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第1節:說不盡的梅蘭芳(代序)(1)

天南海北吐芳華:

說不盡的梅蘭芳(代序)

戲劇家馬彥祥在《悼念梅蘭芳先生》一文中說:“作為一位戲曲表演藝術家,梅蘭芳先生對于京劇旦角表演藝術的巨大貢獻,可以說是前一代和同代所有的旦角所難以比擬的。

他不僅是一位京劇旦角傳統表演藝術的優越而忠實的承繼者,而且是一位天才的革新者、創造者。

在他的五十四年的舞台實踐中,他不斷地為京劇旦角的表演藝術開辟新的道路,使旦角藝術在三十余年來的京劇舞台上,煥發著燦爛的光輝。”這段話簡明扼要地點出了梅蘭芳在京劇藝術方面的成就與地位。

確實,自京劇誕生以來,長期是由老生行執牛耳的。

從最早形成期的“老生三鼎甲”:程長庚、余三勝、張二奎,到成熟期的“新老生三鼎甲”:譚鑫培、孫菊仙、汪桂芬,都是以“老生”為天下,他們代表了當時京劇表演藝術的最高水平,其他行當的表演盡管也都各有所長,但均無法與之抗衡。

而一直要到梅蘭芳的出現,旦角在他不斷地改進、創新、豐富之下,才從“附庸”而蔚為“大國”,終至獨領風騷,梅蘭芳誠功不可沒也。

當年在《戲劇月刊》上,就有論者張肖倫指出,在老生衰落、後繼無人的情況下,“畹華乘時崛起,稱雄菊部,乃執伶界之牛耳,國內觀者亦群焉,注目于梅伶一身。

誠所謂時令造成梅蘭芳,亦梅蘭芳所以造成今日梨園之新局也。

畹華十余年,悉心努力制作新劇,率以旦角為主,而廁生淨丑末于綠葉扶持之列。

畹華旦角之聲價,更十倍于昔”。

時勢造英雄,梅蘭芳的出現,正趕上由老生行領銜向青衣行領銜的過渡。

而梅蘭芳的腳步,與整個京劇藝術的發展節律正好同步,這不能不說是曆史的造就。

就如同當時的劇評家蘇少卿所言:“‘女主’臨朝,乾綱乃衰。”旦角在譚鑫培、王瑤卿之後,終于脫穎而出。

何以能如此呢?

許姬傳在梅蘭芳的《舞台生活四十年》的按語中,提出他的看法,說:“民國以後,大批的女看客擁進了戲館,就引起了整個戲劇界急遽的變化。

過去是老生、武生占著優勢,因為男看客聽戲的經驗,已經有他的悠久的曆史,對于老生和武生的藝術,很普遍的能夠加以批判和欣賞。

女看客是剛剛開始看戲,自然比較外行,無非來看個熱鬧,那就一定先要揀漂亮的看。

像譚鑫培這樣一個干癟老頭兒,要不懂得欣賞他的藝術,看了是不會對他發生興趣的。

所以旦的一行,就成了她們愛看的對象。

不到幾年工夫,青衣擁有了大量的觀眾,一躍而居于戲劇界里差不離的領導的地位,後來參與進來的這一大批新觀眾也有一點促成的力量的。”其實,在民國以降,社會風氣逐漸開放,女性受教育者愈來愈多,她們從家庭邁入了公共場所,獲得了更多的閱讀能力和娛樂的余暇。

戲院里的女性觀眾與傳統的推重老生的觀眾相比,更愛看獨具陰柔之美的旦角。

學者賈佳更從媒體的角度觀察到,1928年到1937年間,北平的雜志如《劇學月刊》、《北洋畫報》等的捧旦文化,也助長了這種風氣。

在這之前,報刊的劇評風氣還沒有展開,就如同梅蘭芳第一次到上海首演《穆柯寨》時說:“這許多觀眾的口頭宣傳,是有他們的力量的。”當時還是靠著“口耳相傳”,但那力量畢竟還是有限的。

隨著報刊的影響力不斷擴大,變化悄然發生:旦角成為報紙、雜志捧角的重點,劇評的風氣起來了,報紙、雜志催生並承載了新的捧角方式。

于是旦角明星化了,而梅蘭芳適時成為其中最為耀眼的那顆明星。

例如在1927年6月20日,《順天時報》在第五版上刊登了一則“征集五大名伶新劇奪魁投票”的啟事。

啟事說,為鼓吹新劇,獎勵藝員,舉行征集五大名伶新劇奪魁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