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節:代序 做個太監也不容易(2)



"閹人"作為中國古代皇位世襲制--"家天下"的產物,早已為人們所熟悉,但很多人卻對"閹人"、"宦官"與"太監"三者不能完全分清楚--甭說您分不清楚了,就連《辭源》也不見得能夠解釋得正確。

3《辭源》把"宦者"解釋為太監、閹人,把"宦官"解釋為宮內侍奉官,就完全屬于曲解曆史。

其實,閹人、宦官和太監雖說都是供內宮驅使、受閹割的男人,但三者之間還是有著嚴格區別的。

東漢之前(不含東漢)的"宦官"是專指供侍于內宮之人,其中既有閹人,也有士人。根據《後漢書·宦者列傳》記載,東漢時,由于"宦官悉用閹人,不複雜調它士",這時"閹人"才與"宦官"等同起來。

《辭源》中把"太監"解釋為"在宮內侍奉皇帝及其家族的官",這一點是很正確的,但緊隨其後又說"自此,太監遂成為宦官的專稱"一句,這就出現了很明顯的錯誤。

我們要注意的是,"太監"一詞最早出現在遼代,是遼代政權機構中的官員稱謂之一。遼代的太府監、少府監、秘書監等設有太監。元代因襲遼制,所設各監也都有太監。但有一點,卻是應該引起我們足夠重視的:元代的太監,並非盡是刑余之人。

到了明代,"太監"和"宦官"有了較固定的關系。充當"太監"者必是"宦官",但"宦官"並不都是"太監"。"太監"是"宦官"的上司,是具有一定品級和地位的高級"宦官"--換句話說,"太監"是"在宮內侍奉皇帝及其家族的""官",不是一般的"閹人"、"宦官"。

可見,在東漢以前,"閹人"和"宦官"還不是一樣的概念,東漢以後,兩個概念合流。而"太監"本來應該是明朝時期宮內"閹人"和"宦官"的首領。

"太監"成為"宦官"的專稱是從清代開始的。因為清代將侍奉皇帝和皇族的"宦官"都冠以"太監"之稱,故此,"宦官"與"太監"便混為一談了。

到了民國以後,"宦官"也好,"太監"也罷,都通通成為了曆史,我們才逐漸分不清楚什麼是"宦官",什麼是"太監"了。

不過,話說到這里,我們就知道了下面一點:我在本書中講到的李連英,那肯定既是"宦官",也是"太監",這,就行了。

(三)做個太監也不容易

說到這里,我們終于該引入序言的正題了--做個太監也不容易。

我真覺得,做個太監也挺不容易的。

您想啊,做太監的第一個不容易就是容易被人看不起。

"六根不全"的太監們,一個個的走在大街之上,我們都會很容易地認出來--他們面不生明須,喉頭無突,聲音變細,說話女聲女氣,舉止動作似女非男,典型的"中性人",用中國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政論家唐甄在《潛書》中的話說,"望之不似人身,相之不似人面,聽之不似人聲,察之不近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