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節:入宮伊始(2)



按白云觀傳戒律師傳承,同治、光緒年間第十九代傳戒律師為張宗璿;第二十代則為高仁侗。高仁侗升座白云觀方丈後,劉多生屢充白云觀護壇化主,曾"輸資巨萬,道眾咸仰食焉"(見現存白云觀祠堂院內高仁侗作《劉誠印墓志銘》)。

劉多生對白云觀的奉獻不可謂不大,而白云觀給予劉多生在道教的榮譽也很高。正是這位譽滿北京白云觀的太監劉多生,于1884年秋,張宗璿方丈從南陽玄妙觀再次來北京白云觀授戒傳法之時,在高仁侗(云溪)的支持下,倡議開創了"龍門岔支霍山派"。以公眾的名義,叩請願遵"宗"字為第一代號。實際即尊"丘祖"為祖師,張宗璿方丈為該派第一代宗師,劉多生本人則為第二代宗師。

此後的太監,名正言順地有了自己的道派,當然都可以受戒而為該派法裔了。如活到解放後的太監邊法長(曾住興隆寺),在1927年便曾在白云觀受戒;受到太監劉多生的影響,李連英本人和他的很多後裔也屬于霍山派道徒。

此後,劉多生為了擴大道教的聲勢,曾先後捐募白銀2萬1千多兩,在白云觀傳戒3次,受戒者達到1100多人,宮里有許多宦官都受了戒。劉多生還自捐白銀3600多兩購良田15頃,作為白云觀的香火之資。據統計,在北京城郊共有明、清時代的宦官寺觀26處,劉多生一派即建有20處,其中以地安門鼓樓後娘娘廟胡同的鴻恩觀、北海東夾道的素云觀和藍靛廠立馬關帝廟規模最大,香火也最盛。

現在的問題在于,這個劉多生、李連英等眾多太監為什麼非得要信仰道教呢?

2太監信仰道教之謎

(1)非常現實的原因在于,古代的宦官大多是窮苦人家出身,是為生活所迫而走上這條道路的。他們在年輕力壯時執役于宮廷,溫飽當然不成問題,然而一到年老力衰,失掉服役能力之後,都要被驅逐出宮的。這些人除了服侍人之外,並不具備自我謀生的能力,而且在通常情況下,他們也沒有一個安身立命之所。因為宦官在社會上是低賤的,家族中出了一個不男不女的"老公",是整個家族的恥辱,死後也不許入祖墳。有的宦官則是從小被人拐賣出來的,連自己家在何處也無從知曉。基于此,宦官們大多在年輕時便積蓄錢財,購房置地,或捐錢寺觀,以備晚年有個棲身之所。

(2)由于尋求心理上宗教慰藉與生理上有缺憾的情感,對長春真人丘處機和明初高道邱玄清懷有敬仰與寄托精神的依托之情。這種情感,轉化為宗教觀念,只能隱藏于心而難以表白于口。而長春真人丘處機一生修持嚴謹,清靜絕欲,堪為楷模;明初高道邱玄清曾拒絕帝王所賜美女,誓志苦修而自閹(見《白云觀志》)。這兩位超凡的苦修者,都曾住持北京白云觀,深受道眾崇敬,故而太監對白云觀情深意重。而苦難的社會給予太監們的慘痛遭遇,使皈依全真道並開宗立派的太監們,聊可揚眉昂首于道士之列;用宗教超凡、神秘的繡帷來襯托其人格的莊嚴,並求得精神支柱與歸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