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矯 矯 少 年



公元五百九十九年一月二十二日,即隋文帝開皇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二日①,這一天武功縣(今陝西武功縣)可能沒有什麼大事值得載錄的,然而這一天卻誕生一位對隋唐二朝以至對中國曆代皇朝頗有影的人物——李世民。


人們常說,時勢造英雄,李世民出生之時,隋朝的經濟呈現一派榮化華似錦的景像——隋文帝吞迸了南朝,結束了魏晉南北朝等分裂對峙,中國走向大統一。人心思靜,隋文帝勤政厲治,相對煬帝執政時期而論,老百姓尚能過一些安穩的日子。②很難相像到,十多年後,中華大地上竟變成血雨腥風式的修羅場,更想象不到李世民父子等人由此登上政治舞台。


李世民是李家第二個兒子,老大是李建成,三弟叫李元吉,他還有一位同胞兄弟叫李玄霸。據說,這小弟天生神力,在隋朝好漢排行榜之中居首位。可惜過早地去世。按照當時的習俗,人們稱李建成為“大郎”,李世民居次,稱作“二郎”,其它弟兄如此類推。


李家傳到李淵這一代,家世煊赫。人們從電視劇情得知李淵是隋煬帝的表兄,就以為李家發跡是攀親姻緣的關系,這是忽略了李淵的本事。李淵在隋王朝時世襲他父親的公爵封號,擔任太原防衛司令(太原留守),因為不能抵禦突厥汗國的侵襲,又因為有謠言說姓“李”的將代替姓“楊”的君臨天下,這兩件大事,促使楊廣對他不滿和疑忌。他卻能逃過這些政治風險,並因機得勢,龍興晉陽,足以證明他有常人難企及之處。


“虎父無犬子”,建成、世民、元吉三人均是當時的風云人物。元吉年幼性燥,嬉于玩樂,浪籍甚厲,晉陽的老百姓對他甚是為滿。建成仁厚、世民俊逸豪邁,壯志凌云,結交天下賢才,可謂北國陽剛大氣的水土孕育的人人氣質,正如俗語說:“一方水土一方人”。 我們肯定地指出,李世民沒有這樣的胸襟修為的話,後來他決計不可能得到如房玄齡、杜如晦、魏征等一流政治人物的擁戴。


李世民的名字來由有點特別。據說他四歲那年,隨父親李淵到岐州(今陝西鳳翔南),有一書生自稱善于看相,對李淵說:“公是貴人,且有貴子”,見到李世民後,脫口言道:“龍鳳之姿,天日之表,二十歲,必能濟世安民!”李淵生怕惹出亂子,欲誅殺書生,卻不知其所蹤。李淵給兒子取名為“世民”,也許確實希望如相士所言,祈盼他長大後,果真能“濟世安民”。新舊《唐書》太宗本紀里均有類似的記載。


其實只要稍加思索,就知這個“傳聞”近于天方夜譚。古代的史學家給帝王撰寫紀傳時,省不了補添一些“神跡”,不足為訓。


李世民出身于貴族,接受著儒家良好的教育。他的母親出身一個極有權勢的氏族——竇氏。她的姐姐就是楊廣的夫人(非正室),可見竇氏和隋皇室里有相當的政治地位。竇氏是一位頗有見識、學問的女子。當她聽到楊堅篡奪政權的消息,跳到堂下,撫胸歎息,說:“恨我不是男子,不能拯救舅父家空難!”③ 她善書法,《新唐書•後妃傳》稱她“工為篇章規誡,文有雅體。”


人們聯想到李世民精通書法,雅擅政論,自然想到這位賢良淑德的女子對兒子的影響有多深。可惜她過早地逝世,李世民受到的打擊必甚,當他老父稱帝後,“世民每侍宴宮中,對諸妃嬪,思太穆皇後(竇氏)早終,不得見上(李淵)有天下,或歔欷流涕。”④因此遭到老父兩位心愛妃子尹妃、張妃背後打小報告,惹得李淵甚為不滿。


李淵通過較量射箭才娶得這位嬌妻。李世民不減其父之風,自少年始,就愛上騎馬射箭。貞觀初,他曾經對蕭瑀說:“朕少好弓矢,自謂能盡其妙……”⑤此外,他率軍征戰王世充時嘗遇到險情,“世充率精兵三萬陣于慈澗,太宗以輕騎挑之。時眾寡不敵,陷于重圍,左右咸懼。太宗命左右先歸,獨留後殿……太宗左右射之,無不應弦而倒,獲其大將燕頎。”⑥試想,沒有精湛的騎術、箭術,沖陷于千軍萬馬之中,別說指揮部屬,連性命也難以自保。然而他不光能身先士卒,“挽弓當挽強”,箭無虛發,當真有龍城飛將李廣之風。須知道,他畢竟是一位統帥,決不是金庸先生筆下的喬峰,能在敵軍之中深入險地,取敵帥首級如探囊取物!李世民騎射了得,已為臣屬所公認,史官溢美的之辭也許有些,但基本符合史實的。


李世民雅擅書法。現今,人們還可以欣賞到他撰寫的《溫泉銘》及《晉祠銘》等書法,那剛勁老練的書法,足可登大雅之堂,不愧“書法家”的稱號。後人都說,王羲之威名遠播,被尊為中國書法之聖、中國書法革新變化之巨,李世民“功不可沒”。尹佩霞(Patricia Buckley Ebrey)女士在《劍橋插國中國史》里這樣述說的:“中國曆史上最著名的書法作品無疑王羲之寫于353年的《蘭亭序》,在一定程度上,它的名氣來自一個約300年之後唐太宗如何得到它的故事……”⑦她還附一幅太宗臨摹王羲之書法的拓本。


有趣的是,李世民于書法上的本事並非出于少年時代——古人雖用毛筆書法,倘若沒有好好地下一番苦功于法度上,寫出來的字也不會好看,當然不能稱之為“書法”——正如他後來回憶說:“朕少尚威武,不精學業,先王之道,茫若涉海。”⑧少年時代的李世民跟時下的年輕人並無多大分別:涉獵刺激、冒險的玩樂,翻看書本讀不到幾頁頭腦發麻似的。他既是貴族子弟,老爸李淵當然讓他跟其它兄弟接受“配稱身份”的教育,也不許他放浪形骸,是以總算學得一些讀書寫字的本事。他十七八歲就可始漫長的戎馬生涯,間中即使有空閑,也得跟屬下商議要事,或忙于應付、策動對付東宮太子建成、齊王元吉一波接一波的明爭暗斗。直到登基成為皇帝之前,完全有理由相信,他沒投放多少時間于讀書、練習書法上。那麼,這些本事,幾乎均在貞觀期間所成。時下高官料理一方之政事,還顯得忙忙碌碌,甚至連民眾的訴求也無暇聆聽,真不曉得他們所忙何事。難道他們比李世民更忙碌嗎?


李世民素來威嚴,臨朝時,皇帝的威風十足,許多臣子都不敢仰視,有些先作好准備好上奏本子的大臣或地方官員,被皇威所懾,惴惴不安,張口結舌,以致言不盡暢甚至出現不知所云的現像。這樣是不利治理政事的,當他聽得心腹大臣的勸瑜後,隨即改變得和顏悅色。蓋李唐本源淵于北方少數民族,李世民長于北國,北方人性情豪爽,他本人更是“且性剛烈”(陳叔達語),脾氣一發起來,臉都脹得紫紅,讓人覺得他蠻勁沖天,嗔目瞪起,一言不合就要大打出手。魏征嘗在朝會里拂逆他的主意,讓他在眾臣子面前下不了台,狼狽不堪,以致退朝回後宮,怒不可遏地對皇後長孫氏說:“早晚要殺此田舍翁(指鄉巴佬。系當時的方言。)!”長孫皇後是一位明大理識大體的女子,對他曉之以理,他才轉怒為喜。


從這些喜劇式的片段里不難發現,非涉政治機謀的事情,李世民感情不擅收斂,幸好他不是一人死要面子的莽漢,知道自己理虧後,就立即改變態度。此後,他偶爾不采納魏征的勸讕,還是給予褒獎。還有一次,他對魏征說:“對朕的旨意,愛卿可否先惟惟,退朝了再向朕陳述得失?”以他皇帝之尊,用這樣的口吻對臣子說話,當真難得之極。


年輕時,李家諸昆仲並無利益上的沖突,自然談不上爭權奪位式的“面和心不和”的問題。他與建成、元吉是同胞親兄弟,感情融洽,期間少不了騎馬射箭的較量。有些戲說式的小說、電視劇常常把李建成描繪成一個昏庸無能的李大少爺,他兄弟三人在少年時就出現過“不和式的較量”,其實大謬。須知道,在奪取隋朝政權的戰爭中,李建成、李世民曾一度通力合作、共和領軍出征。兩人互有心病的話,戰情決計不會如此順利。同時也要指出,李建成是一位非常有才能的年青人。也許他不如二弟雄才偉略,打仗的本事也許稍遜一籌,他在招攬人才、用賢方面,絕不在李世民之下。費正清、催瑞德在《劍橋中國隋唐史》(參看其書《玄武門之變和內禪》這一篇)里列舉多種文獻否認傳統的史觀。北宋的大史學家司馬光雖認同李世民在建立唐朝的問題上立“首功”,他不以為建成、元吉像傳統史書描繪的大壞蛋,因而在《通鑒》的《考異》里頗多質疑。⑨在《通鑒》里對此並不“照單全收”,相反提出另一番見解。


李世民于大業九年,他十六歲那年娶長孫氏為妻。長孫氏是河南洛陽人,先祖系北魏皇族拓跋氏,他們的先祖擔任過宗室長,故改名為長孫。長孫氏的父親叫長孫晟,是隋朝右驍衛將軍。其時長孫氏年十三歲,“少好讀書,造次必循禮則”。長孫氏的哥哥叫長孫無忌,“好學,該博文史。”他後來成為貞觀期間重要的元老級大臣。


據野史載,李家與長孫家給李世民、長孫氏二要訂親。李世民這一段“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式的婚姻給他帶來多少戀愛的快樂,後人就不得而知了。不過有一點可以相信的是,李世民對長孫氏甚為敬重,後來在他執政期間,他多次就政事聽取長孫氏的意見,長孫氏自謙退讓,身在後宮,全力支持丈夫,把後宮事務打理得井井有條,使到李世民得以集中精力治理國家。在門第上,他倆是“門當戶對”的一對,在夫妻感情上,他倆相敬如賓,感情甚督。長孫氏逝世後,李世民一直沒有再立皇後,就意味著,長孫氏的地位無可替代,可見長孫氏在他心里的份量有多重。


綜觀李世民的回憶表白,可以看到,他少年時代就不是彬彬有禮的文弱書生,而是強悍驍勇、擅騎射的貴族子弟。他為人豁達大度,意志堅強,極易動怒,不善自我克制感情。不過,這並影響他後來的表現。後者可以慢慢克服,若無容物之器量,一切就完蛋了。


李世民在陝西出生,李家在晉陽龍興,在陝西西安市發跡。李家諸人淵源卻是謎一樣。用今天的話說,李世民並非“純種”漢人,他的祖先是外族人,就如今所說的“老外”或“老番”。在大漢族主義的封建社會里,這一出身並不中聽,李世民的老父自然也不願意在龍興後,還背負著“我是老番後裔”的包袱,後來在修族譜、修史書的浩大工程里暗做手腳,並宣布“老子即皇祖”。他們把道家大聖人李耳看作始祖。一千幾百年前的人,就懂得“明星效應”,運用得如此高明,可謂用心良苦。


不過,中國是由多民族構成,即令他不是“純種漢人”也無損他的形像。關于李唐出身的謎團,下一節詳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李世民出生日期,有說是十二月七日或十二月二十五日。


② 錢穆先生《國史大綱•第五編 隋唐五代之部》第二十二章述:“……隋室雖祚短運促,然其國計之富足,每為治史者所蓋稱。自漢以來,丁口之蕃息,倉廩府庫之盛,莫如隋。……其尤要者,則為中央政令之統一,與社會階級之消融。古代之貴族封建、以及魏、晉以來之門第特權,至此皆已消失。全社會走上一等平線……故下層之負擔尚甚輕,而上層之收入已經甚足。”


司馬光在《資治通鑒》隋紀里也提及到,隋文帝統中國,把政務辦得井井有條、節儉樸素等優點。因此,糧食多得貯藏不下。至于他晚年作風有變,則又是別論。蓋李世民出生之時,也沒有出現“民有菜色”的情況,倒是楊廣有用不完的欲望和精力,把老爸積下的財富在有限的十來年內,一古腦花個精光!


③ 譯文按柏楊版《白話資治通鑒•突厥可汗》公元五八一年,辛丑。


④ 《資治通鑒》卷一百九十


⑤ 《貞觀政要•君體第二》


⑥ 《舊唐書•太宗本紀》


⑦ 中譯本,山東畫報出版社,2001年版,第五章。


⑧ 《全唐文》卷九,答魏征上群書理要手詔。


⑨ 此處按《資治通鑒考異》條目:十一月,帝(指李淵)待世民浸疎(日益疏遠),建成、元吉日親。


《髙祖實録》曰:建成幼不拘細行,荒色嗜酒、好畋獵常與搏徒游,故時人稱為任俠……髙祖亦喜其獲免,因授以兵又曰:建成帷薄不修,有禽犬之行。聞于逺邇。今上以為恥甞流涕諌之,建成慚而成憾。又曰:太宗毎總戎律惟以撫接才賢為務,至于參請妃媛素所不行。《太宗實録曰》:隠太子始則流宕河曲逸游,是好素無才略不預經綸于後,雖統左軍非眾所附,既升儲,兩坐構猜嫌太宗,雖備禮竭誠以希恩睦而妬害之心日已滋甚。又巢刺王性本凶愎志識庸下,行同禽獸兼以棄鎭失守罪戾尤多反害太宗之能,于是潛苞毀譛同惡相濟膚受日聞,雖大名徽號禮冠羣後,而情疎意隔寵異曩時。按建成元吉雖為頑愚,既為太宗所誅,史臣不能無抑誣諱之辭今不盡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