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第39節:錢學森--"人民滿意是對我的最高獎賞"(5)

1956年3月14日,中央軍委會議決定,由周恩來、聶榮臻和錢學森等籌建導彈航空科學研究的領導機構——航空工業委員會。聶榮臻為主任,錢學森為委員。

1956年10月8日,正好是錢學森回歸祖國一周年的日子,國防部第五研究院——中國第一個火箭導彈研究院正式成立。此前的1956年7月,導彈管理局已經成立。到導彈研究院成立,導彈的研究、管理、生產(由航空委負責)已形成一個完整的系統。

這里面還有一個小插曲。

通常情況下,職位是先副後正,可錢學森卻是先正後副。

這是為什麼?錢學森在擔任五院院長不久,感覺到既要帶領大家進行技術攻關,又要操心柴米油鹽,使自己整天陷入事務性工作,沒有時間和精力搞科研。為此,他給聶帥寫信,請求"退"正為副。聶帥考慮實際情況,報請上級批准了他的請求。

當時,中國政府組成了聶榮臻副總理、三機部部長宋任窮、副總參謀長陳賡率領的包括專家顧問,共31人的代表團准備赴蘇聯談判。

在中國政府發出相關函件後,蘇聯政府卻遲遲不予答複。即使複函,也要附加一些條件,說蘇聯的火箭、導彈和其他尖端技術設備需高度保密,中國代表團的成員中,必須是高級別的政府官員和高級軍銜的軍官才能參觀。

可當時的錢學森,並沒有軍銜。一位通曉國防尖端科技的專家,不能親眼考察人家的先進設備,行程還有什麼意義?

周總理知悉此事後,立即建議中央授予錢學森中將軍銜。據說,周總理還幽默地說過,早在1945年美國政府就曾授予錢學森上校軍銜了。現在已經過了12年,我們為什麼不能讓他當將軍呢?于是,1957年9月,火箭專家錢學森的肩頭掛上了中將軍銜。

1958年5月17日,毛主席在中國共產黨八屆二次會議上宣布:"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此後,錢學森又開始思考我國衛星事業的發展問題。

1958年,中國科學院成立以錢學森為組長,趙九章和衛一清為副組長的領導小組,負責籌建人造衛星、運載火箭以及衛星探測儀器的設計和空間物理研究機構。

1960年11月5日,在戈壁荒漠中,"東風1號""仿制彈"發射成功。

可在1962年3月21日,"東風2"號中程導彈試射失敗。

當時,錢學森正坐鎮北京指揮總部。作為技術總負責人的他,當即奉聶帥指令飛往基地調查事故原因。

錢學森決定重新修改設計方案,通過地面試驗,逐個系統,逐道工序地檢驗。

錢學森發現失敗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是沒有處理好整體與局部的關系。他提出,要用系統學的方法統籌處理。

後來接任火箭總設計師的王永志回憶說:"他當時給我們舉個例子,給我印象很深,說有一個朋友問他,夏天房間里太熱,把冰箱門打開,房間里是不是能涼爽一些?他回答說,這是不可能的。打開冰箱的門,冰箱門附近可能會有點涼意,但整個房間並不會涼爽下來。因為這樣做的結果,增加了電能消耗,電能轉變為熱能,電能消耗增加就意味著熱能的增加,最終的結果是房間的溫度升高。于是,他就跟我們說,搞總體設計,理解和研究問題就要從全局出發,從系統上來考慮這個事情,然後再作出決策。"

1964年6月29日,改進後的"東風2號"中程導彈正式發射成功。7月9日、11日,兩次連續發射均取得成功,說明該型火箭已具備了穩定的技術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