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漢後主劉禪:誰說阿斗扶不起來?(2)

丞相的影子

劉備死後,諸葛亮迅速控制住了政權,劉禪對他也一直言聽計從,算是遵守了在劉備臨死時許下的諾言。諸葛亮一直對劉禪耳提面命,這在前後《出師表》里都看得出來。劉禪在內心里是否服氣,別人不知道,但表面上他還是很聽話的,曾經說過“政由葛氏,祭則寡人”,把朝政基本上都交給了諸葛亮。劉禪與諸葛亮的君臣關系之和諧與美妙,為曆代有識之士贊不絕口,被視為封建社會中最理想、最完美的君臣關系。

諸葛亮北伐前夕,對已年滿22歲的劉禪依舊不放心,說他不分五六,擔心他闖禍亂來,特派心腹董元為侍中,統帥宿衛親兵,監管劉禪。劉備逝世前,諸葛亮曾感歎劉禪非常聰明,超過人們的期望,可是僅幾年功夫,諸葛亮又作出另一番天壤之別的相反評價,把劉禪的智商貶得一塌糊塗,說明諸葛亮也不是完全沒有一點私心,並不是完全不在乎自己的權力。

在《出師表》中也透露出劉禪與諸葛亮之間種種不諧的信息。例如,諸葛亮一再強調“宮中府中,俱為一體”,“不宜異同”,居然把“宮中府中”放在同等地位,也是要劉禪別不把自己放在眼里。諸葛亮常駐于漢中,醉心于北伐,並不輔佐和教導劉禪怎樣治國。將心比心,劉禪怎能對他沒有意見和看法?須知,諸葛亮的最終使命是輔佐劉禪執政而不是代替劉禪執政。

劉禪對諸葛亮的不滿情緒,是在他死後才逐漸地顯露出來的。諸葛亮剛死時,劉禪哭得傷心,以至于昏倒在朝堂之上,但有人提出為諸葛亮立廟于成都,劉禪卻堅決不答應。後來被逼得沒辦法,才被迫讓步。倘若劉禪與諸葛亮之間的君臣關系真是“如魚得水”,恐怕劉禪就不會再一再二地反對給諸葛亮立廟了吧。

不僅如此,劉禪還在兩個重大問題上提出了跟諸葛亮完全不同的舉措:

其一,廢除了丞相制。鑒于諸葛亮生前權力太重,劉禪先是以蔣琬為尚書令和大將軍,後又以費祎為尚書令和大將軍,以蔣琬為大司馬;兩人的權力相互交叉,相互牽制,但又各有側重。蔣琬以管政務為主,兼管;費祎以管軍事為主,兼管政務。這種新的政治格局安排,意味著劉禪決不允許再次出現事無巨細,皆決于丞相一人,而自己大權旁落的尷尬局面。蔣琬死後,劉禪更進一步,“乃自攝國事”,總統一切,直接掌管蜀漢政權達19年之久。

其二,停止了空耗國力、勞民傷財的北伐。曹魏景初二年(238),司馬懿率大軍征伐遼東公孫淵。以往碰到這種有利時機,假若諸葛亮在世,他肯定不會放過,肯定會迫不及待地興兵大舉北伐。劉禪唯恐蔣琬又走諸葛亮老路,專門下詔告誡蔣琬不要輕舉妄行,劉禪強調要與孫吳政權互相配合,同時興兵,合力伐魏,否則,以弱蜀單獨伐強魏,其結局只能像諸葛亮生前那樣勞而無功,得不償失。由此看來,劉禪基本上是不贊成諸葛亮的北伐方針的,只不過礙于種種原因,他沒有也不可能在諸葛亮生前表示反對。

當然,盡管劉禪與諸葛亮君臣之間存在些許不和諧因素,但雙方畢竟沒有撕破臉皮,更沒有勢不兩立,水火不容。觀其相處始終,基本上還是說得過去,說不上太好,也說不上太糟。至于他們君臣關系的佳話,其實是應該打點折扣的。

中人之才,守成之主

諸葛亮死後,根據他的遺命,蔣琬、費祎共同主持朝政,而長史楊儀不服氣,甚至說出還不如當初趁著諸葛亮剛死投降曹魏的話。費祎抓住他的小辮子向劉禪報告,劉禪立即將楊儀廢為庶人,後來又投入監獄,逼得楊儀自殺了。可見劉禪在諸葛亮死後,是完全能夠控制政局的。

大臣劉琰的妻子胡氏入賀太後,太後留胡氏住了一月,引起劉琰的猜疑,導致了惡性事件。劉禪接受教訓,馬上廢除了大臣妻子宮廷朝賀的禮節。可見他還是有容人之量,善于聽取意見的。

蔣琬、費祎相繼去世後,費祎的助手姜維掌管軍事,同劉禪親信的宦官黃皓發生矛盾,想除掉黃皓。劉禪說:“區區一個太監,不過是一個聽吆喝的,你和他計較什麼?”護著黃皓。後代史家把黃皓寫成一個禍國殃民的大壞蛋,其實黃皓與真正禍國殃民的宦官,如趙高、魏忠賢比,只是陪著劉禪玩耍的一個小人而已,倒也沒多壞。起碼他對劉禪是沒有一點外心,劉禪也需要這麼個貼心的人。

蜀漢延熙十二年(249),曹魏右將軍夏侯淵之子夏侯霸懼怕司馬氏誅殺,叛逃到蜀國。他是曹操的連襟,但從妹嫁給張飛為妻,生下一女,就是劉禪的皇後,所以與劉禪也有親。他的父親夏侯淵為黃忠所殺,劉禪安撫前來投降的夏侯霸時,說:“你父親的遇害,非我先人所為。”一語帶過之後,套近乎說:“我的兒子還是你外甥哩!”這件事,他處理得也算恰當。

魏延叛亂被殺,後主也沒有對魏延一概否定,而是降旨曰:“既已名正其罪,仍念前功,賜棺槨葬之。”這說明劉禪的胸懷,還是夠寬大的。

從上述這些事例看,劉禪算是個中人之才,守成之主,並不是什麼“扶不起來的阿斗”。到底怎樣才算能扶得起來呢?統一嗎?換誰到劉禪那個位置上,憑著蜀漢那一點力量,恐怕都不行。作為中最弱的一方,劉禪能領導蜀國41年,既避免了班子內部互相傾軋,也沒有隔幾年發動一次大的運動,而政權穩固,其實算基本稱職。

突然亡國

姜維見劉禪不肯除掉黃皓,怕自己呆在朝中深受其害,就跑到漢中練兵,再也不肯回來。姜維有心繼承諸葛亮的北伐事業,幾乎每年都出兵攻打魏國,但是蜀漢的力量已經越來越弱,姜維不但不能夠取得勝利,反而白白消耗了不少兵力。

魏景元四年(263),司馬昭派將軍鄧艾、諸葛緒各帶兵三萬,鍾會帶兵十幾萬分三路進攻蜀漢。姜維看到魏軍聲勢浩大,知道抵擋不了,就把蜀兵集中到劍閣(今劍閣縣),守住關口要道。鍾會帶兵到了劍閣,一時沒法攻進去。

鄧艾看到蜀軍主力守在劍閣,就帶了精兵偷偷繞道到劍閣西面的一條羊腸小道上向南進軍。這一帶本來是人跡不到的地方。鄧艾帶領這支精兵,逢山開路,遇河架橋,走了七百里路也沒有被蜀軍發現。最後,他們來到一條絕路上,山高谷深,沒法前進。鄧艾當機立斷,用氈毯裹著身子,從懸崖峭壁上滾了下去。將士們見鄧艾一帶頭,也跟著滾了下去。有的攀著樹木,一個接一個慢慢地爬下了山,終于越過了這條絕路,一直趕到江油(今四川江油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