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恭帝趙顯:青燈古佛度余生(3)

二月初五,臨安皇城里舉行了受降儀式,趙顯宣布正式退位,當皇帝只有一年半的時間。三月二日,伯顏以勝利者的姿態進入臨安。元世祖忽必烈下達詔書,要伯顏送宋朝君臣速往大都朝見,趙顯同全氏和少數侍從離開臨安,踏上前往大都的路程。謝太後因有病在身,並未同行,但不久也在元軍的逼迫下啟程北上。

宋室江山是太祖趙匡胤從後周孤兒寡母手中奪得,最後又失于孤兒寡母之手。後人寫詩譏諷道:“當日陳橋驛里時,欺他寡婦與孤兒。誰知三百余年後,寡婦孤兒亦被欺。”

陪葬兩小孩

在元軍進入臨安以前,謝太後封了宋度宗的另外兩個兒子,8歲的趙昰為益王、判福州、福建安撫大使,4歲的趙昺為廣王、判泉州兼判南外宗正,命人保護二王逃出了臨安。趙昰一行躲過元軍的層層圍堵,到達溫州。大臣陸秀夫派人招來了躲藏于此的陳宜中,張世傑也率兵從定海前來會合。溫州有座江心寺,南宋初年高宗南逃的時候曾到過這里,其禦座此時還保存完好,眾人于座下大哭,擁戴益王趙昰為天下兵馬都元帥,廣王趙昺為副元帥。此後這兩個小孩就成為宋室遺民心中僅存的希望。

都元帥府成立後,眾人決定前往遠離元軍威脅的福建。五月一日,趙昰在福州即位,就是端宗,改元景炎。冊封楊淑妃為太後,垂簾聽政,進封趙昺為衛王。流亡小朝廷在福州建立起來,並粗具規模。

這時外臨強敵,內部卻開始爭權奪利,官員之間相互傾軋,分化了本已非常孱弱的力量。楊淑妃的弟弟楊亮節居中掌權,秀王趙與檡以趙氏宗親的身份對楊亮節的所作所為多所諫止,遭到楊亮節的忌恨。楊亮節把趙與檡派往浙東。朝臣中有人說,秀王忠孝兩全,應該留下來輔佐朝廷,楊亮節聽後更為憂慮,擔心自己地位難保,驅逐趙與檡的心意更加堅決。趙與檡後來在處州與元軍交戰,被俘不屈而死。宰相陳宜中此時又使出自己擅長的黨同伐異手段,排斥異已,指使言官將陸秀夫彈劾出朝廷。在小朝廷立足未穩的時刻,陳宜中的這種行為引起眾人的普遍不滿,張世傑責備陳宜中說:“現在是什麼時候?還在動不動就以台諫論人!”陳宜中無奈之下,將陸秀夫召回。

南宋雖然已經投降元朝,但還有許多地區依然掌握在宋室遺民的手中。福建、兩廣大片地區仍處在流亡小朝廷的控制之下,李庭芝堅守的淮東、淮西地區也進行著拉鋸戰。但在元軍的進攻下,淮東、淮西等地相繼失陷,李庭芝戰死。景炎元年(1276)十一月,元軍逼近福州,此時小朝廷還有正規軍17萬,民兵30萬,淮兵萬人,擁有的兵力遠比元軍要多,完全可以與之一較高下,但由于朝政由陳宜中、張世傑二人主持,陳宜中一直就是膽小鬼,張世傑也“惟務遠遁”,因此小朝廷在福州立足未穩,又開始了逃亡。十一月十五日,陳宜中、張世傑護送著端宗趙昰、衛王趙昺及楊太妃乘一艘海船逃跑,剛剛入海,就與元朝水軍相遇,由于天氣不好,大霧彌漫,才僥幸得以脫身。離開福州之後,小朝廷失去了最後一個根據地,此後只能建立海上行朝,四處流亡。

端宗一行輾轉泉州、潮州、惠州等地。景炎三年(1278)春,來到雷州附近。逃亡途中,宰相陳宜中借口聯絡占城,一去不返,第三次充當了可恥的逃兵。端宗由于在逃亡途中受到颶風驚嚇,驚恐成疾,四月十五日死亡,年僅11歲。端宗死後,群龍無首,眼看小朝廷就要分崩離析,陸秀夫慷慨激昂,振作士氣:“諸君為何散去?度宗一子還在,他怎麼辦呢?古人有靠一城一旅複興的,何況如今還有上萬將士,只要老天不絕趙氏,難道不能再造一個國家麼?”眾臣便又擁立年方7歲的趙昺為帝,由楊太後垂簾聽政,改元祥興。

元軍步步為營,小朝廷已陷入三面包圍之下。到達崖山時,小朝廷尚有正規軍和民兵20萬人,而進攻的元軍只有數萬,僅就兵力而言,雙方相差懸殊,且元軍不善水戰,宋軍無疑占有優勢。但張世傑已經對前途不抱希望,放棄了對崖門入海口的控制,把千余艘戰船背山面海,用大索連接,四面圍起樓柵,結成水寨方陣,把木制戰船兩側用襯墊覆蓋,以防禦元軍的火箭和炮弩,趙昺的禦船居于方陣之中,打算在此死守。張世傑此舉有兩大失誤,一是放棄了對入海口的控制權,等于把戰爭的主動權拱手交給了對方;二是把千余戰船貫以大索,結成水寨,雖然集中了力量,但卻喪失了機動性,相當于把宋軍暴露在敵人面前,任人攻打。元將張弘范率水軍趕到,控制了崖山之南的入海口,又從北面和南面兩個側翼切斷了宋軍的所有退路。宋軍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在10多天的防禦戰中,將士們只能以干糧充饑,飲海水解渴,飲過海水的士兵嘔吐不止,戰斗力嚴重削弱。

一個暴風雨的早晨,元軍對宋軍發起總攻。元將李恒指揮水軍利用早晨退潮、海水南流的時機,渡過平時戰艦難以渡過的淺水,從北面對宋軍發動了一場突襲,到中午,北面的宋軍已被元軍擊潰。南面的元軍又在張弘范的指揮下,利用中午漲潮、海水北流的時機,向宋軍發動了另一次進攻。宋軍南北受敵,士兵又身心疲憊,無力戰斗,全線潰敗。戰斗從黎明進行到黃昏,宋軍多艘戰艦被毀。張世傑見水師陣腳大亂,戰船為大索聯貫,進退不得,下令砍斷繩索,率10余戰艦護衛楊太後突圍。

張世傑率帥船殺到外圍,見趙昺的禦船過于龐大,被外圍的船只阻隔在中間,無法突圍,便派小舟前去接應。當時天色已晚,海面上風雨大作,對面不辨人影,陸秀夫惟恐小船為元軍假冒,斷然拒絕來人將趙昺接走。張世傑無奈,只得率戰艦護衛著楊太後殺出崖門。宋軍敗局已定,陸秀夫知道已沒有逃脫的可能,便把自己的妻子兒子趕下大海,然後對趙昺說:“事已至此,陛下當為國捐軀。德祐皇帝受辱已甚,陛下不可再辱!”趙昺身穿龍袍,胸掛玉璽,趴到陸秀夫背上,一起跳海自盡。官員、婦女、將士們也紛紛隨之跳海。幾天之後,張世傑聞知皇帝已死,決心以死相拼,最後船沉而死。

數天之後,陸秀夫遺體浮出海面,被鄉人收葬。元軍在清理戰場的時候,發現一具身穿黃衣的幼童尸體,身上帶有金璽,上書“詔書之寶”四字,送交張弘范,經確認是趙昺所帶玉璽。張弘范再派人尋找趙昺尸體時,已下落不明。南宋的最後一位皇帝趙昺,連個陵墓都沒有留給後人。

青燈古佛度余生

再說宋恭帝趙顯隨謝太後到了大都,忽必烈召見了他,封他為瀛國公。全皇後、謝太後都封了爵位,基本上都得到了較好的安置。南宋不同于金國,蒙古人對南宋並沒有直接的仇恨,金國被蒙古滅掉後,完顏皇家宗室被全部殺死,一個也沒留。但南宋趙氏、皇親投降了元朝後,基本都沒有加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