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創立巨人:就是要做中國的IBM 第20節:巨人走向輝煌(1)

3.巨人走向輝煌

1992年1月31日,鄧小平從深圳蛇口碼頭登上噴氣快艇,到達珠海。在整個南巡過程中,鄧小平在珠海停留的時間最長。不過,對珠海市來講,意義最重大的不是鄧小平在珠海停留的時間,而是他在這里講的話。著名的“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論斷,就是鄧小平在珠海講的。

其實,在鄧小平南巡之前,珠海市已經制訂了“科技興市”的戰略,把發展高科技產業作為全市經濟的主導,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著力把珠海建成高新科技產業基地。而鄧小平的講話,更加奠定了珠海市“科技興市”的戰略決心。

時任珠海市市長的梁廣大顯然抓住了這個機會。當時的報刊曾報道了這樣一件事情,“1992年初,鄧小平同志在珠海經濟特區視察時,梁廣大憋在心里一件事情,總想向他老人家彙報,但卻一直沒有勇氣說出來。一天,他陪同鄧小平同志去視察科技工廠,一行到了‘亞洲仿真’公司。視察參觀完‘亞仿’後,小平同志顯得十分高興,給人一種意猶未盡、興致勃勃的感覺。回來的車上,梁廣大鼓起勇氣,把要重獎科技人員的計劃向老人家做了彙報,意思是要重獎為珠海經濟特區的建設和發展作出突出貢獻和發明創造的科技人員。這是梁廣大在腦海里醞釀了多時的構思。可是,他又有一些顧慮,怕這樣一來會被人誤解為搞物質刺激,更怕由此給大局帶來不良的干擾,因而遲遲沒有實施。不料小平同志剛聽完,馬上就伸出右手,豎起大拇指說:‘我贊成!’有了這句話,梁廣大高興得飄飄欲仙,原先的疑慮頓時煙消云散,一件多年想做而未做成的事,終于可以實現了!”

1992年3月9日,就在鄧小平離開珠海40天後,珠海市政府在珠海影劇院廣場舉行了第一屆重獎有突出貢獻的科技人員的大會。

實際上,重獎和“科技興市”背後的隱含邏輯,就是珠海市的“大城市之夢”。

作為中國最早開放的城市、五大經濟特區之一,珠海的發展速度並不理想。1992年,珠海財政收入僅為8.07億元,不但遠遠落後于深圳(42.96億元),也落後于廈門(14.03億元)、海南(14.97億元)和汕頭(9.33億元);從工業總產值來看,1992年珠海為140.81億元,雖然高于廈門(133.19億元)和海南(76.25億元),卻低于汕頭(144.69億元),與深圳(434.70億元)的差距更是巨大。

與飛速發展的深圳相比,珠海只是一個中型城市,但是珠海卻不甘于“屈居二線”,它希望進入大城市的陣營。把自己定位為高科技城市,就是珠海向大城市陣營發起沖擊的戰略思維。

對于梁廣大來說,重獎技術人員就相當于為珠海的城市定位尋找一個代言人,而這個代言人應當是一個“知識英雄”,是一個具有傳奇般創業經曆的人。

1992年9月27日,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朱镕基在梁廣大的陪同下參觀了巨人集團。王建在《誰為晚餐買單》一書中記錄了當時的情況。

朱镕基:哦,這麼多技術人員,你們的人才是從哪里來的?

史玉柱:是從人才市場招來的,都是剛畢業一兩年的大學生和研究生。特區的人才很多是從內地來的,他們一般都帶來了已研究出的成果、項目,而我們是一邊開發項目,一邊培養人才。

朱镕基:他們都結婚了沒有?他們都住在哪里?

史玉柱:少數人結了婚,家也不在珠海,大部分人是單身。公司給開發人員租了招待所,兩人一間。現在公司人多,已開始自由組合租房子,等下一步公司再統一蓋房子,蓋公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