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其他交往 網絡社會中的人際關系

網絡社會中的人際關系,簡稱網際關系,就是以網絡數字符合信息為中介,在超文本多媒體鏈接中實現的人—機—人互動基礎上形成的人際關系。它具有以下幾個特征:

——多維性和全球性。多維性是社會關系的基本屬性,當互聯網以其傳播方式的超地域性將地球連接成一個小小的村落時,網際關系無論在廣度上還是在深度上都在我們無法想象的空間中蔓延、伸展著,這樣的多維性使得現實“熟人社會”中的人際關系相形見絀。網際關系突破了種族、國家、地區等各種各樣的有形或無形的“疆界”,真正體現了全球范圍內的人類交往,體現了人與人之間的“無限互聯”及“無限關涉”。因此,網際關系是迄今以來人類所面臨的最為複雜、最為廣泛、最為寬闊、最為開放的關系結構。

——虛擬性。網際關系的虛擬性根源于網絡世界的人工構造性。網絡世界是人類通過數字化方式,鏈接各計算機節點,綜合計算機三維技術、模擬技術、傳感技術、人機界面技術等一系列技術生成的一個逼真的三維的感覺世界。進入網絡世界的人,其基本的生存環境是一種不同于現實的物理空間的電子網絡空間或賽伯空間。這樣,一方面網際關系的虛擬性是與實體性相對的。交往主體隔著“面紗”,以某種虛擬的形象和身份溝通、交流著,交往活動也不再像一般社會行動那樣依附于特定的物理實體和時空位置。另一方面網際關系的虛擬性並非與虛假性等同,盡管由于人的惡意操作它會墮落變質為虛假。在人工構造的虛擬情境中,網絡賦予人一種在現實中非實在的體驗,從功能效應上說這是真實的。所發生的虛假關乎于交往者的德性,而與網絡的上述功能無關。

——不確定性。在現實世界中,人們的社會關系:親戚、朋友、同事、鄰里、師生……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熟人型”的,其交往活動依附于特定的物理實體和時空位置,並受著較為穩定的社會價值觀念文化的支撐和規約。而在網絡世界里,盡管計算機專家可以將一切信息還原為數字“0”或“1”,換言之,信息在其構成上是確定的,但是信息的龐雜性、虛擬性和超時空特征使得作為行為目的、意義和情感的傳播通道並不是清晰可辨的。同時,網絡世界是一個開放多元的世界,它跨越了時空的地理界限,但卻無法聚合曆史文化的差異。這些都使得發生在人與人之間的網絡交往易變、混沌,網絡世界中的人際關系也因此充滿了不確定性。

——非中心化。網絡交往突破了人們現實社會行為所具有的以自我為中心的互動特征。當你隨著網絡進入他人的行動空間,或進行在線交談、網絡討論,或進行超文本的創作和閱讀時,他人也同時進入了你的行動空間中。沒有了專家平民之分,沒有了作者讀者之別,每一個網絡參與者都是處于一種交互主體的主體際界面環境之中。互聯網技術消滅了“客體”這個字眼,消滅了權威式中心化的主體意志,而代之以平等自由的主體間交往,所形成的網際關系是非中心化的。

由此可見,網絡世界的人際關系賦有與現實社會人際關系所不同的新內容、新特征。網絡社會中的人際關系,大大突破了現實生活中人的社會階層、地位、職業、性別等差異,意味著個體間的真正平等;增強了主體的道德選擇、自我評價的行為能力;使道德個體的個性化和主體性得到提升和確證,從而拓展、延伸和強化人性中的品德結構和倫理氣質,促進了人的完善和發展。但是它也帶來了人與人之間道德情感日益淡漠、非理性行為激增、道德人格異化加劇等負面價值,如“網絡幽閉症”、“網絡飄移症”,網絡欺騙、犯罪行為等。在錯綜複雜、超時空的網絡交往中,對交往主體來說,在現實中的是非感、正義感、責任感、義務感、榮辱感、尊嚴感等被拋入了一個無邊無際的虛空地帶,由于網絡人際關系的虛擬性、不確定性、多維性、使得主體的道德認知、道德意識失卻了穩定的地基;另一方面多元文化、價值觀念的充斥使得主體的價值選擇趨向盲點,這些都使得網絡中的人際關系以及形成的人群,缺乏基于道德、價值共識所具有的在情感、責任、信念和理想等心理機制上的內在張力。因此,一方面是網際關系內在張力的貧乏,另一方面是網際關系外在維系的空缺,這或許就是網絡關系在充實潤澤人的正向發展,卻同時又設置種種障礙的人文原因。

因此,既然我們無法根本上改變網絡技術的虛擬和數字符號特征,不如切合實際地做好:一是增強主體的自律,理性和良知是網絡世界的精神家園;二是構建網絡倫理文化,培植網絡社會的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