第44節:第二十三講(2)





第二,在治國方針的問題上,多爾袞要求順治小皇帝隨他臨朝聽政。也就是說,邊玩兒邊學,我上朝管理政事,你跟旁邊瞧著,你愛瞧就瞧,也不管你,在這種不知不覺中,邊玩兒邊學的過程中,寓教于樂,耳濡目染就讓他學會如何駕馭自己的臣民。他一邊玩兒一邊就得看,這個人怎麼回事?干嘛這樣說,那人干嘛那樣說?這個人是什麼臉色,那個人什麼眼神?他是采取這種辦法來對他進行國家政事的教育。

第三,對于長幼關系和君臣關系上,多爾袞做得很不好。多爾袞這個人號稱睿親王,可能他太把這個順治帝當成一個小孩了,他就忘了,這個小孩是皇上。他覺得這不就是我侄兒,我又沒兒子,我對他教育教育理所應當,說說,訓訓,他就不明白,他是滿人,他那個漢文師傅,您記得他有漢文師傅,他會對皇上進行教育啊,您生下來就是皇上,誰都得給您跪著,誰跟您說話都得自稱是奴才,都得是這麼著那麼著,他這個漢文師傅會拿漢人這套理論教育他,別什麼攝政王啊,他就應該給您跪著,他對您說話就不能大聲,大聲就是錯的。

順治小皇帝就逐漸地接受了這種觀點。認為我是皇上,我可以想怎麼做就怎麼做,他們都得老老實實,我叔叔怎麼著,攝政王怎麼著,我不應該怕他,他應該怕我,他實際上就接受了這種教育。

緊接著還有,這個師傅他會偷著教育,您看在我們漢人這兒,哥哥死了,弟弟娶嫂子這個事是丟人現眼的事,這出去怎麼見人呢?

這樣,順治小皇帝開始對多爾袞有不滿意的地方,多爾袞和小皇上之間矛盾產生了。有的人會說,您這個是猜的吧,您的考證我看都是分析,找一個具體的事例說明他們之間確實產生矛盾了。

這太多了,《清實錄》里面到處都是。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有一年,京城流行瘟疫,你說那個時候中國人怕什麼瘟疫?天花!死的人太多了,不死也落個麻子,那個時候中國人麻子有多少?誰能治,誰也沒有辦法治,面對著天花,只能是束手無策。就在某一年,小皇上也在北京,京城流行天花。當時多爾袞可急壞了,剛剛聽說這件事,沖進宮中把小皇上搶出來,帶著七八十個人,策馬狂奔,跑到關外,他知道,那兒冷,那兒沒有天花。他就帶著小皇帝離開了京城,小皇上也不知道實際情況,非常害怕,這麼幾歲小孩,讓馬給夾著,他不害怕才怪。過了十多年後,多爾袞都死了好些年了,他回憶起那年的情景還恨恨地說,什麼人啊,幾十個人就把我帶走了,沿途之上,到處都是土匪,我吃吃不上,喝喝不好,也沒人保衛我,策馬狂奔,這不是要殺我是什麼?說到這兒我就想起來一句話,“欲加之罪,何患無辭”?這個罪名真是想有就有。

矛盾產生了,我們能夠理解,這種矛盾為什麼產生?又為什麼會發展起來呢?

矛盾擴大有多方面的原因,這中間既有多爾袞的原因,也有順治小皇帝的原因,還有旁觀者,如濟爾哈朗之流的原因。從多爾袞方面來說,他這個人居功自傲,從來不把小皇上當皇上,獨斷專權,想怎麼做就怎麼做,不請示也不彙報,這個方面害了他,這中間最最典型的有一件事,最最讓順治小皇帝傷心的就是豪格之死。

我們在第九講中曾經給大家介紹過,根據《清史稿》和《清世祖實錄》記載,豪格競爭皇位失敗,對部下發泄對多爾袞的不滿,結果被多爾袞抓住,這個部下告密,何洛會告密。告密之後,多爾袞下令殺掉了。當時他散布的不滿是說豪格請人算命了,說多爾袞不長壽,不是長壽之相,會早早就死,不應該當皇上,事後證明是對的,他就是沒長壽。結果,他把所有聽到這個信息的人都殺掉之外,還要處死豪格。當時濟爾哈朗也同意殺,代善也同意殺,所有人都同意殺。就在馬上上法場這個時候,小皇上出現了,先殺我得了?在這種情況下,小皇上救了比自己大三十歲的哥哥豪格一命,但是死罪饒了,活罪不免,緊接著多爾袞讓他戴罪立功,發配到四川,打張獻忠。在豪格與張獻忠交戰當中,雙方你射我一箭,我射你一箭,咱誰都不動,你那邊人射我,我這邊人射你,豪格自己跟人家比陣,自己往那一站,什麼都沒戴。結果,豪格屬下人射殺了張獻忠,遺憾的是張獻忠手下人沒有射著豪格。豪格立了如此大功,回到了北京嗎?曆史書上眾說紛紜。很多書上,包括《清史稿》上都認為豪格沒有走到北京,走到盧溝橋,人沒了,哪兒去了呢?死了。為什麼死了呢?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說在盧溝橋舉行宴會,被人用弓弦給勒死了,說起用弓弦給勒死了,就使我想起了多爾袞的母親的死,也是用弓弦勒死的,這是報仇吧。

第二種說法是凱旋的時候設伏兵把他殺了,走到那兒伏兵把他就給殺了。但是我們要說,不管這個豪格是怎麼死的,與豪格感情那麼深厚的順治小皇帝不會善罷甘休。多爾袞對自己的侄兒下手過于慘重,比他還大三歲。下手過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