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恭帝趙顯:青燈古佛度余生(2)

這時的南宋皇帝宋度宗,把賈似道當作國家的惟一救星。賈似道遂把有才干的將領,一一排除,確實掌握全國軍權。又建立秘密警察制度,隔絕皇帝的耳目,鎮壓人民的不滿和反抗。他對襄陽被圍的消息,一開始就嚴加封鎖。一年之後,度宗才恍恍惚惚問賈似道:“仿佛聽說襄陽被圍很久。”賈似道回答說:“蒙古兵早就被我們擊退了,怎麼會有這種謠言?”度宗說:“一個宮女這麼講。”賈似道不久就查出宮女姓名,用別的罪狀把她逮捕,囚死于監獄。從此再沒有人敢憂慮國事,而只敢贊揚賈似道英明。

賈似道並不是不赴援襄陽,事實上他不斷派出援軍,只不過他派出去的援軍像羊群被送入狼窩,一批批被蒙古吞食。最後他打出王牌,命他最親信的大將范文虎前往。范文虎在包圍圈外紮營,偶爾截擊一下蒙古的巡邏部隊,大部分時間都在跟歡宴享樂。襄陽在如此情況下被圍五年,糧盡援絕。到了咸淳四年(1273),蒙古兵團運來回回巨炮,一炮就把城樓轟碎,聲如百萬霹靂俱發。守將呂文煥望著臨安痛哭,開城出降。

第二年(1274),蒙古兵團在大將伯顏率領下,攻陷鄂州,順長江東下。就在此時,宋度宗逝世,他的4歲兒子趙顯繼位,就是宋恭帝,由孩子的祖母謝太後主持朝政。孤兒寡婦,面臨著國破家亡的恐慌,惟一的倚靠還是賈似道。全體官員一致要求賈似道親征。大家認為,只有賈似道親征,才能旋乾轉坤。

賈似道只好親征,抽調各路精兵10余萬,裝載著無數金帛、器甲和給養,甚至帶著妻妾,離開京城,進抵蕪湖,橫江布防,陣勢綿延百余里。淮西安撫制置使夏貴一見賈似道,從袖中抽出一張字條,上寫:“宋曆三百二十年。”言下之意,宋朝曆時已近320年,國勢已盡,不要為它丟了性命。賈似道心照不宣,點頭默許。他任命范文虎當諸軍總統,據守安慶。

賈似道深知蒙古軍隊的勇猛,不敢與之正面交戰,仍然幻想走開慶元年(1259)同忽必烈講和的老路,因此下令釋放元朝俘虜,送荔枝、黃柑等物給伯顏,希望通過稱臣納幣求得和平。但求和的請求被斷然拒絕,兩軍交戰,伯顏連續突破孫虎臣、夏貴兩道防線,直抵魯港,宋軍大敗,死者無數,江水為之變赤,賈似道倉惶逃到揚州,急下令把囚禁已達16年之久的郝經釋放,企圖緩和蒙古的憤怒,但為時已經太晚了。

謝太後終于知道了賈似道是什麼人,但只是將他免職,貶謫到循州(今廣東龍川)。走到漳州時,解他的差官鄭虎臣將他拖到廁所打死了。

又是孤兒寡母

謝太後直接派人向伯顏乞和,願降為屬國。伯顏這一次接受了,蒙古最初的目的並不一定要消滅南宋,只不過要求南宋像安南王國和高麗王國一樣,作一個臣服的外藩。可是,當蒙古使節廉希賢一行前往臨安談判,走到獨松關(今浙江安吉南)時,卻被一位心強烈的守將殺掉。這已經使事態惡化,謝太後在驚恐中,急忙再第二次派特使,到已經陷落了的建康(今江蘇南京),向伯顏解釋誤會,保證嚴懲那個守將。伯顏于是第二次派出使節張羽,走到平江(今江蘇蘇州),又被另一位愛國心強烈的守將殺掉。伯顏怒不可遏,下決心滅掉南宋。

蒙古兵團在毫無抵抗的情形下,進抵臨安。臨安城內人心惶惶,大批人試圖逃離都城,尤其是朝廷大小官員,為保身家性命,帶頭逃跑。同知樞密院事曾淵子等幾十名大臣乘夜逃走。簽書樞密院事文及翁和同簽書樞密院事倪普等人,竟暗中指使禦史台和諫院彈劾自己,以便卸任逃走,禦史章未上,二人已先逃跑。謝太後嚴厲譴責了這些不忠之臣,下詔說:“我大宋朝建國三百余年來,對士大夫從來以禮相待。現在我與繼位的新君遭蒙多難,你們這些大小臣子不見有一人一語號召救國。內有官僚叛離,外有郡守、縣令棄印丟城,耳目之司不能為我糾擊,二三執政又不能倡率群工,竟然內外合謀,接踵宵遁。平日讀聖賢書,所許謂何!卻于此時作此舉措,生何面目對人,死何以見先帝!”然而,太後的譴責在蒙古鐵騎的威脅之下顯得如此蒼白無力,根本不能激起內外官員為宋室而戰的信心。德祐二年(1276)正月短暫的休戰後,僅有6名官員出現在朝堂上。官員的逃跑瓦解了軍心、民心,使南宋根本無法組織起有效的抵抗,皇室陷入了孤立無援的境地。

擅權誤國的賈似道已被罷免,下一任宰相是陳宜中。在陳宜中的主持下,南宋終于陷入萬劫不覆的深淵。陳宜中本為賈似道所援引,賈似道兵敗以後,他卻率先提出處死賈似道,以提高自己的聲望,毫無廉恥。統帥禁軍的殿前指揮使韓震提出遷都建議,他竟然私自將其騙到自己家中殺害。

陳宜中長期通過嘩眾取寵的表演和豪言壯語來獲得權勢,提高自己的威望,但事實上卻是一個優柔寡斷、冒充英雄的膽小鬼。德祐元年(1275)春夏之交,戰事最為激烈的時候,朝野內外紛紛要求他親往前線督戰,他卻猶豫畏縮,不肯出城。七月份,他離開臨安,逃到了遠離前線的南部沿海地區,要求朝廷在這一地區給他安排職務。他拒絕朝廷派來請他回朝的命令,太皇太後無奈,親自給他的寫信。在他母親的干預下,陳宜中回到了都城任職。太對陳宜中的逃跑行為進行了強烈的抨擊,指責他畏首畏尾、膽小怕事,是一個言過其實的兩面派,是和賈似道一樣的誤國之臣。

陳宜中當國,行事搖擺不定,徘徊在和與戰之間,不能作出決斷。他口頭上喊出各種豪言壯語,實際上卻懦弱怕事,沒有與元軍決一死戰的勇氣和才能。德祐元年(1275)年底,局勢在他主持之下,朝著越來越不利于南宋的方向發展,除了徹底投降以外,已沒有其他回旋余地。文天祥、張世傑提出遷都到東南部地區,以圖背水一戰,膽小的陳宜中否決了這項提議,一意求和。德祐二年(1278)正月十八日,謝太後派大臣楊應奎向元軍獻上降表和傳國玉璽,哀乞伯顏念上天好生之德,對宋朝皇室從寬處理。元朝要求與宰相面對面會談,陳宜中嚇破了膽,再一次拋棄太後和年幼的皇帝,于當天夜里逃離了臨安。

陳宜中逃走後,蒙古鐵騎已兵臨城下,局面無可挽回。謝太後任命文天祥為右丞相兼樞密使,出使蒙古軍營談判。文天祥正氣凜然,被伯顏扣留,謝太後又派賈余慶出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