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發家之路 第三十四章 要變天了


這話雖有拍馬屁之嫌,倒也合情合理,讓人無法拒絕.唐朝的"國子監"相當于現代的"教委",國子監轄下的國學,太學,四門學類似于現代的北大,清華這些高等學府,是讀書人心中的聖地.就是在現代社會,有些偏僻地方有人考上北大清華,縣長都會親自到賀,為其上學做些准備,更何況在沒有全民教育的唐朝.

不過,陳晚榮不是專斷之人,這事還得陳再榮自個拿主意,問道:"再榮,你看呢?"

陳再榮向沈榷施禮道:"沈大人的好意我心領,只是這事成與不成還得兩說,萬一不成,勞動您們,我多不好意思."

黃伯鳴接過話頭道:"再榮,你就不用擔心了.為師當年也進過國子監,對國子監還是有些了解,以你的才學人品不會有問題.至于你的武藝韜略,為師就不用多說了,學館里的先生和生員都有目共睹.太子聖明,武藝高強,深通兵略,自會降恩于你."

雖是預測之詞,卻給他說得信心十足,對陳再榮能否成功有著極大的信心.這話立時得齊賢明的贊同:"黃先生這話就是我要說的.再榮,你的能耐別人不了解,我們還能不了解麼?本來縣館商議過了,准備今年秋季舉薦你去應來年的春幃,現在你去國子監,由國子監舉薦比我們縣館更合適."

幃是考場的意思,唐朝的省試或禮部試一般在春天舉行,故叫春幃.各地的縣館,地方官員要在頭年秋季把舉薦的生員或者鄉貢名冊報到長安.

話都說到這份上了,陳再榮也沒法推脫了,謙道:"若是不能進國子監,還請沈大人,黃先生,齊先生不要笑話."

沈榷點頭道:"陳年兄,您打算何時上路?我們也好做些准備."

陳再榮略一沉吟道:"哥,你說什麼時間去好?"

在這事上,他還真拿不定主意.不得不向陳晚榮求助,陳晚榮略一思索道:"你要去國子監,我們也得准備一下.這樣吧,後天上路,你看可以麼?"

這是大事.陳老實夫婦肯定要忙前忙後給陳再榮准備,陳晚榮當年考上大學,父母不正是這麼做的麼?陳再榮知道陳晚榮說的是實情.贊同道:"那就依哥."

黃伯鳴拉住陳再榮道:"再榮,後天早上你先到縣館來,我們縣館所有先生和生員為你壯行."齊賢明忙附和一聲.

沈榷笑道:"陳年兄,到時本縣率領縣衙人等到縣館為您一壯行色!"

"謝沈大人!謝黃先生!謝齊先生!"陳再榮一一道謝.

這事說定了.沈榷他們告辭離去.送走三人,陳晚榮打量一眼陳再榮.平靜如水.一點興奮之情都沒有,好象這事發生在別人身上,與自己沒有關系一般,完全沒有他對于武藝那般熱情.讀書人向往的就是國子監,他反而沒有什麼高興之情,這不在情理之中,其中必然有問題,陳晚榮笑道:"再榮.走.去我房間,我們好好商量一下."

陳再榮也不疑有他.應一聲,跟著陳晚榮來到房里,道:"哥,這有什麼好商量的.後天早上,我去縣館一趟,直接去長安就是了."

陳晚榮並沒有說話,而是死死地盯著陳再榮.足足一盞茶時分,陳再榮實在是受不住了,局促不安起來:"哥,你這是怎麼了?有話你就說嘛.老看著我做什麼呢?"


"我問你,你是不是知道國子監會給你發來應試文書?"陳晚榮緊盯著陳再榮.

陳再榮想也沒有想,一口否決道:"哥,你這都說到哪去了,我哪有那麼大的本事.國子監的事,我哪能預知呢."

"我問你,你為什麼一點驚喜之情都沒有?"陳晚榮反詰.

陳再榮呵呵一笑:"哥,這用得著高興麼?一是這事成與不成還不知道,二是去過國子監的人何止千萬之數,我只是他們中的一個.三是我更願意從軍,更想奮擊突厥于大漠深處."

"要是別人肯定會給你說服,說不定還會擊節贊歎."陳晚榮先肯定,後是話鋒一轉:"可你忘了,我是你哥,對你很了解.讀書中舉,你雖然不如從軍熱心,可這次不同.太子來挑選,一旦給挑中,你就會隨侍左右,太子登基之後,你就是心腹重臣.太子大有為之君,必將安邊靖民,這仗有得打,你區區一個從軍地願望何嘗不能圓呢?

"其二,你讀過書,又是從國子監隨侍太子,太子登基之後完全可賜你進士出身,你就是天子門生了.天下間那麼多的讀書人,有幾個能是天子門生?這是何等的榮幸,你不會想不到.中舉,從軍兩個願望都可以實現,人生至此,夫複何求呢?"

頓了頓,看著陳再榮,只見他仍是平靜逾恒,一點變化也沒有,陳晚榮最後質問道:"對于這樣地大事,你一點驚喜之情都沒有,那只能有一個解釋,不是你不上心,而是你先一步知道了,我說對了麼?"

陳再榮卟哧一聲笑出來:"哥,你想得太遠了吧.你說的是有道理,只是我真的想打突厥,而不是去國子監."

陳晚榮臉一板,嚴厲的道:"那好,就不去國子監了,我去給爹娘說,你要去從軍打突厥人.我這就去說"謝謝哥,我等著聽好消息."陳再榮神采飛揚,很是熱心.

"想得美!"陳晚榮是試他地反應,沉吟道:"再榮,這事我總瞧著有些蹊蹺,不太對勁.這些天你從縣館回來就在幫家里,沒去接觸外面的人,除非是那個姓段地.他是什麼人?"

"哥,你怎麼這麼想?"陳再榮不答所問,反問一句.

陳晚榮剖析道:"黃先生說要推薦你去國子監,這才幾天.文書就下來了.說是第一場,意思是後面還有應試,明眼人都知道這是在說謊,大唐這麼大,應試地人何止百人之數.他們從天南地北趕來,這得多少時間?朝廷為何這樣急?難道這里面沒有問題?"

"哥,你說的是有道理.我也這麼想.只是這些事哪是我們這些百姓所能知曉的,即便這是朝廷布的局,文書已經下來了,我們還是得照辦."陳再榮開導起來.

這話很有道理.陳晚榮不能不聽,仍是有點不放心:"你對那位姓段的了解多少?"

"他是好人!哥.我只能告訴你這麼多."陳再榮先行把陳晚榮地嘴封住.

陳晚榮知道問不出來.有一個問題非常關鍵:"他是不是那邊的人,你得告訴我."


在太平公主與李隆基爭奪異常激烈的情況下,一旦涉身其間,就很危險.一步走錯,不是殺身地問題,是破家,誅九族地大事,陳晚榮不得不小心應對,提醒道:"世間事變化多端.往往出人意料.弱者變強了,強者亡了.都很正常."

陳晚榮沒有明說那邊是哪邊,陳再榮也知道是指太平公主,搖頭道:"哥,名不正則言不順,國家之事更需要名份,她縱有二心,而沒那名份.再說了,以我觀之,太子天縱奇才,聰明過人,暫時蜇伏罷了,總有一天太子會展青云之志,鼎定乾坤."

他對李隆基地看法與曆史相合,只要段輝不是幫太平公主做事,陳晚榮也就放心了,鼓勵陳再榮:"只要不是那邊地人,你自己看著辦吧.不過,我要提醒你一點,凡事,你得長個心眼,爹娘年紀一大把了,可不想因你受到牽連."

"哥,我明白!"陳再榮大聲保證.

陳晚榮揮手道:"去吧."

不用說,太平公主和李隆基兩派斗得很激烈了,這是變天的征兆.與自己利害極大,陳晚榮不得不好好掂量.太平公主和陳隆基斗得異常激烈,時局格外繁雜,一個不好就會惹來殺身之禍.要陳再榮不去是最好,理由好編,可以裝病.只是,這是太子主持考核,與其說是考核,還不如說讓太子挑選人才更為合適.太平公主勢力龐大,大半朝臣入其黨,朝中只有姚崇,宋這些少數官員不依附她.太子處于劣勢,要是挑選一批年輕人才在身邊,這勢力就會穩固下來,睿宗這步棋很是高明.對于陳再榮來說這是一個絕佳地機會,不能錯過.

只聽陳王氏的聲音響起:"晚榮,你在麼?"

打開門,只見陳老實夫婦站在門口,陳晚榮請二老進屋,問道:"娘,什麼事?"

陳老實遲疑了一下,道:"晚榮,爹和你娘商量過了,再榮後天去長安應試,家里總得去個人,是不?我們商量著,還是你去合適."

陳王氏生怕陳晚榮不同意,忙下說詞:"晚榮,這麼大的事兒,不去個人照應一下,娘心里放不下呀.甯縣離長安近,來回也不過一天功夫,就擔擱三兩天,也誤不了事.家里的事,你放心好了,有你爹,有娘,還有尚榮,花花,王師傅他們幫襯著,一定把香皂做好."

二老跟隨陳晚榮做香皂地時間最長,雖然沒有化學知識,見得也不少,監督一下沒問題.陳晚榮還真沒看錯人,肖尚榮夠機靈,也掌握得差不多了,自己就是走開幾天也不會出事,笑道:"行,那我就去長安一趟一家子四口,陳晚榮精明過人,辦事手腕靈活,是送陳再榮的不二人選,要推也推不掉.

二老大為放心,陳王氏笑呵呵地道:"晚榮,你准備一下,我和你爹給陳再榮准備准備."拉著陳老實,歡天喜地地去了.

這也沒什麼好准備的,陳晚榮心想帶點錢在身上,直接往長安去就是了,應一聲,自去指揮做香皂.後天就要出門,把肖尚榮拉在身邊,特的叮囑一番,尤其是要注意的地方更是再三講解,直到肖尚榮弄明白為止.

第二天一大早.鄭建秋帶著伙計,趕著車馬過來提貨.他的貨陳晚榮早就准備好了,自然是沒有問題.

趁裝貨時間,陳晚榮請鄭建秋奉茶,鄭建秋笑道:"陳小弟.這大可不必了.不過,我倒是有幾句話要對您說."

"還請老爺子賜教."陳晚榮知道他的話對自己只有好處,沒有壞處.

鄭建秋跟著陳晚榮進屋.隨來的鄭晴也跟了進來.陳晚榮請父女二人坐下,奉上茶水,問道:"不知老爺子有何見教?"


"言重了,見教不敢."鄭建秋笑道:"這事不是你的事.是你弟弟再榮地事.再榮真夠爭氣地!這可是魚躍龍門的良機,千萬不要錯過.人生在世.圖地是什麼?功名,錢財,女色.都不是,圖的就是一個機會,一展胸中所學地機會!只有那些胸無大志的人才會一心追求功名利祿,如花美眷.再榮不是這種人,他一心奮擊突厥于大漠之上,好男兒才會有這等志向,要是給太子挑中了,還怕不能如願?"

這說法和陳晚榮的看法不謀而合.尤其是人生在世追尋地就是一個施展胸中所學機會這話可圈可點.衛青,霍去病,李靖他們不正是這種人嗎?要不是陳晚榮了解他,還真會大跌眼鏡.誰也不會想到一個商賈之人竟是有這等高明的見解.

陳晚榮擊掌贊道:"老爺子所言極是,受教了!"

鄭建秋搖搖手,接著往下說道:"機會歸機會,能不能給太子挑中,這還得看他的造化.要想魚躍龍門,除了科場得意以外,還有其他的途徑,可以投名.拜入朝中重臣名相門下,由他們推薦,前程似錦."

唐朝投名之風盛行,有些讀書人為了謀求前程,甚至憑借一支如花妙筆寫些文章,更有甚者寫上一篇《投名狀》,把自己狠狠吹噓一通,以期搏得權貴地青睞,這的確是一種捷徑,他這是掏心窩子地話.

"老爺子地好意,我這里謝過了."陳晚榮抱拳相謝.鄭建秋略一沉吟道:"以我看,吳兄他雖然只是一介史官,但他為人正氣凜然,上至皇上,下至文武百官對他還有三分敬重之心,由他出面保薦,太子定會降恩于再榮.依我觀之,吳兄對再榮頗多贊賞之意,若你們有意,吳兄定會欣然應允."

吳兢的人品正氣,陳晚榮是再熟悉不過了.史官雖然職位不高,就連皇帝都要讓三分,漢武大帝對《史記》很不滿意,還是不敢殺司馬遷,任由《史記》流傳于世."董狐直筆責趙盾","吳兢卻張說"都是膾炙人口的史家故事.

要是吳兢願意保薦,這事成功的可能性更大,陳晚榮不願意陳再榮走這種投機取巧的路子,笑道:"這事我想沒這必要!再榮的性子想必老爺子也知道,他想憑自己的本事來掙取功名前程."

太子登基之後,肯定會重用東宮舊人,這等良機不知道有多少人削尖了腦袋想要,陳晚榮卻拒絕了.盡管鄭建秋豁達,也不由得愣住了:"陳小弟這份志氣固然讓人心折,可有些事也不是光憑志氣就能辦成的.走一點捷徑,反倒事半功倍.陳小弟,您可要想好.要是您同意,我今天趕到長安,給吳兄言語一聲."

對他地熱心腸,陳晚榮打從心里感激,只是這事就是我同意了,陳再榮也未必同意,笑道:"讓老爺子費心了.只是,這事還是算了吧.我想再榮還是想憑自己地才干搏取功名."

鄭建秋歎息一聲:"陳小弟,老夫言盡于此,您自個思慮.貨已裝好,我就告辭了."

陳晚榮起身相送,鄭晴湊到陳晚榮身邊,輕聲音問道:"陳大哥,你是不是要送再榮弟去長安?"

"是呀!爹娘不放心,要我跟著去."陳晚榮對她是知無不言.

鄭晴眨著明亮的眼珠道:"陳大哥,我好多天沒見娘和弟弟了,我跟你們一道去長安,行麼?還請陳大哥不要嫌我累贅."

"你說笑了,有你這麼一位知書達理,學識非凡地奇女子同行,在路上談天說地,指不定多高興呢."陳晚榮對她是打心里欽佩.

"謝謝陳大哥!"鄭晴沖陳晚榮嫣然一笑,很是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