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第14節:美國要給中國做"外科手術式打擊"!(1)

·美國要給中國做"外科手術式打擊"!

這年年底,第一顆原子彈的研制工作各重要關口基本突破,也就是說前面已經沒有了攔路虎,可以轉入試驗准備。因此,在12月5日,根據周恩來所提意見,中央專委會第七次會議決定:關于試驗工作的安排,地面試驗放在第一位,並繼續完成空投試驗的准備工作,地下試驗作為科研設計項目立即著手安排。

從中央專委成立到1964年10月16日我國成功爆炸第一顆原子彈,周恩來共主持召開了九次中央專委會議和若干次專委小型會議。每次會議的議題會前都有充分准備,會議開起來內容充實,有議有決,及時解決了生產、科研和建設中的一百多個重大問題。共有26個部(院)、二十多個省(市、自治區)的九百多家工廠、科研機構和大專院校參加核試驗攻關。如果沒有專委會居中協調,局面是難以想象的。

據專委會辦公室的人說,除了前三次會議,一般情況下,專委會會議是三個月開一次,也就是說准備會議的材料和議題就需要三個月。要解決急迫的問題,中間穿插一些小會。會議的議題並不是閉門造車,都是第一線反映上來的情況。大家看到的,是周恩來在作決斷,豈不知二機部及相關部門一摞一摞的報告,周恩來都會無一遺漏地看完。大家都知道周恩來的辦事風格:事必躬親。會前的議題也要由他來定。且不說國務院千頭萬緒的其他工作,僅中央專委的工作,要付出的心血和精力就不是能用時間概念來衡量的,"鞠躬盡瘁"恐怕都難以盡述,那是在燃燒自己,付出生命。從第一顆原子彈爆炸試驗成功,直至周恩來去世,他又主持召開了若干次中央專委會會議。這期間又有"文革"十年的艱難歲月,再加上專委會的職能、任務和人員都進一步擴大,工作的困難可想而知。聶榮臻說:"中國從事原子彈和導彈技術都應歸功于周恩來。"張愛萍說:"應該說,原子彈是周恩來一手抓出來的!"錢學森說:"我國搞原子彈、氫彈、導彈、人造衛星,都是周總理領導的。"這些都是當事者的知人之論,絕不是旁觀者的想當然之說。

1964年4月11日,周恩來主持中央專門委員會第八次會議。此前的1月14日,蘭州鈾濃縮廠生產出了合格的作為原子彈裝料的高濃鈾,最後一道關鍵性技術試驗問題已然解決。周恩來專門寫信祝賀。由此,他在會上提出,原子彈爆炸試驗工作9月10日前做好一切准備,等待中央常委派骨干到現場,試驗時間也由中央常委會決定;請國家氣象局負責把氣象預報搞准。他要求做到:"保響、保測、保安全,一次成功。"

按照周恩來的指示,經過緊張有序的准備,9月初,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試驗的准備工作基本完成,比原訂計劃提前了9天。隨時可以啟動試驗程序,只待毛澤東和中央政治局確定試驗時間了。

這時專委會的工作已經進入臨戰狀態,周恩來自然更為忙碌。

盡管中國的原子彈試驗工程是高度保密的,但美國一直在密切關注,並多次派出U2高空偵察機刺探中國核試驗的進展情況。8、9月份,美國人根據羅布泊核試驗場的建設大軍忽然沉寂下來的現象,判斷中國的第一次核爆炸已經准備就緒。9月15日,美國國務卿臘斯克、國防部長麥克納馬拉等人研究了聯合蘇聯、阻止或打擊中國核計劃的方案,形象的說法是"外科手術式打擊",或"摘除扁桃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