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節:入宮伊始(3)



(3)另外,大多寺觀也是希望年老宦官將其作為退養之所的。這一方面是因為宮里宦官基本上都有積蓄,另一方面則因宦官與皇親國戚、高官顯宦都有關系,寺觀里收容幾個過去稍有權勢的宦官對于寺觀自身而言有益無害。再是有權勢的宦官出宮後,還可以用僧道的身份與顯要人物接近,而且他們身為閹人,同顯要的內眷接觸更方便,更讓顯要們放心。如此一來,寺觀的發財之道就更多了。

(4)在清代,道教宗派林立,或續譜,或創立岔派分支,時有發生,以白云觀而論,在同治年間便有房山縣城隍廟道士來觀,同眾議創馬祖(丹陽)岔派分支"遇山清微派"。劉多生受啟發,仿效為之。

有朋友說了,一個太監信仰道教算得了什麼呢?還值得這麼認真分析?您可不要這麼說,我們剛才這段分析真是很有用的,尤其是對于日後的李連英來說。

3劉多生與妙峰古香道

說起劉多生來,我們還要糾正北京地區著名的妙峰古香道的解說詞的錯誤。

妙峰山的娘娘廟在20世紀30年代以前,在京津一代相當有名,每年廟會期間都有好幾萬人來此進香,因此,"妙峰古香道"就成為舊時人們去妙峰山進香的主要道路。古香道穿越陽台山自然風景區,從海澱區的北安河村到妙峰山的娘娘廟,全程共40里。妙峰古道原是土路,崎嶇難行。

下面的內容諸位朋友們可聽好了,出錯誤了:

清同治年間,慈禧太後要去妙峰山進香,為討好慈禧太後,太監劉誠印以素云道人名義,于光緒18年(公元1892年)會同安得海出資重修此道,道寬7尺,用當地天然石板砌成層蹬,動用大批工匠,遇山開路,遇水架橋,工程非常艱巨。每鋪一塊就得用銀一兩,至此"金階"之名不脛而走,名播京津。山上的娘娘廟,每年農曆四月初一到十五辦廟會,采風嘗小吃是朝山進香後的又一選擇。

上面的這段解說詞,一個地方不准確,兩個地方錯誤。

先說簡單的,不准確的地方:太監劉誠印以素云道人名義。太監的名字叫做劉多生,他的法名叫做劉誠印,道號素云道人。不是誰以誰的名義。

再說不簡單的,錯誤的地方:時間和人物的錯誤。

很簡單的事情是:前面說了是同治年間慈禧太後要去妙峰山進香;後面又說為討好慈禧太後,太監劉誠印于光緒18年(公元1892年)會同安得海出資重修此道。這都什麼和什麼呀?這馬屁也拍得太晚點了吧。

同治皇帝于1861年11月即位,于1875年1月死去。我們所說的同治年間則是1862年~1874年。您看看這慈禧太後在1874年以前就想去妙峰山進香,可是這太監劉誠印于1892年才會同安得海出資重修此道。這中間可差著至少18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