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 戰 術 戰 略



李世民打得最不得志的仗,對他來說,可能是討伐劉黑闥的戰役。何故?他給父親李淵調換下來,給老哥、老弟占據了們置,而且眼睜睜地瞧著老哥在魏征的協助之下,順利取得成功。他本人,李世民,卻花了不少力氣,又陸戰又是水戰,付出極大的代價雖取得一時的勝利,卻不能持之以久,料想他心情一定不好受。


李世民打仗的本領是了得的,在當時,他的政治才能尚沒有得到提升。他對付的“山東豪傑”不是尋常人可比的。此外,雖然史書沒有說明、李世民遺留下來的文字當中,雖沒有提到此時他的心境,從後來他十分欣賞魏征的政治才能,使人有合理的理由推想,在處理劉黑闥的反複起亂的問題上的感觸。李建成這一仗打得十分出色,對他來說是備壓力的,因為在當時,他們兄弟之間,甚至父子之間開始出玩了心病,最不幸的是,作為父親的李淵受到後宮妃子的讒言、裴寂的推波,李淵對李世民漸疏,對李建成、元吉日親。對此,後人雖有各種不同的觀點和分析,不過,作為嚴謹的史學家,司馬光有選擇性地接受唐《高祖實錄》的部份說法,而特意指出,貞觀史臣有抑揚之處,從而暗示不滿①。


先前說到打仗的問題,究竟李世民是否是一個將才呢?


李世民不是常勝將軍。自大唐草創始,他經曆過多次大戰,在討伐王世充、竇建德的戰役上,更是斗得血雨腥風、刀光劍影,險象環生。按照趙克堯、許道勳先生的統計,從武德元年六月抗擊薛舉,至武德五年三月平定劉黑闥第一次起兵,前後總計四十六個月,而李世民親自馳騁于戰場就達二十七個月,戰無役之間的休整只十九個月②。


是以,若說李世民為大唐帝國打下大片江山,是貞觀史臣和後人大吹法螺之舉,但是說他“為大唐帝國的大統一打下堅實基礎,並取得卓絕成就”,是持平之論。李建成平定劉黑闥之戰、南方的戰事不算是難撿掇的硬骨頭,李世民始先打的幾場大戰,幾乎都是難收拾的硬點子,沒有直當的軍事才能,是不可能取勝的。


李世民登基稱帝後,突厥趁著大唐帝國發生內亂,骨肉相殘,想乘機撿現成便宜,李世民畢竟年輕有為,豈容他們亂來?就冒險一拚,“嚇退”了突厥。不久,他親自訓練皇宮禁軍騎射,他曾經說:“我從小就東征西討,經營四方,相當了解軍事行動的重點,每次只要觀察敵人營陣,就知道他們是強是弱,然後用我的弱抵敵人的強,用我的強攻擊敵人的弱。敵人攻擊我們的老弱殘兵,頂多追擊數十百步,可是我們攻擊他們的弱勢部隊,一定猛沖到敵人陣後,回頭再猛沖出敵人陣前,敵人無不潰散失敗,所以得到勝利,大多如此。”③


確實如此。李世民在攻打薛舉、劉武周二大軍事集團時,曾多次親自輕騎深入敵方陣地偵察,又視察將要展開的生死較量的戰場,並因此多次犯險,九死一生。李世民用兵主張以已之鈍迎敵之銳,以已之銳攻敵之鈍,縱騎深入敵後方陣營實行突擊,也很符合道家的以弱制強、奇正相互結合的特點。


在敵強我弱之際,他堅持用“堅壁挫銳”的戰術。在平定薛興父子時,第一次李世民獲小勝,可是不久,卻吃了一次大敗將,以致京師震動。後來他養病後,再次出征。薛仁杲剛取得大捷,銳不可當,李世民不想跟薛仁杲硬碰硬,轉為堅守陣地,跟仁杲展開對峙式的拉鋸戰。他的分析是:我士卒新敗,銳氣猶少。賊以勝自驕,必輕敵好斗,故且閉壁以折之,待其氣衰,而後奮擊,可一戰而破,此萬全之計也④。


在討伐劉武周的戰役上,這一個戰術運用得更是得心應手。他分析劉武周陷晉陽,深入並、汾、威逼關中,因此縱深千里,後方力量空虛,運輸糧道過長,故爭于速戰。而唐軍連接敗潰,士氣低沉,軍事上處于劣勢,他一方面率兵跟宋金剛相持對峙,另一方面又派遣劉弘基等人切斷了劉武周在汾、隰一帶的糧道,這一對劉武周、宋金剛自是于致命的打擊。相峙了五個多月後,宋金剛缺糧後撤,李世民乘機追殺,取得大捷。


這樣的打法,可算是高明的。但有一個前提條件,就是唐軍必須得到充分的後勤支持。恰好,唐政府在糧草、軍需方面有源源不斷的補給,解決了李世民的後顧之憂。為李世民的成功打下強心針。順便提一筆,這後勤補給的工作上,老哥李建成是功不可沒的。


如果敵人力量不算太強,或者已方士氣大銳之際,李世民也非墨守成規,改變“堅壁挫銳”的打法,轉為主動出擊。如在處理王世充、竇建德的問題上,他不贊成後撤避開強大的夏軍,采取了分兵攻打的方法。不過,他是有選擇性布署。他讓老弟李元吉率兵圍攻龜縮城池的王世充,自己另率一虎狼之師迎擊竇建德。這樣,當他擺平了竇建德後,王世充的洛陽城雖沒有收拾下來,可是他為大勢逼,也不得不開城投降了。


當敵人敗退之際,他不按傳統的“窮寇莫追”的做法,相反加緊棒打“落水狗”,較為著名的以數追殺敗北的宋金剛,李世民身先士卒,三天三夜沒有解甲,窮追不舍,直到打宋金剛的部眾敗潰。


此外,李世民還十分擅長借用騎兵掩殺的手段來配合他主張“敵後襲擊”的戰術。例如在虎牢之戰時,他先調派一支人馬跟竇建德的部眾斯殺,卻另率騎兵從後沖擊斯殺,這有偷襲的成分,卻十分詭異難以捉摸,收得最大效果。


至于深入陣地了解敵我雙方的形勢、打仗一馬當先,不怕險,不怕死的勇猛氣慨,是為將必須做的,李世民做得十分到位,前面已述,不再細表了。(本節完,待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司馬光在《考異》第九卷,“十一月帝待丗民浸勱ǔ稍沼H”條目處有詳細的分析。在先前的章節的注解里已引用過這個條目,不再複述。


② 請參看《唐太宗傳》,趙克堯、許道勳著,人民出版社版。


③ 譯文參看柏楊版《白話資治通鑒》,第45冊。


④《舊唐書•;薛仁杲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