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浮華背後:定很高的目標是很可怕的 第31節:IT行業的發展受阻

4.IT行業的發展受阻

珠海,中國南海的一顆明珠。有時風和日麗,有時卻巨浪滔天。1995年是巨人集團的轉折點,上半年曾達到輝煌的頂峰,而下半年則踏上了一條黃昏時分的不歸路。

在這一年的5月29日,李鵬總理第三次視察了巨人集團。這一次,李鵬總理對巨人集團的每一步發展都十分關心。當他聽說巨人集團的產業已發展到電腦軟件、生物制品、藥品等多種行業時,便關切地問:“你們還是以電腦軟件為主導行業嗎?”史玉柱回答說:“我們計劃把巨人集團建成一個綜合性的大型企業,但我們的主導行業還是電腦軟件。”他接著說:“我們組織了300多名科技人員,經過兩年多的開發,搞了一個產品叫多媒體家庭教育軟件。”李鵬問道:“你這個軟件上是中學教材吧?”史玉柱回答說:“是。小學教材還沒有做完。我們把初一到高二的66本各科教材編入了66張光盤,用電腦表現出來。我們做過市場調查,中學生對這個產品很歡迎。”“要是搞小學教材,會更受歡迎。電腦對少年兒童有很強的吸引力,要通過電腦,使少年兒童熱愛學習、增長知識。”李鵬接著說:“現在的小學生很辛苦,讀書壓力很大。你們開發小學生教育軟件,市場將比中學大。而一個產品沒有市場就肯定沒有生命力了。”隨後,李鵬又補充道:“不過,電視屏幕看多了,對青少年視力有不良影響,這要設法解決。”

聽完彙報後,李鵬參觀了琳琅滿目的產品展示廳。在一台顯示“巨人多媒體教育軟件”的電腦前,李鵬饒有興趣地調看了中學語文課本中朱自清的散文《春》以及高二英語的練習畫面。他說:“這種軟件的確十分形象化。但只有畫面,沒有文字,可謂美中不足。”

在中文手寫電腦展台前,李鵬總理拿起特制筆在顯示屏上寫下了“中華人民”幾個字,屏幕很快地就識別並顯示了出來,同時,電腦語音系統還用標准的普通話讀了出來。總理滿意地說:“有進步,但聯想功能還不夠理想,只能聯一個字,如果能聯一個句子,就好了。”

臨行前,史玉柱握住總理的手說:“我們計劃到1997年時,產值再翻一番。”李鵬高興地說:“祝你們成功!”

多媒體教育軟件這個項目曾經被史玉柱認為是“中國教育界的一場革命”。應該說,“革命”這一說法,無疑是史玉柱對這一項目的最高評價。張凱在上任之後除了穩定之前巨人略顯動蕩的局面,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任務就是接替史玉柱的總工程師職位,負責推動巨人集團的整體技術革新的運作。相機而動的他在上任不久便不負眾望地推出了新的技術項目——多媒體教育軟件。

在史玉柱看來,多媒體教育軟件無疑是繼漢卡之後第二次“咸魚翻身”的大好機會。為此,史玉柱十分果斷地大手筆投入了1000萬進行多媒體教育軟件的開發。在當時巨人大廈以及他剛剛涉足的保健品業均有些資金告急的情況下進行如此巨大的投入,史玉柱的這一做法不禁讓眾人著實為其捏了一把汗。

從1993年到1995年這兩年時間,巨人集團在珠海和上海兩座城市進行了多媒體軟件的封閉式開發工程。之所以將研發地點部分地設在了上海,是由于上海的教育水平相對全國而言比較先進。史玉柱不惜花重金聘請了上海市重點學校的高級教師進行教材的編寫工作,並以上海的學校為模版進行軟件的程序編寫。在市場推廣方面,史玉柱也不遺余力地著手布置計劃。即使在今天來看,史玉柱的這項計劃也堪稱完美:第一,准備階段完成主流媒體的宣傳准備工作,包括報刊廣告設計、POP廣告設計、宣傳冊的印制、宣傳品的定制以及珠海培訓會的籌備工作。第二,實施階段主要將廣告進行鋪開,投放單位為各地的晚報、中學生報和青年報。第三,在渠道的擴展計劃上,除了按照傳統的思路發展電腦經銷商,還要開辟以書店網絡、百貨公司網絡、教育系統網絡為對象的直銷網絡。而在促銷的方式上,則采取了展覽會和研討會等豐富多樣的形式。

按照正常的思路,好的項目加上好的推廣,如此天衣無縫的布置,可謂是“天下無雙”。但是就在坐等豐厚利潤滾滾流入巨人大廈的美夢還沒有醒來的時候,“屋漏偏逢連陰雨”的史玉柱又遇上了一個大麻煩,而這次的遭遇也帶來了史玉柱所作出的一個重要決定:離開這個讓他歡喜讓他憂的電腦業。

多媒體教育軟件的投放並沒有如史玉柱想象中的那麼順利,不僅沒有帶來他認為的“革命”,反令史玉柱在這上面栽了一個大跟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這個多媒體教育軟件操作十分煩瑣,而且缺乏硬件載體,使得這一套看似完美無缺的軟件無法適應市場。此時,在市場上找不著方向的史玉柱已經有些欲哭無淚了。

在此之前,其實史玉柱曾嘗試過進軍手寫電腦領域,因為他深知技術對于企業的推動作用。他一次次抓緊推進漢卡的更新升級,足見他對這一觀點的深刻理解。手寫電腦在當時看來,無疑是一項十分先進的技術成果。在今天看來,16開紙大小的手寫電腦和現在輕巧的PDA相比的確有些笨重,但在當時,卻是炙手可熱。據說,當時巨人的手寫電腦的銷售並不是在珠海進行,而珠海這座新興城市的一些企業卻帶著政府領導的“緊俏物資”的批條慕名前采購買手寫電腦。

然而,這樣緊俏銷售的局面僅僅持續不到兩年的時間,隨著大量企業的湧入和更為小巧的掌上電腦的推出,巨人的手寫電腦市場被一再地蠶食和吞並。1993年平均一台手寫電腦的銷售利潤達500元,到了1995年已經銳減至50元,僅夠維持基本的成本以及日常開支之用,並且還需要提供繁雜的售後服務。

應該說史玉柱的這兩次市場遭遇並非技術的失誤,而是沒有強大的硬件支持。相比國際知名的軟件公司微軟的成功,我們不得不看到比爾?蓋茨比史玉柱有著潛在的優勢——硬件支持。如果在美國,或許史玉柱能和比爾?蓋茨一較高下,因為在當時的環境里,美國有著實力強大的硬件生產廠家;而在中國,市場卻相當不盡如人意,缺乏相應的硬件匹配的史玉柱只能從一次次軟件的開發中賺取短期的利潤,然後一走了之。這種缺乏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對于一個有著遠大企業夢想的年輕人來說,無疑是痛苦的,也是無奈的。

這次,史玉柱需要做的不僅僅只是反思,也不僅僅只是不停地開發市場需求的軟件,因為硬件支持問題始終是一個制約巨人軟件產業發展的瓶頸。而以巨人當時的資金能力,不可能也沒條件自創一個硬件生產平台,這成為史玉柱的一根軟肋,一處無以言說的溫柔的傷口。要撫平這處傷口所付出的代價無疑遠遠比再次承受一次傷口還要來得慘烈。深諳這個道理的史玉柱有些不舍但是卻又異常堅定地選擇了退出IT行業。既然無法解決硬件問題,與其在軟件行業泥足深陷,守株待兔,不如抽身而退,去尋找另一片廣闊天地。

從此,史玉柱卸下包袱,開始為巨人找尋另一段可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