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帝載淳(5)



同治皇帝在辛酉政變後,內有兩宮皇太後垂簾聽政,外有議政王奕主政,從而開始了同治新政。

同治新政

同治朝遇上了難得的曆史機遇:在國內處于“太平天國”與“義和團”兩次重大社會動蕩之間,在國際處于英法聯軍與八國聯軍兩次入侵之間,如同處在兩次大風暴中間的緩沖期。同治之前的道光、咸豐,之後的光緒、宣統,都沒有這樣的有利條件。這就給同治朝實行新政提供了難得的機遇。日本明治維新也正在此時。兩宮太後垂簾聽政、議政王奕主持政務,互相配合,推行新政。在奕集團的主持下,新政的主要措施是:成立總理衙門、設立同文館、辦新式學校、派人出洋、辦廠開礦、修築鐵路等,實行學習西方近代化舉措,開始走向開放、進步。

(一)設立總理衙門。全稱為總理各國通商事務衙門,一般稱作“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于咸豐十年(1861年)十二月初十日正式批准成立。它的實際職能是總攬新政的中央政府機構,是面對世界局勢、完全創新的機構。它不僅掌管清廷與各國間的外交事務,而且包括對外貿

易、海關稅務、邊疆防務、海軍建設、新式工礦業,以及建新式學校、興修鐵路、礦務等,實際上它相當于清廷的內閣兼外交部。這是二千年來第一個專門處理外事的中央機構。總理衙門由親王一人總領,實為首席大臣,其他大臣從軍機大臣、大學士、尚書、侍郎等中指派充任。下設獨立公所,計有英、法、俄、美和海防五股等機構。其中,俄國股,兼理俄、日兩國外交事務;英國股,兼理奧地利交涉事務;美國股,掌辦對美、德、秘魯、意大利、瑞典、挪威、比利時、丹麥、葡萄牙各國交涉事務;法國股,兼理法國、荷蘭、西班牙、巴西各國交涉事務;後設海防股,掌管南北洋海防等。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的主旨是辦理同西方關系事務,創辦近代化事業,它的出現是中國走向近代化的一個標志。隨之,設立駐外使領館。

(二)出洋考察。西方國家兩次破門而入,清朝才被迫開門而出。中國走向世界,世界也走向中國。漢、唐盛世時,中國沒有人走出過亞洲,法顯和玄奘“取經”的“西天”,是印度而不是歐洲。明朝的鄭和下西洋也沒有到歐洲。清朝向西洋考察,開始于同治五年(1866年)。這年的春天,總稅務司赫德要回國結婚,向奕請6個月假,順便建議清政府派人到西方去考察。這正合奕的心意,于是上奏請派員出國考察並獲准,從而有了清政府派斌椿等人走出國門的破天荒事件。

斌椿,《清史稿》無傳,旗人。當時官員們對出國考察都不願去,也不敢去,而63歲的斌椿報名應征。親朋故舊以“云風險濤”相勸止,甚至有人以蘇武被扣匈奴相告誡,但他決心親自一試。斌椿是既受政府派遣、又為政府官員中赴西歐考察的“東土西來第一人”。同治五年(1866年)正月二十一日,斌椿率三名同文館的學生及自己的兒子廣英(為照顧其父同行),離京從上海乘輪船出洋,經過一個月零八天的航程,到達法國馬賽。他在歐洲游曆110多天,訪問了法、英、荷蘭、丹麥、瑞典、芬蘭、俄國、普魯士、挪威、比利時等國,于九月十八日回到北京。斌椿寫出《乘槎(cha)筆記》,第一次記錄下親眼所見諸如火車、輪船、電報、電梯、機器印刷、蒸汽機、攝影、起重機、抽水機、顯微鏡、幻燈機、紡織廠、兵工廠等。還第一次參觀並記述了歐洲博覽會、芭蕾舞、大英博物館、國家議院、近代報社、高等學院,以及法國的凡爾賽宮、凱旋門等。他看到了西方近代的科技與文明。

(三)培養洋務人才。開辦外國語學校、實業學堂、近代軍事學校、派遣留學生等。同治朝新式學校最早者是京師同文館。從京師八旗子弟中選出10名學生,教員則由英國教士包爾騰擔任。同文館除了聘請洋人教授外語,還請徐樹琳教授儒家經典。當時的工薪,漢文教員年薪100兩,外國教師年薪1000兩。同文館學生膳食、文具全由政府承擔,每月另發10兩津貼。月課合格者獎銀32兩,季考合格者獎銀48兩,歲試及格者獎勵72兩。若三次考試都及格,共得獎銀152兩,加上每月津貼,每年得銀272兩。後奕請在同文館開設“天文”、“算學”館,“采西學”、“制洋器”,引起了京師內外的軒然大波。有人說:學“西技”是“舍本求末”,講“氣節”才是“強根固本”。也有人認為:設立同文館將使中國傳統喪失,令中國官員士子向外人學習技藝,不僅是一大恥辱,而且將使中國“變而從夷”。京師流傳出一副對聯:“鬼計本多端,使小朝廷設同文館;軍機無遠略,誘佳弟子拜異類師”。于是傳稱奕為“鬼子六”。前門外牆壁上出現“揭帖”,上寫:“未同而言,斯文將喪”,此帖里嵌著“同文”二字,諷刺設立同文館,中國將喪失傳統文明。候補直隸知州楊廷熙呈遞條陳道:“西學”乃“西洋數千年魑魅魍魎橫恣中原”之學,請洋人為教員將使“忠義之氣自此消”,“廉恥之道自此喪”。有人將當年春旱,渲染為“天道示警”,攻擊是奕等人倡行“西學”而致,乃紛紛上折,要求同文館停止招考。更嚴重的是,大學士、同治皇帝的師傅倭仁也上書反對。他認為:“立國之道,尚禮義不尚權謀;根本之圖,在人心不在技藝。”又說:“古往今來未聞有恃術數而能起衰振弱者。”認為不必向外國學,以中國之大,“必有精其術者”。奕等遞上駁斥倭仁的奏折:僅尚空談,不切時務,中國將愈益落後。英、法皆小國,卻幾次打敗中國,所恃者正是科學技術。朝廷一味因循敷衍,才一敗再敗。並請倭仁保舉“精其術者”。倭仁保舉不出人才,只好退讓。由于兩宮皇太後態度明朗,使攻擊同文館招生之風被壓下去。然而同文館的招生受到很大影響,原報名者98人,但參加考試者僅有72名,其中30人是為了有優厚獎學金而報考。半年後只余下10名學員尚能跟上學業,遂與原來在館的八旗子弟合為一班。後在上海、廣州也開設了類似的學校,招收滿、漢子弟入學,只開設外語課,請美國人做教師。同文館後來聘請美國人丁韙(wěi)良為總教習,開設化學、數學、天文、物理、國際法、外國史地、醫學、生理學、政治經濟學等課程,畢業年限改為8年,至此同文館初具一所綜合性高等學府之規模。作為第一所近代學堂開辦起來後,它帶動了其他近代學校的出現。該校在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並入京師大學堂。它培養了一大批通“西學”的人才,其中僅駐外公使就培養出28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