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十四章



兩周後的某一天,我收到一封信。之前我向淺草的兒家制鞋專科學校申請了人學指南,寄信人便是其中之一。 信里有一張邀請函,問我有沒有興趣參加他們的一日入學體驗。

之所以萌生去體驗一下 的念頭,或許是受到公園里遇到的那個女子的影響。我開始希望盡早成為能賺錢養活自己的人。我想快點進入社會。

我預約了周六去參觀,早便按照信中地圖的指引,出發前往制鞋學校。學校位于住宅區里,從淺草站步行約十五分鍾即可到達,建築看上去不像學校-樓是裝了玻璃幕牆的展示廳,可以接受全定制鞋的訂購。地上鋪著樸素的地板,踩上去會發出動聽的腳步聲。玻璃櫃里並排放著好幾雙樣板鞋,全部采用上等皮革制成,完美的鏡面拋光看得人如癡如醉。之後我才了解到,這棟樓的二樓是工作間,三樓是教學設施。這里的主業其實是制鞋工坊,人才培養則是附屬的業務。

這天接受體驗人學的只有我。負責接待我的是-一個三十五歲左右的英俊男人,他穿著灰色襯衫和優質夾克,即使是和我這個高中生說話,也一直用敬語。

“為什麼您在這個年紀會想學習制鞋呢?”對方問道。我們來到爬示廳的桌子旁,這里大概是用來離讀的地方。

“我猜可能會被問到這個問題,便准備了答案。”

“請說。”

“我想到了幾種回答,但說真的,硬要說出理由其實挺牽強。可若要說真心話,除了‘單純被鞋吸引了’這個原因以外,又沒什麼好說的了。”

“我明白這種感受,不過,能否先說說您准備好的那些理性動機呢?

“其中一個原因是,歐式鞋是一種立體造型物。舉個極端的例子,我對日式草履( 注:這里指日本的一種傳統鞋履,外形與木屐相似,用于搭配和服)就毫無興趣。要說兩者有什麼不同,就是平面和立體的差異吧,像這樣把鞋托在手…”我用手在空中比畫著旋轉鞋子的動作,“橫轉豎轉的話,能看見它不同的側面,我想自己就是被這個吸引了吧。”

“您的回答很有意思,您知道有種說法叫‘西服 是立體的,而和服是平面的’嗎?

“咦,不知道。”

“和服要折疊起來放進壁櫥里,而西服要使用衣架垂直掛起。因為西服是立體式設計,折疊起來也無法變成平面。”

這麼說來,的確如此。

“立體的歐式鞋和平面的日式草履,其實就像西服與和服的對立吧。’

“是因為日本人不善于掌握立體的事物嗎?

“不,日本人也能創作出宏偉的佛像,與其說擅長不擅長,更多的是文化喜好上的差異吧….您繼續說。”

“還有一個原因是我的親身體驗。有些鞋店會根據顧客的情況,對市面上出售的普通鞋墊做個性化定制….

我說了西新宿的一家鞋店來做例子。

“您知道這家店嗎?”

“啊,我聽說過,好像很多運動員都會去那里買鞋。”

“那是我母親介紹給我的,每次想買運動鞋,我一定會去那里。第一次穿上的時候,我受到極大震撼,仿佛自己的腳掌終于有了正確的形狀。或者說,那時我才知道,自己與生俱來的腳掌其實是那麼不完善…


“我能理解,”他點點頭,接著說道,“給自己做鞋的時候,我也有同感。”

“什麼?”

我瞪大眼睛看著面前的這個人。

“這里的工作人員都是制鞋師,包括經營者、業務員和文員。’

“啊,原來是這樣。”

“世上的大部分人不會去質疑自己腳掌的形狀,畢竟這是與生俱來又形影不離的東西。可正如您所說,它往往沒有長成最適合本人走路的形狀。若只是穿著批量生產、仿佛取了最大公約數制成的新人用難意識到這點而讓人們認識到這個問題,可說是現代制鞋師的個任務吧。”

“制鞋並不是做一個東西把腳包起來就可以了,可以說,是要為人們做出一雙渾然天成、理想的腳。因此,我認為制鞋師的使命就是讓人們能走得更長更久。”

一整個上午 都是單方面的授課。桌上擺放著鞋的部件和還未制作完成的樣板鞋等。按照順序觀摩下來,就能對鞋的構造有-一個基本的認識了。教學過程中沒有抽象的東西,完全是應用實踐。

我拿出自己帶來的幾個東西,尋求對方的意見。我帶了僅僅將皮革縫合後制成的簡易鞋子、用縫紉機縫好的紙樣(皮革實在太貴了,不好用來練習)、用石膏和木片做出來的鞋楦,等等。很多部分的做法都有問題,對方為我一一進行調整。

下午開始見習,也就是實際做鞋。當然,即便是專業制鞋師也不可能在一天內完成所有工序,我只體驗了繃棺這項。繃榷是指把甲革(注,指鞋面的皮革)繃到中底(注:鞋面和鞋底連接的地方,一般較軟,起緩震穩定的作用)上,也就是將鞋子的底面與上半部分進行合體。中底和鞋面都是事先淮備好的。

將現成的鞋檀壓到中底上,然後蒙上甲革。用鳥嘴鉗這種金屬工具將皮革往底部拉伸,再用專門的縫針固定起來。拉伸皮革時無比費勁,感覺是使出T吃奶的勁兒拉扯,然後強行固定。

“如果真的把腳放進去,包得這麼緊恐怕得疼死吧。”我說,“可以不放進鞋植,直接縫合起來嗎?

“不能。這里必須利用皮革的伸縮性,做出完全貼合用戶腳部的形狀,否則就沒有意義了。鞋楦要一直放在里面,直到皮革充分伸展成型。”

“大概要放多久呢?’

“鞋楦要放一一個月。”

要完成對方所說的操作需要花費相當多的時間和力氣。完成之後看到那像模像樣的形狀,一種成就感油然而生。不過,好幾個地方都留有褶皺。當然,這種東西和真正的商品相差甚遠吧。

我說了自己的感想:

“鞋這種東西,真的只是用線把皮革縫起來就能制成啊。”

“沒錯。皮革、線還有蠟,原則上,有這些東西就能制鞋了。”

“我以為現在的鞋子是用黏著劑之類的東西來縮短工期的。’

“當然,工作間和制造商為了兼顧成本等因素,常常會使用這樣的東西。這也無可厚非。不過在我們這里,教的還是過去那種只用皮革和線制鞋的方法。”

“這是為什麼呢?”


“你覺得是為什麼?

我請他給我點時間, 然後開始思考。大致整理完思路後,我說道:

“簡易化操作是建立在原本那套複雜程序的基礎之上的…就是說一種是知曉這項工序的原始意義,在此基礎上主動選擇了簡單的做法,另一種是只知道簡化法, 並以為它就是原本的操作,這兩者之間是有區別的。”

“正是如此,”他點了點頭,“沒想到您這麼年輕,卻想得如此透徹啊。”

“我平時會做飯,”我解釋道,“經常看一檔烹飪節目,里面的老師會熱心地教大家用海帶和鰹魚干做高湯,不過他也會說,如果太忙沒時間,可以用現成的高湯包或高湯粉代替。他說,雖然用高湯粉也可取,但你得知道真正的高湯是用鰹魚干煮出來的,這一點非常重要。只要知道這一點, 你就能品出味噌湯的不同味道, 而不會一上來就認為它們都是用高湯粉兌出來…”

“真是一事通則萬事通啊。”

“冒昧問-下,雖然只有今天一天不好判斷,但您覺得我能成為制鞋師嗎?”

“這真的不好說,畢竟這不是一個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時代,這個行業也並非如此。如果要自己開店,還需要相應的經營能力,並不是只會制鞋就行了。”

“也是….”

“不過,制鞋的能力是一個大前提,沒有這種能力,後面的事都免談了。從這個意義上說,只要仔細地、系統地去學習,掌握這門手藝應該是沒問題的。畢競像您這樣在接受教育之前已經自學制鞋,還把作品帶來的人是鳳毛麟角。”

“我的心里還有一個疙瘩。不知是不是無法適應學校這種環境,我就是不愛上學。我受不了別人給我灌輸東西,上課時總在和自己的沖動做斗爭,以免下一秒就踢翻椅子跑出去,所以才一直在自學制鞋的道路上摸索。”

“嗯

“所以,我擔心付了學費之後會出現剛才所說的情況。”

“這樣啊…他低頭思考了一會兒,隨後慢慢地說道,“不過,您現在和我們學校取得聯系,說明對于這個問題,盡管沒有最終解決疑惑,您還是給出了自己的答案吧?”

說中了。

“您能具體說說情況嗎?

….其實,最近有一個熟人和我說了一句話:假如是天壤之別的差距,那就無所謂了。

“這樣啊。”

“也就是說,在初中和高中里,老師和學生之間看不到所謂的實力差距。老師基本就是照本宣科,課本上沒有的內容,在教學輔導書上也能找到。因此,即便和老師面對面,學生也不覺得他擁有自己觸手不及的非凡能力。”

“或許吧。

“可大學和




專科學校就是另一個世界了。聽說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地方,老師和學生在知識與經驗上有著壓倒性的差距。學生每天都會直觀地產生這種感受,所以接受老師的教導或許就談不上痛苦….甚至可以說,要是不努力跟上老師,學生隨時會被甩掉,根本沒空在意那些細枝末節,或許也就不存在厭學的問題了,這是那個熟人說的。我這才知道,原來還有這樣的事。”

“您的友人說得很對。”他繼續說道,“看來您身邊有知性的成年人在影響著您呢。”

“不,恐怕並非如此。”我答道,“我身邊淨是大早就喝啤酒吃巧克力的人。”

人學體驗全部結束後,外面已經天黑了。

“最後想和您說件有些多余的事,可以嗎?”

我行完禮剛想走,對方就叫住了我。

“請說,什麼事?”

“您很年輕又充浦力量,而且營于感同身受,希望您能思考一下如何幫助他人。”

聽到這句話時,想必我的臉上堆滿了困感吧。

“咦……您要說的不是制鞋嗎?”

“不,可以說制鞋也是其中一種方式。”

我越來越聽不懂了。

“說來或許不著邊際吧。您提起身邊有古怪的成年人時,我突然想到了這一一點。頭腦聰明又善解人意的人往往活得很辛苦。敏感有時也是一種脆弱。”

我仍然不太明白,只是點點頭。

“或許您現在光是自己的事就夠忙活了,不過遇到這樣的人時,或許可以試著幫對方一把。”

“這是要我變得成熟一點的意思嗎?

“不是。或許您自己想快點長大,但把長大成人當作一個籠統的目標其實毫無意義。我是說,要讓自己擁有一顆敏感且堅韌的心,這與兒童還是成人無關。很多人做不到這一點,所以我覺得,能做到的人就應該努力去做到。”

我還是不怎麼理解。

“具體應該怎麼做呢?

“我想應該展現出一種奮力前進的姿態吧,這是第一步。”

(吐槽 這是開了上帝視角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