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太後垂簾,改弦更張 第38節:22.一個失敗的母親,一個不爭氣的皇上(1)

22.一個失敗的母親,一個不爭氣的皇上

在國內亂事漸漸平息之後,清王朝再次站穩腳跟並有了一定的發展,這在曆史上被稱為“同光中興”。這里說的“同”,指的便是同治小皇帝載淳,不過,這中興大業可沒他什麼事。

載淳是咸豐唯一的兒子,在咸豐死的時候,載淳只有6歲,離他親政至少還有近10年的時間。由此,如何教育培養這個小皇帝並讓他以後能夠順利地親政,便成為清廷事務中的重中之重。

作為大清女主和載淳的親生母親,慈禧對小皇帝的成長教育也是十分關心與重視的。為了更好地實施小皇帝的培養計劃,慈禧特別委派惠親王綿愉來專門負責小皇帝的學習事宜。惠親王綿愉是嘉慶皇帝的第五子,是皇族中輩分最高的親王(比載淳足足高出三輩),其為人品行端正,是當時負責小皇帝學習與生活的最佳人選。另外,綿愉的兩個兒子奕祥和奕詢也被安排為同治的伴讀,以起到督促的作用。

和以往的朝代相比,清朝皇子的教育非常嚴格,他們很小便要進上書房讀書,等到成年後,必須要精通四書五經、狩獵騎射,即使在詩文書畫方面,也要有相當的造詣。譬如康熙,他從5歲開始讀書,13歲就能下筆成文,而他培養的皇子如雍正等人更是出類拔萃,以至于爆發康熙晚年激烈的儲位之爭。

從教育內容來看,清朝皇子們注重全面發展、文武兼備,比如語言,他們既要學習漢語,也要學習滿語(有時候甚至要學蒙古語);在學習之余,他們還要學習騎馬、射箭,後來引進西洋火器後,還須學習放槍。而且,皇子們也不像現在的學生一樣有寒暑假,他們除了年假、壽誕、中秋、端午等極少數幾個節日可以休息外,一年365天幾乎天天要進上書房學習。因此,清朝皇帝基本不出昏君,這也是對前朝經驗教訓的一個總結。

對于載淳,慈禧從一開始也報以極高的期望。在她的心目中,載淳就是年幼的康熙,而她則是孝莊太後,假如能培養出像康熙一樣英明睿智的帝王,那將是她無上的榮光。于是,在載淳即位不久後,慈禧便精心挑選,最終為載淳延請了四位名師,這就是祁寯藻、李鴻藻、翁心存和倭仁四位鴻儒。

祁寯藻是嘉慶朝的進士,官至體仁閣大學士、首席軍機大臣,他之前已經做過道光、咸豐的老師,這次再負教誨載淳之責,可謂是三朝帝師、德高望重;李鴻藻,出生于一個知名的官宦世家,祖上有多人在朝為官,他本人也是才華出眾,在咸豐在世的時候便被選為載淳的老師;翁心存,道光朝的進士,曾任內閣學士、兵部尚書等職(在他去世後,其子翁同龢繼續為帝師);倭仁前面介紹過,他也是當時著名的理學大師。這四位帝師的學問都十分淵博,而且各有所長,稱之為名師,並不為過。

和以前的皇子相比,同治的情況要特殊一點,因為同治當時已經是皇帝,所以他除了讀書之外,還須跟著兩宮太後早朝並接見大臣,雖然他不需要說話,但得像一個泥塑木雕一樣地坐在那里,也不是一件好差使。在8歲之前,同治只需讀半天書,到了8歲之後,就要全天讀書,而且學習內容非常之多,小皇帝幾乎沒有任何自由的時間,實在是不堪重負、苦不堪言。

同治從小就不愛讀書,雖然有幾個好老師,但都拿他沒辦法。譬如,老師要他背書,他往往背不了幾行就把書扔了;要他寫字,沒寫幾個把筆也給丟了。事實上,同治並不是不聰明,而是天生不愛學習,不是個讀書的料。

在翁同龢的記載中,小皇帝讀書的時候經常是注意力不集中,聽講的時候打蔫,回答問題的時候則故意嬉鬧,就是不肯勤奮讀書。有一次,同治又在課堂上和師傅鬧別扭,師傅看這小皇帝不爭氣,又不敢打罵,急得眼淚都出來了。這時,同治正好讀到《論語·為政》中的“君子不器”這一句,于是小皇帝用手遮住“器”字下面的兩個“口”,然後向師傅招手問:“師傅,你看這句何解?”師傅過來一看,“君子不器”變成了“君子不哭”,實在是讓人啼笑皆非。

倭仁做同治師傅的時候,對這個頑劣的學生也很是頭疼。同治讀書經常偷懶,倭仁在警告無效的情況下,只得拿出撒手锏,說要上奏慈禧太後加以訓責。碰到這時候,同治往往拉著倭仁的衣袖,大哭說:“師傅饒過我這次吧,以後我再也不敢了!”倭仁見小皇帝有後悔之誠意,便又心軟放他一馬,可到了下次,小皇帝仍舊是屢錯屢犯,倭仁其實也拿他沒辦法——誰讓他是皇帝呢?

有一次,倭仁見太監鬼鬼祟祟地扛了一個箱子進宮來,便問里面是什麼東西。太監見是帝師,只得如實回答說是同治要的梨園戲具。倭仁素來看不慣梨園優伶,便責罵道:“皇上尚未成年,你們這些奴才膽大包天,竟敢以此淫物相引誘!”

說完,倭仁便上疏切諫,兩宮太後聽說後也很難堪,只得命同治立刻將那些戲具銷毀。話說回來,同治迷戀戲曲的主要原因是其經常陪伴慈禧太後聽戲,而當時又沒有什麼娛樂,十來歲的小孩子迷上這個娛樂,這和現在的未成年人追星其實是一回事。但是,倭仁作為帝師,負有教導之責,在這個問題上,慈禧太後也得讓他幾分,同治少年時除了怕慈禧太後外,最怕的也就是師傅倭仁了。

從天性來說,同治更像一個頑童,最愛嬉戲玩鬧,宮里的游戲如蹴鞠弄舟、演劇等,他都無所不能。同治後來還發明了一個新玩法,名曰摜交,初學的時候讓小太監橫臥在一板凳上,慢慢按下去,形如環狀,有點類似于空翻。練得差不多了,就不用板凳墊底,而可以直接彎下去,還可以連翻幾下。同治對此樂此不疲,經常帶著小太監們來玩這個,有的人腰不夠靈活,同治就上前強按,被他弄傷的也不在少數。但這種把戲,玩久了也沒勁,同治後來也覺得厭倦。

在負責小皇帝培養事務的惠親王去世後,少年同治也換了個新的伴讀,那就是恭親王的長子載澄。載澄和同治的年齡相仿,人也聰敏機靈,所以慈禧選了他來做同治的伴讀。但慈禧不知道的是,載澄這個人在外面走馬斗雞,行為放蕩,他去給同治做伴讀,那兩人豈不是臭味相投,玩樂起來就更沒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