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浮華背後:定很高的目標是很可怕的 第32節:尋求多元化之路(1)

5.尋求多元化之路

後來,許多人在討論巨人集團的崛起與失敗時,每一次解析,都會討論到一個問題:多元化。相當多的分析評論都將巨人集團的失敗歸咎于多元化。

的確,史玉柱自己也這麼看。2005年,史玉柱在烏魯木齊參加一個“民營科技企業發展論壇”。他講道:“民營企業取得初步成功後,無一例外都實行多元化,這是我首先反對的。我本人就是多元化的受害者。1995年,巨人集團如果不搞多元化,我的日子會好過得多。……為什麼我反對多元化?一個人、一個團隊的精力有限,知識面和資金也有限,而企業家周圍的機會無窮多。每個行業競爭都很激烈。別人在做的東西,我去做,肯定失敗。所以,只能集中最多的力量,發揮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只有這樣,你才能立足。”

為此,他還斷言:“凡是鼓吹自己多元化的,三年,就會經營困難;不過五年,就會完蛋。民營企業面臨的最大問題,不在于有沒有發現機會的能力,而在于能不能抗拒各種機會的誘惑。”“中國企業的機會太多,丟掉一個機會不可怕,但是投錯一個項目,企業就要傷元氣,就要完蛋。投資失誤是企業最大的浪費。……我現在知道了我從前盲目多元化的毛病,所以我定了規則:所有的投資項目,都由投資委員會投票決定,7個人中我只占一票,票數過半才繼續論證,絕大多數同意才開始運作。”

不過,在史玉柱四處出擊的時候,大多數中國企業也在多元化的道路上進行嘗試。在那個時候,多元化是一個潮流。按照史玉柱的說法,在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之後,全國經濟形勢“一片大好”,人人都想抓住這個機遇的時候,如果不搞多元化,反而會讓人懷疑“到底會不會做企業”。

1993年,伴隨史玉柱的名氣越來越大,巨人集團的業務也如同坐了火箭,急速上躥。巨人集團先後在北京、深圳、上海、成都、西安、武漢、沈陽、香港成立了8家全資子公司,員工增至190人。這一年8月,巨人集團開發出M-6405排版系統、巨人財務軟件、巨人中文手寫電腦、巨人中文筆記本電腦等13個新產品。

到了年底,巨人集團發展到了290人,在全國各地的全資子公司達到38家。集團在一年之內推出IT產品包括中文手寫電腦、中文筆記本電腦、巨人傳真卡、巨人中文電子收款機、巨人鑽石財務軟件、巨人防病毒卡、巨人加密卡等。幾乎所有能夠想到的IT產品,巨人集團都生產。

巨人推出筆記本電腦等一系列產品的初衷,是為了改變產品過于單一的缺陷,但最終將產品線無限延伸,其實已經超過了巨人的技術能力。應該說,在1993年推出的IT產品中,不少產業都具有深耕的空間。即便是只專注于其中一兩個領域,獲得成功已經不是容易的事情。就軟件方面來說,金山、瑞星、江民等公司在防病毒軟件方面下了十多年的工夫,才在這一領域內劃出自己的勢力范圍;用友、金碟也是深耕多年,才成為財務軟件方面的領軍者。而只有290名員工的巨人集團卻在一年之內推出了13個產品。換句話說,即使這290人全都是技術開發人員,平均到每個產品也只有大約22個人,很難想象他們開發出的產品在技術含量、穩定性、實用性上能夠具有競爭力。這些產品之所以能夠賣得出去,相當大的原因是當時國內計算機應用還比較落後,再加上其他的公司也處于開發的起步階段,產品的差異性還不明顯。事實上,在巨人集團崩潰之後,人們對巨人計算機產品的所有印象只有漢卡,幾乎沒有人知道它還生產過財務軟件、殺毒軟件和筆記本電腦。這充分說明巨人“大躍進”式的產品研發,開發出的只能是沒有競爭力的“應景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