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講  一代名伶是這樣煉成的 第16節:譚鑫培提攜

二、譚鑫培提攜梅蘭芳在十七歲時,倒倉了。所謂倒倉,就是男孩到了變聲期。這個時期嗓子會變得粗糙、低沉、混濁,如果不注意休息,就可能"倒"不回來,一蹶不振。于是梅蘭芳離開了富連成科班,回家養嗓子度過變聲期。好在他倒倉時間不長,大概一年後,嗓子就回來了,又可以登台了。1912年,梅蘭芳得到一個機會,同當時最有名的前輩譚鑫培合作演出。原來這是一次義演,譚鑫培的戲碼是同陳德霖合演《桑園寄子》,可是這一天陳德霖有事不能參加,于是譚鑫培就點名,要梅蘭芳代替。

譚鑫培是清末民初北京城戲曲界最大的大腕。非但坊間"無腔不學譚",而且譚鑫培還是慈禧太後的寵兒。當時譚老板六十五歲,梅蘭芳只有十九歲,不僅年齡懸殊,差了兩個輩分,而且梅蘭芳舞台經驗,顯然還差得遠呢。一個久負盛名,一個初出茅廬,以譚鑫培的身價,為什麼要點梅蘭芳同台呢?一方面固然因為梅蘭芳是陳德霖的弟子,譚鑫培同他合作起來,戲路一致。而另一方面,則因譚、梅兩個梨園世家之間有淵源。譚鑫培雖然比梅蘭芳的祖父梅巧玲小七歲,但還是屬于同時代的演員,一起名列"同光十三絕"。梅蘭芳的伯父梅雨田是譚鑫培的琴師,譚鑫培留下來的唱片資料中最有價值的是1905年灌制的《秦瓊賣馬》和《洪羊洞》,這兩段都是梅雨田伴奏的。由于這兩層關系,在梅巧玲和梅雨田故世之後,譚鑫培每年過年都要到梅家來,給梅蘭芳的奶奶拜年。見面時,譚鑫培還要下跪,梅奶奶搶著回拜,梅蘭芳等小輩在旁邊,忙著把兩位老人攙扶起來。因此譚鑫培點中梅蘭芳合作,也是自己人之間的呵護和提攜。梅蘭芳抓住了這次機會,第一次合作使得譚鑫培很滿意,願意繼續合作。後來,梅蘭芳還陪老譚演了《汾河灣》和《四郎探母》。

大家知道,梅蘭芳學戲比較慢,反應有點遲鈍,于是譚鑫培有意在舞台上鍛煉他,提高他的反應能力。一個京劇演員所學的基本戲,在舞台生涯中會同許多不同的對手合作,在這個過程中,會發生各種情況,因此必須要有即時應變的能力。

有一次演《汾河灣》。劇中,闊別家鄉十八年的軍爺薛仁貴,回到寒窯之內,夫妻二人要有兩番對答:薛仁貴:"口內饑渴,可有香茶,拿來我用?"柳迎春:"寒窯之內,哪來的香茶,只有白滾水。"薛仁貴:"拿來我用。"這是第一番,接著第二番:薛仁貴:"為丈夫腹中饑餓,可有好飯好菜,拿來我用?"柳迎春:"寒窯之內,哪里來的好飯好菜,只有魚羹。"薛仁貴:"什麼叫做魚羹?"柳迎春:"就是鮮魚做成的羹。"薛仁貴:"快快拿來我用!"平時譚鑫培和梅蘭芳都是這麼念的。可是有一次,梅蘭芳念完"只有白滾水"後,譚鑫培沒有按正常程序接"拿來我用",而是加問了一句:"什麼叫做白滾水?"梅蘭芳一愣,反應過來後,回答說:"白滾水就是白開水。"譚鑫培這才說:"拿來我用。"第一次考驗通過了,當然這次考題是比較容易的。于是譚鑫培加大難度。

戲接著演下去,第二番是薛仁貴問:"為丈夫腹中饑餓,可有好飯好菜,拿來我用?"柳迎春回答:"寒窯之內,哪里來的好飯好菜,只有魚羹。"可是,在梅蘭芳念到"寒窯之內哪來的好菜好飯"之後,譚鑫培沒等他"只有魚羹"四個字出口,搶著加了一句:"你與我做一碗'抄手'來!""抄手"是我國西南地區的方言,意思是餛飩。譚鑫培是湖北人,諳熟西難方言,因此脫口而出。本來,梅蘭芳回一句"無有,只有魚羹",那麼戲還是可以照樣演下去的。可是這樣一來,"抄手"是什麼東西?在北京觀眾的心里就會是個疑問,而譚鑫培這里用的這句土語,就會變得莫名其妙,大煞風景了。這時梅蘭芳又愣了一下,回問一句:"什麼叫做'抄手'啊?"譚鑫培繼續往下加戲,指著梅蘭芳說:"真是鄉下人,連'抄手'都不懂。'抄手'就是餛飩啊!"梅蘭芳這才接著說:"無有,只有魚羹",終于完成了這一節對話。

小梅進步了。老譚真高興。

與大師同台,給梅蘭芳帶來哪些好處呢?不言而喻,這種舞台上的傳幫帶是最直接的,加快了梅蘭芳對舞台規范的感性領悟,催生他塑造人物的靈感。

梅蘭芳除了得到譚鑫培這位"貴人相助"外,還有三位理想的搭檔,他們分別是王鳳卿、楊小樓和余叔岩。楊小樓是武生宗師,輩分比梅蘭芳高,他帶梅蘭芳一起演《長坂坡》《霸王別姬》等,一直提攜、愛護梅蘭芳。王鳳卿對梅蘭芳的幫助,下面我們還要談到。這里說一個余叔岩為梅蘭芳"挎刀"的故事。

余叔岩的祖父余三勝,是譚鑫培的老師,余叔岩本人又是譚鑫培的嫡傳弟子。京劇老生行當的主流,是由譚鑫培創立,由余叔岩完善的。余叔岩比梅蘭芳大五歲,出道更早些。有一度,余叔岩嗓子出了點問題,在他休養一陣,再度出山時,就要求到梅蘭芳那里搭班。當時梅蘭芳的班子里已經有當家老生王鳳卿,如果余叔岩來了,戲碼怎麼排?包銀怎麼拿?余叔岩說:"甘為蘭弟挎刀。"這是說,自己願意為梅蘭芳當配角。余叔岩還同意,把自己的戲碼排在王鳳卿前面,包銀也只拿王鳳卿的一半。這對梅蘭芳來說,真是雪中送炭,錦上添花啊。梅蘭芳和余叔岩的藝術觀一致,而且功力相當,因此舞台上珠聯璧合。他們一道排了《游龍戲鳳》《打漁殺家》等,創造出一批生旦合作戲的標志性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