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 劍 指 長 安(三)



他們先後拿下臨汾郡(山西省臨汾市)、絳郡(山西省新絳縣),直趨龍門(山西省河津縣)。在拿下絳郡時,收降了陳叔達。他是原陳帝國四任帝陳頊的兒子(陳叔寶的老弟)。鑒于他非常有老華,李淵對他不錯,仍讓他擔要官職。


這時,劉文靜出使返回。與他同行的還有突厥官員康鞘利。康鞘利率五百突厥軍人、馬匹二千來支持。李淵高興萬分,認為劉文靜深深地體會他的意思,私下對他說:“我們已經到達黃河,突厥才來,而且人少馬多,都是你徹底執行使命的功勞!”


如果讓裴寂出馬,情況可能又有所不同了。裴寂在幕後想想辦法還可以,外交方面他不及文靜多矣!劉文靜頗有李世民的口才。兩人非常有膽識,這可能是他為何能跟李世民相處得來的原因之一。


李淵得到突厥的支持,暫沒有後顧之憂,連接告捷,軍隊上下氣勢如虹。這時,開始有人樂意投向李淵的“義軍”陣營。汾陰(山西省萬榮縣西南)人薛大鼎游說李淵不要攻打河東(山西省永濟縣),改由龍門直接渡過黃河,奪承永豐倉(陝西省華陰縣境內),發表文告,等候關中(陝西省)投降。李淵打算聽從,可是各將領沒仗可打,哪能立勞?當然大力反對。再說,坐等其成,充滿變數,倒不如主動出擊。


接著,河東縣政府官(戶曹)任瓌來獻計。這任瓌曾照顧過建成。李淵和他關系也好。他非常了爭關中情況,他願意給李淵聯絡關中民間領袖,促請他們歸附李淵。


果然,關中最大的農民義軍團伙孫華投向李淵。隨同孫華來投除開他的部隊之外,還有一批將領。


沿途擺平隋政府的一些小地盤之後,好快就抵達河東。這是重要的戰略要地,隋政府派了名將屈突通把守,接連攻城不克,這時李淵“義軍”內部又在戰術運用上出現明顯的分岐。


李淵打算率軍隊繞開屈突通,直接的攻打長安城。裴寂反對說:“屈通通手握強兵,固守堅城,我們放棄他而去,如果不能攻克長安,一旦撤退,則受河東迎頭痛擊,腹背受到夾攻,情勢險惡萬分。不如先行攻克河東,然後西上。長安依靠河東作為外援,屈突通失敗,長安一定陷落。”


李世民分析利害後,提出不同的意見:“不然。兵貴神速,我們擁有連戰連勝的余威,安撫接納龐大的歸附部隊……奪取城池,猶如搖掉樹上的枯葉。如果逗留在堅城之下,把自己陷于疲弊之境,使長安得以充發的時間進行陰謀,嚴陣以待……而且關中(陝西省)紛紛起義的將領沒有隸屬,不可不早早招收旗下。屈突通只不過是一個只能自守巢穴的強盜,不必憂慮。”


李淵出于穩重考慮,就同時采納他倆的意見。就是一方面攻打屈突通,另一方面也趕緊赴長安,攻長安城。這一步走得很妙。後來屈突通眼見長安城給攻陷下,隋朝大勢已去,又沒有後援,只好和李淵歸降。如果采用裴寂的計策,即使打下屈突通,軍隊也需要休養生息才能攻打長安城。如果久攻不下,就泄了氣,犯下兵家大忌。李世民主張“兵貴神速”,大有奇兵突起之妙。事實上,李世民後來非常擅調用奇兵。他年少無所畏懼,不像裴寂追求穩打穩紮。


裴寂的主張也錯不了。從李淵最終也采納的意見就可知了。


從進一步的事實可以證明,李世民主張的繼續朝長安進發的政策無疑比裴寂的更高明些。李淵要率部份軍隊渡過黃河西上。朝邑(陝西省大荔縣東南朝邑鎮)郡、薄津(大荔縣朝邑鎮東)、中□(氵+單)先後成為李淵“義軍”的囊中物,不久,華陰(陝西省華陰縣)縣長李孝常也投降,獻出永豐倉。隨著軍隊不斷推進,隨政府的首教長安外圍所屬的各縣先後投向李淵。


當李淵等各路人馬渡過黃河,李建成和劉文靜等屯守永豐倉,把守潼關,防備東方(洛陽)隋政府的援軍;李世民統率另一支人馬和劉弘基、長孫順德等數萬人收下渭北,包圍了涇陽、云陽、武功、盩屋、鄠縣等。


這時,李淵的女兒,也就是後來有平陽公主,接到父親的知會後,也在晉陽起兵。她的丈夫主叫柴紹,也是一位能打仗的男子。夫妻二人分開,柴紹先去太原,途中與李建成、元吉相遇;柴夫人變賣家產,聚集部眾,就打起來。後來她說服商人出身的“義軍”領袖,潘仁,他們一同投奔向老叔父李神通。


他們在關中地區的起事像雪球一樣越滾越大,最後都不約而同投向李淵陣營,李淵大為高興,教他們按原地駐軍,接受李世民的指揮。


李淵一方面讓長子建成率精兵赴長樂宮,另一方面讓世民率新附人馬屯兵長安故城(大慶城)。


在同年十月二十七日,李淵就下令攻打長安城。其實在此之前,李淵的算盤是這樣打的:派使節游說固守長安主城的向文升等人,表明他擁護隋政府的立場,——籍此達到不用打仗的目的。但長安城留守長官衛文升毫不理會。這不難理解,李淵的反隋之心,傻瓜都能看得出來,遭到拒絕是理所當然的。


李淵等不到好消息,心情自然不好。李淵還沒有攻打長安城之前,他的祖墳給留守向文升派人挖了,拆毀了李家的五廟,李淵當然恨得啼牙切齒。另一方面,李世民駐軍多時,准備多時,也容不得老父在這骨節眼上耽誤功夫,老大哥李建成也等著父親的下令,大伙都摩刀霍霍,恨不得趕緊大大地厮殺一場,再下一成,結束了風雨飄搖中的隋政府。


李淵最後決定攻打長安城。


這是一場大血戰。期間那位投向李淵陣營的孫華中流箭身亡。李世民的軍隊在西北方攻打,李建成的在東南方面攻打。十一月,李建成的部將雷永吉首先登上城牆,長安城終告攻破。


那些在網絡主撰文攻擊李世民的人覺得,長安城是李建成的部下首先攻破的,他的軍功最大。這真是憑個人觀感的斷章取義之說。蓋打仗是一場斗智斗力的群體事業。當時李世民、李建成分兩個方面攻打,總指揮是父親李淵,從現在所能掌握到的史料來說,他兄弟二人的功勞應該不分伯仲。


李淵等人攻克長安城,坐穩關中,算是有些成績了。不過,李淵並不急于坐上皇位,當然,他心里十分渴望做皇位,但是他明白到,即使攻下長安城,他們的地盤也不錯好大,根基還不夠穩固,力量不夠強大,相比在割據另了隅的李密,不及多矣;除此之外,還有薛舉父子、劉武周等數地方勢力,此外,王世充等隋朝殘余力量尚沒有消滅,就算他稱皇帝,充其量只是管治一方的土皇帝而已。是以,他仍表示擁護隋皇朝,在大業十三年十一月,立隋代王楊侑為皇帝,史稱隋恭帝,改元為義甯元年。李淵則為假黃鉞、使持節、大都督內外諸軍事、尚書令、大丞相,以武德殿為丞相府,總攬所有事務。


到了第二年,裴寂等人實在忍不住了,多次請李淵接受眾人上尊位,登極稱帝,李淵還是不干。裴寂開始按奈不住了,甚至講負氣的話,《舊唐書•;裴寂傳》⑻中記載如下:


寂請見曰:“桀、紂之亡,亦各有子,未聞湯、武臣輔之,可為龜鏡,無所疑也。寂之茅土、大位,皆受之于唐,陛下不為唐帝,臣當去官耳。”又陳符命十余事,高祖乃從之。寂出,命太常具禮儀,擇吉日。高祖既受禪,謂寂曰:“使我至此,公之力也。”


李淵可能也給兒子們游說得多了,兼之老朋友裴寂不時地地耳邊使“水磨功夫”,他老是拒絕實是多此一舉,于是就決定稱帝了,不過為了免得後世譏他篡政奪權,當然要耍花樣,玩弄那儒家最擅長政治游戲:“禪讓”。什麼三請三辭才顯得勉為其難地接受,——總而言之,在政治權力更替之時,中國的政客演類似的樣板戲,越演越逼真,後人看到這樣的古裝戲場面時,覺得特別惡心。也許這是人們厭惡那些當權的政治人物上台時,滔滔不絕地發表演說的原因之一吧。


http://。com/novel/25246。html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⑻ 見《舊唐書•;列傳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