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國古代美女文化的時代變遷 第8節:第一節 中國古代美女評價的時代變遷(1)

第一章中國古代美女文化的時代變遷

何謂美女?

用現代人通俗的話講,美女,不就是漂亮好看的"美眉"麼?

可要認真考究起來,問題就不那麼簡單了。何以為美,何以為丑,換言之對美的認識,牽涉到複雜的時代變遷、民族文化差異、時尚、個人志趣和不同的審美價值取向等等。美女的評價與上述諸要素密切相關。

民族特色與文化差異。不同的時代,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審美層次,所表達的美的內涵往往不盡相同,有時甚至差距甚遠。緬甸布島族的婦女以長脖子為美,她們用金屬圈套在脖子上使脖子變長,一旦去掉這些金屬圈,頸椎骨就會因失去支撐而折斷,這種美容術還會使美女們的鎖骨下陷變形,以今天的中國人來看,真不知其美從何來。約始于中國五代末年李煜時代、直至近代民國仍盛行不衰的所謂"纏足之俗",于今人已成笑談;但在中國長達千年的漫長時期內,從皇宮至尊高貴的皇後嬪妃到山野卑微的田婦村女,無不沉迷于"三寸金蓮",古代文人騷客更是極力熱捧為國粹。①

時尚。美女與時尚較多時候是一對孿生姊妹。《後漢書·馬廖傳》記載當時長安謠諺說:"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廣眉,四方且半額;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唐玄宗晚年寵愛楊玉環,愛美的楊貴妃在梳妝打扮方面頗多創意,她的發型、眉型花樣百出,僅一個眉毛,就整出"鴛鴦眉、小山眉、五眉、三峰眉、垂珠眉、月眉、分梢眉、涵煙眉、拂煙眉、倒暈眉"等諸多花樣,宮里宮外競相仿效,楊玉環則成為領導時尚新潮流的典范。①

個人志趣。中國有句俗話,叫做"情人眼里出西施"。在浩然的長篇小說《豔陽天》里,馬鳳蘭是作家著力丑化的肥婆,但馬之悅卻說他愛的就是馬鳳蘭"那身膘"。中國自遠古直至清代,曆朝曆代對美女的評價標尺不一,有時候還大相徑庭,典型的例子如"燕瘦環肥"。

時代變遷。每一個曆史悠久的民族,美女評價標准無一例外都具有時代痕跡。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其中一部分從美女文化的角度而言,就包含美女評價標准的變遷史。春秋至秦漢時興纖瘦苗條,唐代流行豐腴,宋明推崇內斂,清代講究柔弱。即便是從近代至上世紀末的100年間,美女文化也是伴隨著時代的脈搏跳動,始終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征。

文化趨同。在選美之風盛行、選美標准國際化的今天,美女有統一的評價標准。不同國家、不同民族對美女的認識日漸趨同。不過,在全球化尚未形成的古代,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之間的美女評判標准,卻是各具特色、千差萬別的。即便是全球趨同的今天,各民族對本民族的特色文化仍然非常強調,這兩者並不矛盾。對于美的認識,人類本來就有相近或共同的一面,所謂"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口之于味有同嗜也";至于美的形式,從來都是千姿百態的。(時至今天,在中國56個民族中,各民族的美女仍然各有特色。)

第一節中國古代美女評價的時代變遷

一、中國古代美女的界定"美女"的界定有廣狹之分。廣義的美女主要應包含三大要素。第一是形體美,即外貌須楚楚動人,這是美女必備的首要條件。第二是有才華,中國古代的美女,絕大多數同時也是才女;外表雖靚、智商很低的蠢女,行為舉止很難得體,因而不是美女。第三是要有名氣,美女是曆史長河中一道絢麗獨特的風景,生命短暫,紅顏易逝,缺乏一定的知名度,再靚的美女也將很快被曆史的塵埃湮沒。只有借助于名氣,或換句話說,只有借助于各類文字記載,一代又一代的後人才能夠遠望到前朝美女楚楚動人的身姿。(概括講,就是"有貌、有才、有名"。)狹義的美女界定,除要包括上述三個條件之外,重要的是加入、加重了內涵。在狹義的美女定義里,美女的形體美固然重要,卻已不是唯一重要的因素;德行,也即女人的心靈美同等重要。美女不僅外貌要美,品行修養也要好。首先要有氣質、風度、韻味,而後才是廣義美女的三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