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遠古時代傳說中的美女 第62節:瑤姬:古代中國的"愛與美"女神(2)

這一女神群體說明,把愛欲和美的主題對象化到女性身上,構想成主管愛和美的女神,是人類相當普遍的文化現象。

作為曆史悠久的文明古國,中國上古神話信仰中也應該有一位和希臘、巴比倫、印度、埃及等文明古國中的愛與美女神相媲美的女神才對。然而,由于作為愛與美之神滋生的直接溫床——性愛禮儀活動,在華夏文明中受到較早形成的禮教文化的壓制和改造,使得中國的這位女神最終難產,"只能以隱形和幻化的形式依稀地潛存于民族集體無意識之中"。②

這位"無意識"存在于中國人心目中的愛神及美神就是潛隱在高唐云雨之中的巫山神女——瑤姬。③確定高唐或巫山神女為瑤姬,有人認為始見于蕭統(501-531)主編的《昭明文選》所載江淹(444-505)《雜體擬潘岳述哀詩》李善注引《宋玉集》,其所述之事與上述所引《高唐賦》序言基本一致,但婦人自介語中有"我帝之季女,名瑤姬,未行而亡,封于巫山之台"等語。又《文選》載江淹《別賦》"君結綬兮千里,惜瑤草之徒勞"句李善注引宋玉《高唐賦》在"封于巫山之台"後又增加了"精魂為草,曰靈芝"等內容。但在東晉湖北襄陽籍史學家習鑿齒(?-383)所撰《襄陽耆舊傳》中,已明確說明巫山神女與瑤姬的關系:

我夏帝之季女也,名曰瑤姬,未行而亡,封于巫山之台,精魂為草,摘而服焉,則與夢期,所謂巫山之女,高唐之姬。此外,屈原《九歌·山鬼》中的山鬼,也被眾多研究者認為是巫山神女的原型。郭沫若認為"采三秀於山間"之"於山",即是巫山。多數學者也認為山鬼即山中之女神,因為不是正神,所以稱之為鬼。成書于東漢之前的《山海經》中也有帝女瑤姬的記載,只不過未點明巫山而已:

又東二百里曰姑瑤之山。帝女死焉,其名曰女尸,化為草,其葉胥成,其華黃,其實如菟丘,服之媚于人。草,即瑤姬死後精魂所化之靈芝草。其草可以媚男,與巫術的迷幻術有關。從以上所述可知,巫山神女本為炎帝的女兒,死後封于巫山,其精魂化為可以媚人的春藥靈芝草,楚王曾在高唐夢中與她相會。

被譽為中國神話"淵府"的《山海經》,後人考證說是戰國初年到西漢初經多人寫集成的一部古書,作者可能都是楚人,它所記載的傳說自然更為原始,說明巫山神女的故事經曆了一個漫長的演化過程。《高唐賦》的素材應是取自于三峽民間傳說。瑤姬與楚王的愛情故事可能是宋玉虛構的,但巫山神話的傳說卻由來久遠。她與中國遠古時代的母神崇拜、生殖崇拜、祖先崇拜和原始的宗教祭祀禮儀等有著密切的淵源關系。據說嫘祖、塗山氏、鹽水女神以及長江上中游形形色色的山鬼傳說,都對巫山神女的形象有所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