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田野作業



拙著《中國民間禁忌》九十年代初經由作家出版社、漢欣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分別以簡繁兩種漢字文本出版以後,在大陸和台港地區發行近十萬冊,受到學界及讀書階層的廣泛關注和歡迎。許多書刊轉引、參征。我本人也收到多封表示贊揚和鼓勵的信函,使我受到工作成效的慰藉和付出辛苦的補償。但“文章千古事,得失自己知”,縈繞我心頭的不甯仍時刻不能放松。我知道,撰寫這本書的原始沖動,要將禁忌的問題徹底搞一下的夙願,實際上並沒有圓滿地完成。我從接到樣書的第一天開始就又萌生了修訂、補充的想法。然而,一來需要資料的積累和認識的提升,二來又轉入別一課題的研究、追蹤,一時間不能馬上付諸行動。如今一晃七八年過去了,回過頭來再看這部書時,覺得有必要再做一些事情了。恰在此時,花山文藝出版社的社長方殿先生了解了我的心願,表示願意出版增補本,于是才有了這部《中國民間禁忌》(增補本)的刊行。

增補本將近年來收集到的中國各民族禁忌事項的新材料分門別類增加進內文,大約總共有三四千字。這些材料的補充遠遠不能夠窮盡,是不言而喻的。增加進來的材料都是經過認真甄別的可靠的材料,因為它要作為科學研究的認識基礎,不能憑空臆想。這方面的工作還要繼續去作。材料越是豐富,越能保證對此一問題研究的深入和符合客觀實際。從某種意義上講,材料比論證更有價值,材料才真正是本書的生命之所在。

另一方面,就認識而言,由于原書成文的思考畢竟是一個集中的認識過程,當時思想沉浸的濃度和深度可能是現今所不可企及的,行文也有它內在的文氣貫通、連綴一體的特性,所以雖然後來有了一些新的認識,感到緒論中有的地方有欠缺,有的地方意思沒能表達清楚、准確,也還是不好將這些新的認識直接穿插進去作補充。故而,緒論部分不再更動,一仍其舊,僅將一些新考慮到的理論問題在此簡要列出,請讀者諸君參照閱正。


一、關于田野作業

田野作業的問題,是我首先想要說明的問題。因為本書是以民間禁忌的材料為主要支撐的民俗學專著,材料多是從民俗學角度搜集起來的,認識也是以民俗學學科的基礎理論為依托,所以研究的方法也應當是民俗學的。這一點在寫作《中國民間禁忌》的前後,我在認識上是有著質的差別的,因此不能不在此加以檢討說明。在這一點上有所交待,我想不僅能幫助讀者認識書中研究的不足之處,而且還能為進一步研究此一問題提出一個深入探討的正確途徑。

民俗學是一門實證的學問,鍾敬文先生曾經多次強調這一點,然而,以往我的認識總不能深刻體會。雖然口頭上也承認田野作業的重要性,但實際上還只是把田野作業看作民俗學研究的准備過程,認為田野作業只不過是獲取民俗材料的手段而已,沒有認識到田野作業是民俗學的基本的研究方法。田野作業不可以僅僅是以搜集材料為目的,而恰恰應當是研究本身,這一點仔細體會,是不難理解的。在接觸實際的過程中,民俗學的理論才得以建立,才得以調整,才能夠發展,才可能趨向完備。雖然這幾乎是所有社會科學的一般性規律,而在民俗學中則體現得尤為顯明。民俗學任何理論上的重大突破、重大進展無不依賴于對現實社會生活風俗民情的考察。沒有一般的民俗學理論,我們對民俗或許會視而不見;而沒有具體的民俗學考察,我們就不可能發展民俗學的基礎理論。真知只能從實在的社會生活調查中得出,理論突破的勇氣和信心也必然是以實在的事實為根據的。事物的真實形態不應當也不可能靠理論家在書齋中去框定它,而只能在實際的調查中發現它,然後再用理論去適應它、說明它。因此,雖然我比較地能夠注重了材料的真實性、客觀性、科學性,但也僅只是停留在、滿足于直觀的材料的核實之中,未能以田野作業的研究方法廣泛深入地開掘實際生活中禁忌的民眾自我認識(這里有主客觀兩方面的原因,主觀上認識不足,客觀上條件所限。此處只談效果,不論原因)。民俗學最看重的是什麼?那不是由文人坐在書齋中為民間的信仰作出的種種說明而是生活中民眾自己對自己生活的活生生的解說(包括民俗事象的描述、心意的表白、俗理信仰、文化壓力、社會境況等等等等)。如果沒有或者不是以民眾自我的認識作為考察禁忌的更深進一步的目標,那就只能知其然而不能知其所以然。毋庸諱言,這一點在書中的分析認識方面是有著先天不足的缺陷的,是有許多工作沒有做到的。它使我們的收獲失去了許多泥土的芬芳和清泉的秀麗,使書中材料的鮮活生動性、理論的深厚明晰度以及敘述的富有光彩感都受到了理所當然的減損。當然,民俗學又不僅僅是材料的原始表露,也不僅僅是對民眾信仰的簡單認同,還要有科學的歸納與分析,上升到理論的高度。只是那材料的基礎性,民眾自我認識的客觀性不可須臾脫離和忘懷。

民俗學的客觀性是其科學性的重要保障,因此,田野作業的研究方法是極其可貴的。世界的客觀性本來就很難記述,即便用了非常現代化的高科技視聽技術也不能完整地透徹地反映客觀世界的方方面面,何況民俗學又常常要追尋的是人類社會生活的心靈意識形態領域里潛在的東西呢?又何況我們現在所從事的工作依然是以文字符號來作為信息的主要載體的圖書著述呢?這一方面要求我們不能故步自封、自滿自足,另一方面也提醒我們還要面對現實,從現實出發去做我們眼下所能夠做到的事情。這,也就是我們一方面在繼續做著增補的工作,一方面又在作出必要的說明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