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四章 找到突破口了



心腸再狠辣的人也有軟肋,而楊廷和的軟肋就是兒子楊慎!

當謝慎提到楊家小郎時,楊廷和的面容明顯一緊,繼而苦笑道:"小閣老說的對,這點是楊某疏忽了."

謝慎聞言大喜.

看來這是有戲啊!

他已經決定要見一面這楊慎,以此為突破口勸說楊廷和接受這個總督職位.

"不知令郎可在府中?"

楊廷和淡淡笑道:"犬子正在家中讀書,小閣老可要指教一番?"

謝慎哈哈大笑道:"指教不敢當,某倒是想和令郎切磋一番."

楊廷和點了點頭,喚來了家仆道:"去把少爺請來."

說完便沖謝慎道:"犬子一心只讀聖賢書,人情世故淺薄了些,小閣老莫要見外."

謝慎擺了擺手道:"不妨事的.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誰不是從那個階段過來的."

過來不久,楊慎便跟著仆人來到楊府偏廳.

謝慎好奇的朝這位未來狀元望去,只見楊慎生著一雙桃花眼,高鼻小嘴,面容白皙.加上其身材高挑,一身儒袍更是襯顯得精氣不少.

"晚生楊慎拜見小閣老."

楊慎畢竟出自書香門第,官宦世家,極為懂禮.他見到謝慎後當即彎腰施身唱了一記肥諾.

其實若論年紀,謝慎比他大不了幾歲.不過從功名看一人是秀才,一人是狀元,差了數級.若論地位,一人是庶民,一人是內閣大學士更是天壤之別.

無論從哪個角度看,謝慎都當得起楊公子這一拜.

謝慎連忙道:"楊公子過謙了,某聽說楊公子才學出眾,明年便要參加鄉試,以某看解元郎非楊公子莫屬."

楊慎惶恐道:"小閣老過譽了.小生何德何能,得小閣老如此誇贊."

此時的楊慎雖然頗有才學,但那不過也是個秀才.便數大明朝,除了那位著名的狂士唐伯虎,還有誰敢在鄉試會試前就敢稱自己一定會奪魁首?

對于楊公子,謝慎還是有些愧疚的.畢竟作為穿越客穿越到明中期實在能抄的人太少,拿了不少楊公子的詩詞去.也不知將來這楊慎大才子的名聲會不會因此受到影響.

"楊公子只需照常讀書,某以為以楊公子的才學奪魁是遲早的事情,便是連中三元也不是沒有可能."

楊慎愣了一愣,小閣老為什麼要對他如此誇贊?

他不知該如何作答,便朝父親望去,楊廷和咳嗽了一聲,擺手道:"還不謝過小閣老?"

作為父親,最希望聽到的自然是對兒子的誇耀,這一點楊廷和也不例外.

楊慎最聽父親的話,他連忙再沖謝慎一禮道:"多謝小閣老."

謝慎抓住機會道:"不知楊公子對報效國家怎麼看?"

楊慎沉然道:"自然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那出將入相呢?"

楊慎遲疑了一會道:"也是吾輩所求."

謝慎心中大喜,繼而接道:"如果兩者同時可以做到,楊公子以為如何?"

"當然是天大的喜事."

"如今令尊有機會任職三鎮總督,替陛下牧守一方,如此機會不可錯過也."

楊廷和被推舉為三鎮總督的事情,並沒有對楊慎講.故而當謝慎提起時,楊公子還是很驚訝的.


他畢竟是少年心性,聽到父親將要被擢升為封疆大吏,不免欣喜若狂.

"父親,這是真的嗎,兒子恭喜父親了."

楊廷和的面色登時一紅,著實不知道該如何應對.

高興,高興個屁!

總督雖然看上去威風八面,可責任也大.

就拿這大同,宣府,遼東三鎮來說,每一個都是兵防重鎮.如今朝廷要設三鎮總督轄制全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這個差事辦好了是份內的,辦不好就是尸位素餐,能力不行.

楊廷和宦海沉浮多年,早就將其中關節看了透徹,如何肯輕易就范.

偏偏皇帝,內閣的幾位閣老接連勸說,讓楊廷和十分頭疼.

現如今小閣老又親自登門造訪,為的還是他出任總督一事.

這讓楊廷和不禁疑惑,大明朝的官員都死絕了嗎,為何偏偏要揪住他一個人不放?

起初小閣老要見他兒子,他還不覺得什麼.現在才發現,他已經中計了.

小閣老這哪里是要提點他兒子啊,分明是要借他兒子來堵住他的嘴.

可惜他現在發覺已經太晚了.

君為臣綱,父為子綱.

如今君父有命,作為臣子如果不受那就是不忠.

如果楊廷和堅決不受,以後還有什麼顏面在兒子面前教導忠孝之道.

如此,父綱也將蕩然無存.

其實,這件事謝慎真的沒有什麼私心.

楊廷和入閣與否對于謝慎來說根本沒有影響.

即便楊廷和入閣,以他這個年紀最多也就是混到次輔.但謝慎卻不同.

謝慎可以熬,熬到李東陽,謝遷都致仕他就熬出了頭,首輔的位置便是他的.

內閣也是論資排輩的,但這個資不是年紀,而是入閣的時間.

謝慎比焦芳還要早一些入閣,在如今閣臣中排在第三,故而才有第三大學士之說.楊廷和若是入閣,想要當上首輔,那也得熬死謝慎.而這顯然是不可能的......

對于楊廷和來說,接受這個總督絕對是最好的選擇.

一來總督相當于部堂級別的高官,又不用受到京官的諸多約束.

正所謂天高皇帝遠,總督在地方簡直就是土皇帝.出行時前後簇擁,那排場豈是京官能比的?

再說了,如果楊廷和繼續留在京師謀求入閣,將來楊慎的名聲肯定會受到影響.

試想,內閣大學士的兒子考中了狀元,流言蜚語勢必風起.

雖然楊慎才學出眾不怕別人嚼舌根子,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有機會避免為何偏偏要看著事情發生?

對于大明朝的讀書人來說,名聲比什麼都重要.

楊慎以後要在官場混,就不能汙了名聲,不然將極大限制發展,成為部院大員,內閣廷臣絕無可能.從這點看,楊廷和倒是有坑兒子的可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