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六章 大明的脊梁



將太監派駐到軍中出任監軍在唐朝已有之,但在全國各地主要府縣都派駐鎮守太監還是大明朝的發明.

其實細細想來,這和大明朝的君主不信任文官有很大的關系.

畢竟武將再囂張在大明的軍戶衛所制度下也不可能掀起太大的風浪.

而文官卻全然不同了.

大明朝的文官已經進化到了一種境界,可以左右輿論民情.

如果皇帝敢和文官集團作對,很可能被噴的體無完膚.

最重要的是朱元璋定下的這個制度是有很大缺陷的,他和朱棣這樣的強勢君主可以一個人處理朝政,但後代卻不具備這麼強的能力.

故而朱元璋苦心費力的廢除的丞相制度在某種程度上死灰複燃.

內閣的設立其實就是因為皇帝力有不逮,無法一人獨自處理政務.

天子一人干不了,這才引入了內閣,希望內閣大學士能夠完成大部分奏疏的票擬.

有的皇帝十分懶,連將票擬好的奏疏進行批閱都不願意,故而司禮監便被授予了批紅權.

准確的說內閣首輔相較于丞相權力被削減了很多.內閣加上司禮監才勉強相當于曆朝曆代奉行的丞相制度.

皇帝需要太監這一群體對文官加以制衡,這一點從內閣和司禮監的運作模式便可見一斑.

其實謝慎本人對太監倒也沒有偏見,與他們打交道多了也多少明白了太監的處世准則.

相較于文官,太監更講義氣.或者換句話說,是文官太不講義氣了.

座師?業師?只要在利益面前,文官們統統能夠出賣.

反觀太監,對于拜過山頭的"干爹"卻是從一而終,很少改換門庭的.

"小閣老,您這話讓奴婢受寵若驚啊."

何善一臉驚訝,堂堂內閣大學士,天子身邊的紅人竟然聽說過他這個小小的宣府鎮守太監.

"何公公,本官有些事情要出去一下,你且和小閣老聊吧."

楊廷和找了個理由抽身而出,廳堂內獨留下了謝慎和何善.

"何公公有什麼話不妨直說吧,你來找謝某所謂何事?"

謝慎也不想和何善兜圈子,便開門見山的問道.

"小閣老真是一個爽快人啊."

何善笑聲道:"其實奴婢來找小閣老只為求您一件事."

我靠!

謝慎心道我給你點顏色,你真的要開染坊啊?

咱們倆很熟嗎?你上來就要求我辦事,這不好吧?

何善見謝慎默不作聲,猶豫了片刻還是歎聲道:"奴婢在這宣府已經待了三年了.如果可以的話,還請小閣老和陛下說一聲,把奴婢調回京師吧."

什麼?

謝慎甚至懷疑自己聽錯了.

何善求他是為了回京?

他聽說過文官費盡心思為了回到京師的,可從沒有聽說過實權外放的太監也願意往京師跑的.

畢竟京師是天子腳下,太監又是天子家奴,在深宮之中得仰人鼻息,這種日子不好受啊.

而在這鎮守太監府,何善卻是可以活的有滋有味,便是總督楊廷和也得給他幾分面子.

何善腦袋被驢踢了才會有返京的打算吧?

謝慎想了又想,才勉強腦補了一種可能性.


那就是何善是為了權力,他想往上爬,爬到司禮監去.

可是這種可能性實在太小了啊.

要知道司禮監的位置一共就那麼幾個,便是極為得聖寵的谷大用都不敢說一定能入主司禮監,何善哪里來的自信啊.

"咳咳,何公公,這恐怕不妥吧.你我身份不同,如果謝某插手此事恐怕會惹人閑話啊."

稍頓了頓,謝慎又接道:"再說了,何公公在宣府做這鎮守太監不是很好嗎,何必往京師那是非地紮呢."

"哎呦,我的小閣老啊,這件事若是您都辦不了,就真的沒人能辦了."

何善一臉愁容,稍頓了頓道:"奴婢想要返京自有奴婢的道理,只要小閣老能幫奴婢調任,奴婢願意出資十萬兩為小閣老修建生祠."

修生祠?謝慎險些暈倒.

這都是哪兒跟哪兒啊.

且不說祠堂這玩意都是虛頭巴腦的東西,即便謝慎信這玩意也斷然不會修什麼生祠的,太不吉利了!

而且謝慎現在樹大招風,最怕的就是有人借力攻訐,怎麼可能做這種授人以柄的事.

這個何善腦子看來確實有些問題......

"咳咳,這便不必了.還是謝某方才那句話,這件事我是無能為力啊."

何善卻不甘心,他咬了咬牙道:"那奴婢願意把修建生祠的錢直接送到小閣老府中."

我靠,這是抱住他大腿死活不松手的節奏啊.

謝慎暗暗叫苦,心道楊廷和這個殺千刀的估計早知道這何善的尿性,這才會毫不猶豫的躲開.

估計姓楊的也沒少被這何善騷擾,何太監見楊廷和實在是油鹽不進,這才會轉而向謝慎發起攻勢.

"何公公請回吧."

在原則問題上謝慎是不打算做讓步的.

他不是不能和太監合作,如谷大用不就是合作的很好嗎.不過他無法接受這種沒來由的合作.

十萬兩?

且不說這很可能是何太監搜刮來的不義之財,即便是何太監經商的合法收入他也不能收.

光是錢莊,茶鋪的收入,謝慎一年就有幾十萬兩進項,何必拿這燙手的錢?

何善被謝慎這麼拒絕,面上青一陣紅一陣,良久才歎息一聲道:"既然如此,奴婢便不叨擾小閣老了."

何太監和謝慎的身份地位相差太大,故而即便謝慎不留情面的拒絕他,他也絲毫發作不得.不然別說調回京師了,恐怕他這個宣府鎮守太監也沒得做了.

何太監離開後,謝慎也出了廳堂到花園中去尋楊廷和.

他知道楊廷和肯定不會走遠,果不其然在太湖石壘起的假山處找到了楊總督.

"石齋公,你這走的可真是時候啊."

見謝慎一臉幽怨,楊廷和頗為尷尬的說道:"呃,在屋里悶得久了,便出來賞賞風景."

謝慎直想翻白眼,這一眼望去全是蕭瑟之景,有什麼好賞的.楊廷和連個理由都懶得找嗎?

太敷衍了!

"不說這些了."

謝慎知道繼續和楊廷和磨嘴皮子也磨不出個什麼所以然來,索性沉聲道:"石齋公.陛下駕臨宣府,少不得要觀看軍隊列陣,這一應事宜你可得准備妥當啊."

......

......

卻說正德皇帝十分喜好排兵布陣.

在江彬還得寵時,常常蠱惑正德在西苑大肆操練禁軍.

正德皇帝和江彬二人各自扮成一方將領,領著禁軍厮殺.


兩方你來我往好不熱鬧,經常從清晨一直"厮殺"到黃昏.

整個西苑都變成天子操練禁軍的校場.

文官們雖然屢次上書規勸天子,但卻沒有獲得什麼效果.

正德皇帝依舊我行我素,甚至叫禁軍扮成韃靼人,和江彬率領的大明官軍進行對壘.

如此大逆不道的事情自然不能長久,江彬被認為是蠱惑君父,最後被貶也算是對他的一個懲罰.

但正德皇帝卻並沒有因為江彬的被貶而放棄這一愛好,依舊我行我素的在西苑操練禁軍.

文官們這才恍然大悟,原來天子並不是受到什麼蠱惑,而是天子自己的意願占了很大比重.

沒有了江彬,還會有陳彬,劉彬,要想改變天子的意念那可是難如登天的.

故而這次天子北巡,文官們只是做出了象征性的勸阻.

宣府作為九邊中最重要的一鎮,擁有十分闊大的校場.

雖然沒有傳言的可容納十幾萬人同時操練那麼誇張,但確實比京師校場大了不少.

正德皇帝既然來了宣府,一定會前去觀看軍隊操練,謝慎也是提前和楊廷和說一聲,免得楊總督到時手忙腳亂.

楊廷和感激的點了點頭道:"小閣老放心好了,絕不會出現任何問題."

......

......

卻說正德皇帝在宣府休憩了一晚,覺得氣力恢複了不少.

翌日一早,他便宣召總督楊廷和詢問宣大軍政.

朱厚照雖然荒唐浪蕩,但在大事上是絕不糊塗的.他明白宣府對于大明帝國防禦體系的重要性,故而只要是從宣府來的軍情奏報,他都會第一時間閱覽.

起初他對于楊廷和還是很滿意的.只不過最近賊酋達延汗幾次率眾襲擾宣大,雖然並沒有什麼實質性的所得,但畢竟耀武揚威了一番.

朱厚照最是看重面子,被達延汗這麼騎在頭上耍威風他自然氣惱不已.

故而他曾下了旨意給楊廷和,命其擇機而戰.

對此楊廷和也是十分苦惱.正德皇帝的命令那可是金科玉律,絕對要遵循.

可以宣大目前的駐軍和韃靼人野戰絕對不是明智之舉.

雖然現在山西,陝西,京師經過幾十年的馬政培育了不少的馬匹,基本能保證騎兵人手一馬,但對韃靼人這種一人兩匹戰馬,甚至三匹戰馬的變態配置依然沒有什麼優勢可言.

以己之短擊敵之長,下場只會是慘敗.偏偏天子不信這個邪,楊廷和真是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

此番天子駕臨宣府,楊廷和總算有機會當面向天子解釋.

當朱厚照召見楊廷和時,他將早已准備好的腹稿不疾不徐的向天子陳說.

朱厚照並不昏聵,無非是年紀輕些好勝心強.在聽了楊廷和一番分析後,朱厚照也陷入了沉思.

他確實將問題想的太簡單了.

即便強勢如成祖也無法將漠北蒙元的一舉蕩平.如今天下承平已久,軍隊疲敝,再想恢複到原先的戰斗力需要大量的時間.

在軍隊沒有戰斗力時就和韃靼人出城野戰,一旦失利便是連宣府都有可能失守.

朱厚照可不想做這個千古罪人,故而他同意了楊廷和的奏請,繼續實行堅守的策略.

當然,作為一個少年天子,朱厚照還是對領兵打仗有很大興趣的.

雖然不能親自領兵,但在校場觀看軍隊操練還是可以的.

在楊廷和的安排下,天子禦駕移駐宣府校場,一時間整個宣府都沸騰了.

天子在校場點將台上訓話,侍候在側的是內閣大學士謝慎和三鎮總督楊廷和.

台下的將士整齊列陣,屏息凝神.


他們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皇帝陛下竟然親臨宣府,鼓勵他們抵禦韃子,保家衛國!

在這一刻他們覺得自己揮汗如雨,奮力操練都是值得的.便是現在叫他們和韃靼人死戰,他們也不會皺一下眉頭.

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

韃靼人一遇到饑荒就會來宣大打秋風,每次他們都眼睜睜的看著韃靼人劫掠而去.

此刻,他們在心中發誓,韃靼人要是再來,定然叫他們有去無回!

正德皇帝朱厚照也難掩心中的激動之情.

雖然他在西苑時也領過禁軍列陣作戰,但那畢竟只是抱著玩樂的心態,和今日完全不同.

如今在他眼前列陣的,都是大明朝最優秀的男兒.

他們都是邊軍,是見過血的.

雖然他們不見得每個人都斬殺過韃靼人,但一定有著共同的信念,那就是替大明死戰.

"傳朕的旨意,列陣,戰!"

朱厚照幾乎聲嘶力竭的嘶吼道.

楊廷和立刻揮舞著旗幟打出旗語.

宣府的駐軍執行力很強,立刻變換了陣型,呈兩軍對壘狀.

此刻聚集在校場的軍隊雖然只有五千人,但卻爆發出山雷滾滾的氣勢.

正德皇帝滿意的點了點頭.

這都是他的軍隊,都是他的臣民,這大好的江山都是屬于他的!

邊軍的日常操練十分嚴格,絕不是擺擺花架子.

在楊廷和帥旗的指揮下,五千人的軍隊不斷變換陣型,交相"厮殺".

雖然只是列陣演練,但仿佛能從中看到兩軍厮殺的激烈戰況.

不得不說,楊廷和治軍確實有一手.至少在這演練環節,他做的無可挑剔.

謝慎由衷的佩服起楊廷和來,看來他當初力薦楊廷和來做這個三鎮總督真是一個正確的決定.

"生為男兒,當如此!"

正德皇帝只覺得自己血液里的激情都被激發了出來,攥緊了拳頭高呼道.

"陛下,這最後的列陣還請您來下令!"

楊廷和將帥旗交給了朱厚照,這讓天子十分驚訝.

"楊卿,朕要怎麼做?"

"陛下只需要將帥旗由西自東揮動即可."

楊廷和恭敬答道.

正德皇帝早就手癢了,無奈他不知道旗語,不好強自指揮.

如今楊廷和告訴了他旗語,朱厚照如何還能按捺住情緒,立刻揮動帥旗.

點將台下,軍隊立刻聞旗語而動,擺出了'陛下萬歲,大明必勝’的字樣.

正德皇帝愣了一愣,旋即連說了三個好字.

"楊卿,你說吧,要朕怎麼獎賞你?"

楊廷和立刻跪倒在地道:"臣不要獎賞.臣只希望陛下可以多賞賜些銀兩給這些將士.他們才是大明的脊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