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第38節:錢學森--"人民滿意是對我的最高獎賞"(4)

到北京的第二天,錢學森便帶領全家來到天安門廣場,他激動地大聲喊道:"我們終于回來了!"游子曆盡險阻終于歸家,歡樂與苦難,光榮與屈辱,關愛與拘押,截然不同的兩種感受,強烈地撞擊著錢學森的心靈,使他止不住悲喜交加。

不久,周總理在中南海為他們夫婦接風洗塵。1955年12月,錢學森應周總理邀請,在中南海作了一次關于火箭導彈的報告。1956年2月1日,錢學森應邀出席了毛主席舉辦的宴會。

1956年1月5日,中科院力學所正式成立,錢學森被任命為所長,一直到70年代。

從錢學森踏進國門到力學研究所成立,還不滿三個月,可見速度之快。

而之前錢學森去哈爾濱之行,對此有著不可忽視的助推作用。

1955年11月25日,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兼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院長陳賡,專門從北京飛回哈爾濱。

錢學森回憶說:"有一天,突然通知我,說今天晚上你到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院長陳賡大將要會見你,那我去了。(談話中)陳賡大將問我,中國人搞導彈行不行,我那個時候正憋著一肚子氣呢,中國人怎麼不行啊,所以就回答很干脆,我說外國人能搞的,難道中國人不能搞,中國人比他們矮一截?陳賡大將聽了以後非常高興,說好極了,就要你這句話。"

多年以後錢學森才知道,陳賡是帶著國防部長彭德懷的指示,與錢學森談話的。

12月下旬,錢學森從東北回到北京。不幾天,他就在陳賡陪同下,會見了彭德懷。一見面,彭德懷沒有絲毫寒暄、客套,直奔主題:"我們不想打人家,但若人家打過來,我們也要有還手之力。"他問錢學森:"我們能不能先搞出一種短程導彈,比方說射程500公里,這需要什麼樣的人力、物力和設備條件,估計需要多長時間可以造出來?"彭德懷提出了一連串的問題,足見導彈在他心中的分量。

錢學森回答說:"需要多少人力、物力和設備,目前我無法提供一個准確數字,這需要根據具體情況仔細估算,才能有結論。要開展工作,一支搞研究和設計的隊伍,必要的地面試驗設備,專業的工廠,可靠的原材料都是必不可少的。至于時間嘛,美國從軍方開始制訂計劃,到搞出第一枚導彈,用了近10年的時間。我想,我們可以比他們快一些,有5年時間,應能見成效。"

彭德懷又饒有興趣地向錢學森請教了一些火箭的技術知識,並建議陳賡:"我們的軍隊不能老是'土八路',也要學點洋玩藝兒。錢先生是美國軍方稱贊的火箭專家,你安排錢先生給部隊的高級干部講講課,也讓大家開開眼界。"

于是,由陳賡親自安排,1956年元月,錢學森連續三天,在北京總政排演場,給解放軍的將帥們作火箭技術的講演。賀龍、陳毅、葉劍英、聶榮臻元帥都興致勃勃地當起了學生。僅從此事也可看出,軍隊對高技術武器充滿渴望。

1956年2月初的一個周末下午,葉劍英會見並宴請錢學森夫婦,陶鑄作陪,談話的主題仍是火箭。餐畢,葉劍英帶著錢學森驅車到三座門,去見周總理。葉帥和總理交談了幾句,總理便招呼錢學森說:"學森同志,剛才葉帥向我談了你們的想法,我完全贊成。現在交給你一個任務,請你盡快把你的想法,寫成一個書面意見,以便提交中央討論。"

1956年2月17日,由錢學森起草的《建立我國國防航空工業的意見書》便送到了總理辦公室。《意見書》提出了我國火箭、導彈事業的組織方案、發展計劃和一些具體措施。《意見書》還開列了一批擬調進的位專家名單,其中包括任新民、羅沛霖、莊逢甘、胡海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