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分 第73節:盡道人間幾度聞(2)

而這種文化上的差異,也正是梅蘭芳所擔心的問題。

于是,梅蘭芳聘請張彭春擔任梅劇團的總導演,希望他能對此次演出的劇目進行重新選擇和安排。

張彭春在得到南開大學校長、也是他哥哥張伯苓的同意之後,便出任了梅劇團的總導演。

這是梅劇團第一次建立導演制,也是第一位懂得戲曲的話劇行家來擔任京劇導演。

在討論劇目安排的會議上,張彭春開誠布公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說:“外國人對中國戲的要求,希望看到傳統的東西,因此必須選擇他們能夠理解的故事。

中國戲的表演手法唱、念、做、打,都是為劇情服務的,外國人雖不懂中國語言,如表情動作做得好,可以使他們了解劇情。”因此,張彭春主張一定要演《刺虎》(全名《費貞娥刺虎》)這場戲,“因為它不但是演朝代的興亡,並且貞娥臉上的神氣,變化極多,就是不懂念白的人看了,也極容易明了”。

此外,張彭春提出應當使表演更加精練,每晚安排四場不同的劇目,以適應不同觀眾的欣賞品味和要求;同時,他還請梅蘭芳把各種舞戲,如劍舞、羽舞和杯盤舞等,抽出來單演一場,以吸引更多的觀眾。

為了演出時間的准確性,梅劇團反複排練,張彭春甚至拿著手表計時,嚴格控制演出時間。

如《貴妃醉酒》一劇,通過減少進酒、調情等表演的次數,將演出時間由45分鍾縮短到25分鍾,使內容更加精練。

1930年2月17日,梅劇團在紐約百老彙第四十九街戲院進行了首場正式演出,演出劇目依次是:《汾河灣》、《青石山》、《劍舞》(《紅線盜盒》片斷)、《刺虎》。

這也是中國京劇在美國舞台上的第一次公開亮相,其意義當然非同凡響。

演出之前,預售兩個星期的門票僅三天就銷售一空。

當時最高的票價是5美元,但在黑市中已被炒到18美元,這在當時經濟十分蕭條的紐約是不多見的。

按規定,首場演出是在晚上9點整,但是到了8點50分,劇院里面還沒有幾個人,梅劇團琴師徐蘭沅有點緊張地問演員姚玉芙:“今兒還有戲嗎?怎麼不上座?”姚玉芙寬慰他說:“票都賣完了,美國人掐鍾點,會來的。”到9點之前,劇院果然坐滿了人。

9點整,身穿禮服的張彭春走到舞台中間,用英語向觀眾介紹中國京劇的特點。

正是因為有了既熟悉百老彙,又熟悉梅蘭芳的張彭春,才使得20世紀20年代的美國人,驚訝于中國竟有一種與莎士比亞、易卜生迥然不同但是同樣精美絕倫的戲劇藝術。

因此戲曲研究者徐城北認為,如果沒有張彭春的協助,梅蘭芳是否能在國外獲得那麼大的成功,恐怕都在未定之數。

史學家唐德剛後來根據當時參與盛會的人士的回憶,在他的《梅蘭芳傳稿》中這麼描述當時演出的情景:“2月17日晚,他在紐約正式上演,這天總算賣了個滿座,第一幕即由梅蘭芳親自出馬,劇目是《汾河灣》(翻譯名《可疑的鞋子》,SuspectedSlippers)……戲院中燈光逐漸暗下來,一陣悅耳可聽的東方和弦樂聲之後,台上舞幕揭開了,里面露出個光彩奪目的中國繡幕來,許多觀眾為這一幅絲織品暗暗叫好。

……繡幕又卷上去了,台上燈光大亮,那全以顧繡作三壁而毫無布景的舞台,在燈光下顯得十分輝煌。

這時樂聲忽一停,後簾內驀地閃出個東方女子來。

她那藍色絲織品的長裙,不是個布口袋。

她在台上緩緩地兜了個圈子。

台下好奇的目光開始注視她。

只見她又兜了個圈子到了台口。

那在變幻燈光下飄走動的她,忽地隨著樂聲的突變在台口來一個Pause,接著又是一個反身指。

這一個姿勢以後,台下才像觸了電似的逐漸緊張起來。

也就在這幾秒鍾內,觀眾才把她看個分明。

她的臉不是黃的,相反的,她的肌膚細膩的程度,足使台下那些塗著些三花香粉的臉顯出一個個毛孔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