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漢後主劉禪:誰說阿斗扶不起來?(3)

駐守江油的蜀軍沒想到鄧艾會從背後殺出來,突然見到魏兵出現在城下,來不及組織抵抗,只好投降了。鄧艾繼續向綿竹(今綿陽西南)進攻。守綿竹的是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鄧艾派人送信勸說他投降,說“如果你肯投降,就推薦你為琅琊王。”諸葛瞻聽說要他投降,氣得火冒三丈,把鄧艾派來勸降的使者殺了。他擺開陣勢,決心和鄧艾拼個死活。但是畢竟敵不過鄧艾,諸葛瞻和他的兒子諸葛尚都戰死了。鄧艾拿下綿竹,直奔蜀漢都城成都。

之前,曾有戰報到成都告知劉禪,劉禪沒當回事。後代史家說是黃皓欺瞞他,這又令人費解,黃皓又不是魏軍的奸細,欺瞞劉禪做甚,難道蜀漢亡了國對他有好處?宦官其實是個弱勢群體,寫史書的想怎麼往他們臉上抹黑,都不會有人替他們喊冤,我倒是想喊一喊。其實還是劉禪自己不在乎,古話說“蜀道難難于上青天”,魏軍不是那麼好進來的,若不是鄧艾會鑽孔子,那次其實也打不進來。

魏軍一到,蜀漢朝廷亂作一團,後主趕快召集大臣商量。有人主張往南逃,有的主張投靠東吳,有人認為現在魏國大軍壓境,不如趁早投降。劉禪見大勢已去,接受了投降的建議。

他的兒子劉諶,不肯投降,勸劉禪與魏軍死拼到底,劉禪不聽他的。劉諶就跑到祖廟去痛哭,又把老婆孩子都殺了,最後自殺。其實他死也是白死,當時姜維已經投降了鄧艾,蜀漢已經完全沒有了抵抗的本錢,最後拼命送死,只會搭上守城將士和老百姓的命。

在我看來,劉禪的投降沒什麼好指責的。他拼命到底,又有什麼意義?京劇中有一出《哭祖廟》的戲,歌頌劉諶,咒罵劉禪,其實是封建糟粕,劉諶自己想死就死好了,干嗎殺老婆孩子?這有什麼值得歌頌的?

蜀漢存在只有43年,劉禪在位41年,皇帝做到了盡頭。

樂不思蜀

鄧艾滅了蜀漢以後,後主劉禪還留在成都。後來鍾會、姜維發動兵變,司馬昭覺得讓後主留在成都總不大妥當,就派人把劉禪接到洛陽,隨同他一起到洛陽去的只有郃正和劉通兩個人。劉禪到了洛陽,司馬昭用魏元帝的名義,封他為安樂公,還把他的子孫和原來蜀漢的大臣五十多人都封了侯。

有一次,司馬昭大擺酒宴,請劉禪和原來蜀漢的大臣參加。宴會中間,還特地叫了一班歌女演出蜀地的歌舞。一些蜀漢的大臣看了這些歌舞,想起了亡國的痛苦,傷心得差點兒掉下眼淚。只有劉禪咧著嘴看得挺帶勁,就像在他自己的宮里一樣。

司馬昭觀察了他的神情,宴會後,對屬下說:“劉禪這個人沒有心肝到了這步田地,即使諸葛亮活到現在,恐怕也沒法使蜀漢維持下去,何況是姜維呢!”

過了幾天,司馬昭在接見劉禪的時候,問劉禪:“您還想念蜀地嗎?”劉禪樂呵呵地回答說:“這兒挺快活,我不想念蜀地了。”

郃正在旁邊聽了,覺得太不像話。回到劉禪的府里,郃正說,您不該這樣回答晉王,以後如果晉王再問起您,您應該流著眼淚說:我祖上的墳墓都在蜀地,我心里很難過,沒有一天不想那邊。這樣說,也許晉王還會放我們回去。

劉禪點頭答應,後來,司馬昭果然又問起劉禪,劉禪就把郃正教他的話原原本本背了一遍。他竭力裝出悲傷的樣子,但是擠不出眼淚,只好閉上眼睛。司馬昭看到他這個模樣,心里早明白了一大半,笑著說:“這話好像是郃正說的啊!”

劉禪說:“對,對,正是郃正教我的。”

司馬昭不由得笑了,左右侍從也忍不住笑出聲來,從此對劉禪放了心。

這個“樂不思蜀”的典故,後人多以為能說明劉禪真是個昏庸無能之人,其實細想一下,劉禪正是靠裝糊塗來保護自己呢。倘若他真讓司馬昭看出他思念蜀地,恐怕連命都保不住。司馬昭如果能放他回蜀地,當初也不會把他弄來,這個道理誰不明白呢?郃正不明白。其實劉禪比郃正聰明得多呢。

西晉泰始七年(271),劉禪死于洛陽,終年66歲。

虛待齋曰

“英雄造時勢”,不能說沒有,但更多的是“時勢造英雄”,在國家、和社會面前,個人總是渺小的,哪怕他是皇帝也很渺小,也只能隨波逐流。在魏、蜀、吳之中,魏最強,吳次之,蜀最弱,這是不爭的事實,爭奪天下是要本錢的,一是要糧,二是要武器,三是要兵,四是要得民心,然後才談得上指揮才能……沒有經濟實力,縱使再傑出的英雄,也難問鼎中原。古人所說的天命,其實就是曆史趨勢,天命如此,我們又何必苛責于劉禪呢?

劉禪沒有什麼“扶不扶得起來”的問題,他不算英明君主,但是個明白人,做的所有事情,對自己有利,對百姓也沒有多少害處,比曆史上的許多皇帝都強多了。他被後人詬病,無非是當了亡國之君,而亡國于他其實沒有多少責任。早點亡國,對當時的四川老百姓,對當時的全國人民,對中國曆史,其實還有點好處。像諸葛亮那樣硬撐著北伐,除了讓四川人民褲腰帶再紮得緊一點,又有什麼用呢?當時的人也許想不開,千年之後,我們還有什麼想不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