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九章:火鳳凰與金鳳棲梧

,最快更新廚神下凡最新章節!

柳一凡顧不上舉箸品嘗,朗聲道:"比賽時間到,所有選手立即停手,後退一步,舉起雙手.違規者視為直接淘汰!"

宣布了停手警告之後,柳一凡快速轉身和藍名陸一起品嘗69號的火鳳凰.

火鳳凰不是因為用食物雕刻成的整只鳳凰的樣子,而是因為這道菜的主食材就是一只栩栩如生的鳳凰--一只經過特別裝飾的乳鴿.

單純一只拔光毛羽毛的各自不論如何看起來都不像是鳳凰的,因此69號用韌性食材雕了鳳冠,鳳羽,鳳尾,拼接在定好造型的乳鴿身上,霎時間成了一只高貴的鳳凰.

接下來唐墨站在一旁聞到淡淡的酒味,已經能猜想道69號接下來要做什麼了.

果不其然,69號張智掏出打火機點燃一止小蠟燭,小蠟燭的火苗往乳鴿身上一靠近,一股藍中帶黃的火焰升騰而起.

這時候再看這盤菜已經與點火之前大不相同.這時候眼前只有一只浴火重生的鳳凰在火焰中與升空而起,耳中仿佛能聽到啼叫之音.在火苗的映襯下,原本立定無神的鳳凰猶如重新有了生命,無時不刻不在揮動翅膀.

藍名陸看著熊熊燃燒的火鳳凰,發出一聲驚歎:"哎呀,真是有些神奇了,這些年我走南闖北,踏遍海內外,吃過無數的火焰料理,令人眼花繚亂的也不在少數,但是像這樣栩栩如生地還原鳳凰浴火重生的的確並不多見.不錯,相當不錯."

柳一凡看看火焰又看看69號張智,問:"我看你的雕工也相當不錯,火焰用的是伏特加?"

張智既不客套也不否認,回答道:"是的評審,我學雕工也有好幾年了,但要講究起來,在宏觀布局和細處的精雕細琢上都要比44號要差上一大截.

我用伏特加點火,一是因為酒精度高易燃,二是因為燃燒後酒味輕,恰好賦予可以特殊這道火焰乳鴿清香的余味,讓菜品回味無窮."

原來這道火鳳凰的原型,竟然是大江南北各地都有的火焰乳鴿.

藍名陸吃了一口,評價道:"外皮酥脆芳香,肉質鮮嫩多汁,乳鴿的清甜保留地非常好.還有這輕微的辣味,與酒香搭配恰到好處,不僅能提振食欲,也沒搶走乳鴿的原味,拿捏的比例非常好."

柳一凡則是說:"從視覺體驗到味道體驗,都顯示了你這道菜是屬于一道火候菜,即上即吃是非常不錯的."

嘗過69號的火鳳凰之後,終于輪到1號的金鳳棲梧.

雖然同樣是鳳凰造型,但69號突出火屬性,1號突出金屬性,他們所要突出的主題是完全不一樣的.

1號的菜品既不是用乳鴿直接定型做成的鳳凰,也不是用食材雕刻成的鳳凰,他的這道菜品看起來更像是用某種食材粘起來做成的.

看到兩位評審皺眉,1號選手瞅准時機上前介紹道:"我用吉士粉裹金針菇油炸後,拼接成這只鳳凰的形狀,同時還用這些炸過的金針菇做成梧桐樹的造型,整道菜的主要食材只有金針菇,我想用極簡的食材和烹飪手法全是一道菜."

柳一凡點點頭,贊道:"你已經有化繁為簡的意識,這很好.這是探索美食之道的方向之一,堅持下去必有收獲."


1號躬身感謝:"謝謝評審點撥."

藍名陸作為大吃貨首先要做的當然還是要吃,邊吃邊說:"不僅有吉士粉帶來的奶香和果香,外皮酥脆,又不失去金針菇內在的脆嫩爽口.對火候的拿捏相當不錯."

"謝謝評審!"1號選手再次躬身感謝.

剩下的選手就簡單多了,7個人一溜兒全都把菜端上來,挨個兒品嘗過去.

"42號,同樣是表現火屬性火這個主題,你看了競爭對手69號的菜品,你有什麼感想?"柳一凡板著嚴肅臉問42號.

42號剛才看了69號的精彩表演的確有些怵,單從視覺效果上來說,自己就輸了一籌.

但評審的提問還得回答啊,特別是鐵面判官柳一凡的提問,誰敢怠慢?

42號道:"評審,他的菜視覺效果很好,我比不上.但他的菜味道我沒嘗過,誰輸誰贏還不一定."

"你倒是很有自信,說說你的參賽菜品叫什麼名字?"藍名陸也來了興趣,直接要求看菜品.

"我這道菜脫胎于湘菜的口味蛇,今天我改用了野生大黃鱔制作,名字就叫'火龍’."

柳一凡道:"自古以來認為,蛇進化成蛟,蛟進化成龍.因此許多蛇肉菜品中都冠一龍的名字.你采用黃鱔,相比是照顧到有些人不吃蛇肉或方案蛇肉吧?"

42號回答:"是的,萬一評審不吃蛇肉,我就慘了."

藍名陸笑著道:"那你倒是不用擔心,每一個美食家都是站在食物鏈頂端的人,沒有什麼菜是不吃的."

除開這道菜之外,評審台上最令人覺得腦洞大開的當屬90號選手做制作的"金元寶",完完全全古代金元寶的造型.而且與其他選手的中式菜品不同,他這道明顯屬于西式烘焙菜品,應該歸屬為西點類.

9號和27號的主題是"木",或許是因為9號和90號的號碼里都帶著9,又或是兩人真的是失散多年的兄弟,9號的菜品也是令人哭笑不得.

9號選手也做了一份西點--蛋糕.不過表層的不是奶油祝福語也不是巧克力,而是他創意地將瓜果雕成樹木樹葉,或者利用菜苗等等,把蛋糕標稱變成了一小座森林.

27號的主題是木,但她與9號又不相同,姜萱萱做的是中西結合的料理.一如既往地發揮她的詩意靈感,以詩入菜,名字就叫"曲徑通幽處".

以土豆泥捏成山,以紅白蘿蔔雕成禪院,以豆苗為藤蔓探出院牆,以一枚枚珍珠蠔為石板路,以一顆顆蘆筍嫩尖為兩旁樹木.

這是一幅拼湊起來的畫卷,但卻毫無違和感.每一種食材口味不盡相同又互相承接,豐富多變的口感,呈現了草木一新的春的勃勃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