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講  一代名伶是這樣煉成的 第19節:成名在上海(1)

四、成名在上海可是,在北京成了角兒,還未必能夠得到整個梨園行的真正認可。大家把目光投向了中國京劇的另一個大碼頭上海。當時,上海已是全國的經濟中心,而且有外國人的租界,文化上比較開放。南下的名角兒所賺的包銀,比在京城多幾倍甚至幾十倍。上海對角兒很注意商業化的包裝。比如一個名老生出台,在北京的宣傳往往就是戲園子門口掛一個水牌,水牌上寫他的名字和戲碼。然而在上海就沒這麼簡單了,完全可能是霓虹燈高懸于市中心,亮著你的名字,而且冠以"全國老生冠軍""全球第一老生"這樣的頭銜。上海的報紙多,輿論比較開放,可以把你捧到天上,溢美之辭不絕;然而如果你演不好,那麼劇場里馬上給你叫倒好,第二天報紙上也會開罵,又把你貶到地下。這個輿論監督是無情的。因此梨園行認同了一個評判標准,叫做"不到上海不成名"。

1913年底,梅蘭芳第一次在上海演出,是跟隨老生演員王鳳卿掛二牌去的,由于上海觀眾不知道梅蘭芳是何許人,因此劇院老板給梅蘭芳的包銀,起先比王鳳卿少得多。王鳳卿是王瑤卿的弟弟,他當時在上海的包銀,每月三千二百元,而梅蘭芳起先只有一千四百元。王鳳卿認為老板對梅蘭芳估價太低,要求增加包銀,老板覺得梅蘭芳不值。于是王鳳卿就要求,從自己的包銀中扣四百元,加給梅蘭芳。老板覺得過意不去,這才把梅蘭芳的包銀,勉強加到了一千八百元。

前三天的演出,叫做"打炮戲",由王鳳卿唱大軸戲,就是壓台戲。在壓台戲的前面,末了第二出,叫做"壓軸"或者"倒第二",(按:如今媒體常以"壓軸戲"指代"大軸戲"或"壓台戲",誤。)這是梅蘭芳單獨主演時的戲碼排序。三天演下來,觀眾對王鳳卿和梅蘭芳的反映都非常好,天天客滿,老板喜出望外。于是王鳳卿向老板提出,要為梅蘭芳單唱的戲,排一次大軸。這一次,老板態度同以前不一樣了,他對王鳳卿說道:"只要您肯把大軸讓出來,完全可以呀。"在上海演大軸戲,當然是一種榮譽和資曆,可是如果弄得不好,也可能是危機。因為當時王鳳卿正紅在風頭上,如果把王鳳卿的戲碼移到前面,觀眾看完他的戲以後,"抽簽",也就是提前離場了,那麼對于後面演大軸的演員來說,名譽就會受到損失。這時,從北京專程來捧梅蘭芳的"梅黨""智囊團",想出了好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