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講 “祖師爺不賞飯”的平庸少年 第2節:被師傅炒魷魚(2)

一、被師傅炒魷魚梅蘭芳1894年生于北京,籍貫是江蘇泰州。據確切的文獻記載,梅蘭芳的曾祖父梅鴻浩于道光年間曾做過安徽懷甯縣的知縣,祖父梅芳,藝名梅巧玲,號慧仙,是京劇史上一位具有開創意義的名旦。梅巧玲的藝名是怎麼來的呢?在同治、光緒年間,出現過許多描繪皮黃藝術的詩句,其中有一句竹枝詞很流行,叫做"天子親呼胖巧玲"。據說,梅芳身材很胖,卻不失靈巧,皇帝愛看他的戲,稱贊他"胖、巧、靈",叫得順口了,就成了一個藝名"胖巧玲"。"胖巧玲"姓梅,後來大家就稱他為梅巧玲。梅巧玲和當時京劇界其他十二位名伶,並稱"同光十三絕"。

或許大家會以為,梅蘭芳有梅巧玲的遺傳,本人後來又是如此風靡,那麼他小時候或許是個"天才少年"吧?這里我要告訴大家:以演員的標准來看,梅蘭芳小時候不算漂亮,也不夠靈敏。甚至最初學戲時,被師傅炒了魷魚,差點學不下去。

這件事被梅蘭芳明確記錄在他的著作《舞台生活四十年》里。書中說,小時候的梅蘭芳學戲條件不好,可用八個字來概括:"言不出眾,貌不驚人。"梅蘭芳也沒有天生佳嗓。他小時候,嗓子沒出來,聽上去聲音不亮,也不寬,條件很一般。

旦角演員的理想臉型,不能見棱見角,輪廓線條要柔和,最好是瓜子臉,或者是鵝蛋形的。可是這兩條梅蘭芳都挨不上,小時候他基本上是一張圓臉,或者是介乎圓臉和國字臉之間。

至于五官,作為演員來講,眼睛是最重要的。因為五官中眼睛的表現力最強,是可以傳神的。我們有時候聽觀眾評價演員,說誰的表情好,誰的臉上不會做戲,其實這里的區別,往往就在于一雙眼睛。可是梅蘭芳小時候,恰恰就是眼睛不行。他是單眼皮,眼皮下垂,還是近視眼,眼珠轉動不靈活,有時還會迎風流淚,這就更談不上眼睛有沒有神啦。要是放在今天,梅蘭芳去考戲校的話,第一關體檢他就會因為近視眼而通不過。很可惜,像"梅蘭芳考不取戲校"這一類的事情,如今還在現實生活中反複出現,以至于我們往往要"禮失而求諸野"。

然而,近視眼還不是梅蘭芳最致命的缺點。最糟糕的是梅蘭芳行事反應遲鈍,比一般人慢半拍。而且他不擅言辭,笨嘴拙舌。演員吃的是"開口飯",師傅總希望徒弟伶牙俐齒,反應靈敏,可梅蘭芳不行。對梅蘭芳這種性情,怎麼描繪呢?有一個詞叫做"木訥",北京話里比較接近這個意思的,大概叫做"蔫兒"。

言不出眾,貌不驚人,還不夠靈敏,這樣的孩子,學戲是比較難的。

梅蘭芳八歲時,他的伯父梅雨田請一位姓朱的師傅到家里來教戲。這位朱師傅是著名小生演員朱素云的哥哥,家學淵源。他來到梅家後,看梅蘭芳這副樣子,這條嗓子,覺得有點失望,可他還是努力教了一段時間。學戲時,梅蘭芳領會得比較慢。師傅教的是基礎戲,一句一句地,教了好幾遍,梅蘭芳還是唱不下來。這些都是老腔老調,外面很流行,照理你出身梨園世家,熏也該熏會了呀,可是梅蘭芳不行,既沒有"熏"得會唱,也沒能一下子學會。朱師傅著急呀,罵呀,甚至抄起戒尺打小屁股,都沒什麼用。時間一長,朱師傅就沒有耐心了。他瞅著梅蘭芳說:"裙姊呀,祖師爺不賞飯啊!"梅蘭芳當時還沒有起藝名,他姓梅名瀾,字畹華,小名裙姊。因此師傅叫他裙姊。中國戲曲起源于唐朝,唐玄宗李隆基在梨園里辦戲班,自己會打鼓,後代戲班里的人都自稱梨園子弟,尊奉唐玄宗,也就是唐明皇李隆基為祖師爺。所謂"祖師爺賞飯",就是說你有天賦,唱戲有前途。反之,祖師爺不賞飯,就是說你沒有當角兒的條件。朱師傅說了"祖師爺不賞飯"這句話後,就向梅雨田辭了工,從此再也不肯來教梅蘭芳了。

那個時代,徒弟拜師,是要立下契約的,滿師後若干年,三年,五年,甚至七年,演出收入全部歸師傅。師傅教出角兒來,將來自己收入就高,如果孩子教不出來,長大後只能在舞台上跑龍套,那麼師傅的幾年工夫就白費了。因此,師傅們對于天賦好的學生,是要去發現,去爭搶的。就像今天炒股票一樣,要善于發掘潛力股,投資成長股,對于垃圾股呢,當然要敬而遠之啦。況且梅蘭芳是梅巧玲的後代,如果教不出來,師傅的牌子就會被砸掉啊。因此朱師傅辭工,情有可原。

這就是梅蘭芳第一次學戲的遭遇,失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