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講  一代名伶是這樣煉成的 第13節:高處取法(4)

不過,"聽戲"聽久以後,觀眾又不滿足了,于是就有了下面的一幕。

有一次梅蘭芳在台上演戲,內容是:丈夫在外多年後回家,模樣變了,家里的妻子認不出來了,就把他關在門外,讓他敘述來曆。于是"丈夫"在門外唱,妻子在門里聽。她背對舞台,應該是什麼動作也沒有。可是在這次演出過程中,"丈夫"在"門"外唱到一半,觀眾席上有反應了,漸漸騷動了,進而有人鼓掌了。扮演丈夫的演員納悶啊:這里沒有什麼特殊的腔,以往沒有人給我鼓掌啊?他略微注意一下旁邊,這才知道,原來扮演妻子的梅蘭芳,入戲了,做起動作來了:先是傾聽,聽到他說起夫妻的往事,不由心馳神往,唱到苦難處,他又擦眼淚了。這時,一部分觀眾對梅蘭芳此刻在舞台上做動作的演法,表示了認可。雖然在這里加很多動作,有"攪戲"之嫌,後來檢討起來未必合適,但這是個信息,表明了當時觀眾的一種需要。于是,梅蘭芳逐步在青衣藝術中加強了表演的成分。他後來又創作了一批歌舞戲,如《嫦娥奔月》《天女散花》等。

京劇與昆曲之間的競爭,曆史上叫做"花雅之爭",京劇(皮黃)是花部,昆曲是"雅部"。在昆曲逐漸脫離時代、脫離群眾,一步步走向衰落的過程中,梅蘭芳沒有隨波逐流,任其消亡,而是冷靜而認真地揚棄——在表演上去其糟粕,取其精華,重在學習和搶救。梅蘭芳向李壽山、喬惠蘭等師傅,先後學過的昆曲劇目,累計有幾十出,積累了具體昆曲劇目的表演經驗。在克服昆曲繁瑣表演的同時,他又借鑒了昆曲歌舞並重的經驗,以此改造京劇青衣的表演,避免抱著肚子傻唱。這就使得青衣戲,不僅可聽,而且可看。漸漸地,京城的觀眾走進戲園子,就不說是"聽戲",而是說"看戲"了。現在還有誰說"我去聽戲"呢?都說"我去看戲"了。這一風氣的扭轉,同當時梅蘭芳等一批人的努力,大有關系。

梅蘭芳還有心去找尋更多真正有本事的人,其中一位,名叫錢金福。

錢金福是誰?梅蘭芳為什麼要向他學?現在戲校學生多數不知道錢金福和他的師傅朱洪福是何許人了,我必須在這里介紹一下這兩位傳承京劇表演藝術的大功臣。

錢金福工武淨兼的架子花臉,早年搭程長庚的三慶班。那時是清朝的同光年間,昆曲急劇衰落,三慶班的班主,程大老板程長庚,為了搶救瀕臨失落的戲曲技藝,特地從南方請來一位名叫朱洪福的昆曲前輩,請求他掏出一門絕技,那就是身段表演的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