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獨力投標  寶地應得而失(2)

積極參與地產業社會事務

自競投海軍船塢應得而失之後的一兩年間,除一些在此之前動工的樓宇需要繼續興建外,霍英東幾乎沒有上新的地產項目。可能是由于當時地產市場仍然低迷,加之有感政府歧視自己,故霍英東那時發展地產業持的是觀望的消極態度。

但是,作為地產建設商會的會長,霍英東卻活躍于地產行業的社會事務方面,並在這方面扮演著領袖的角色。

地產建設商會剛成立不久,霍英東就以商會的名義,向政府致備忘錄,凡商會會員建築地盤施工遇到故障,請求准予延期動工,獲政府批准延期一年免予罰款;敦促政府改變開投公地方法,暫停開投屋地,以調劑地產市場,此建議最後也獲政府接納;提供意見,要求港府健全售樓制度,完善大廈管理;發起、舉辦樓宇模型展覽,為市民介紹香港近年地產業發

展的狀況,活躍、刺激沉悶的樓市……其中影響最大的,當是在60年代中期,協助香港建屋貸款公司,推行以照顧香港階層為目的之廉息貸款建屋計劃。

那時的霍英東,時常公開發表一些關于地產市道走勢的講話。1967年元旦,霍英東以香港地產建設商會會長的名義,發表題為《一九六七年地產業與香港經濟展望》的文章,暢談地產形勢。他在文中列舉種種理由,闡明香港市道可望于1967年複蘇:第一,香港自然人口增長速度驚人,每年增加人口10余萬人,每年需要樓房約萬余套;第二,過去經營地產者,在無利可圖之情況下,放棄經營,形成地盤開工者少,樓宇減產;第三,港府不斷對地產業采取一些補救措施;第四,經過兩年來銷售,尚存新樓不多,將來現貨更感缺乏,有供不應求現象出現;第五,銀行方面體諒地產業一時艱困,對于貸出款項,多不予以過分追迫;第六,東南亞局勢動蕩不定,不少游資流入香港,部分亦會投入地產業。

正如霍英東所料,香港地產市場在持續兩年的低迷、疲軟之後,果然在1967年初出現複蘇景象,不少地盤先後動工,打樁聲此起彼伏,樓宇交投活躍起來。

但是,地產市道初現複蘇,只是極其短暫的回光返照現象。當時,香港正潛伏著各種不穩定的因素,社會動蕩已經隱約可見。

改組霍興業堂

饒有意味的是,霍英東在1967年元旦發表文章,預測香港地產行業將會複蘇之後一個月,他對自己的公司做出一次重大的部署:改組霍興業堂有限公司。霍興業堂是霍英東涉足地產行業後成立的第一間公司,也是霍氏集團幾十間公司之旗艦,其股權原來只由霍英東和其大太太呂燕妮持有;而後股權有所變化,主要股權分配給霍英東和呂燕妮所生的幾名子女,少數股權分配給其劉氏、其妹霍慕勤和二太太馮堅妮。

1967年2月,霍英東成立一間名為Beaulieu的有限公司,將霍興業堂的控制權轉移到

這間公司去,但保留其家人分取利潤的權益。

耐人尋味的是,這家新公司的股東並不是霍英東及其妻子、兒女,而是另有他人,分別是其妹霍慕勤、妹夫蔡源霖,以及霍銘波、彭延匡和屈洪疇,其中屈洪疇是霍英東多年聘用的會計師。由于霍英東的家人仍然操縱新公司所有的優先股,並保留分取利潤的權益,故這5個新股東並無染指他家人所收受的股息之權益。這樣的安排雖然很少有,但用意卻很明顯,霍英東並不是要放棄對霍興業堂的控制權,而是利用Beaulieu遙控霍興業堂的業務和資產,而那5個新股東,充其量只是他的代理人而已。

那麼,霍英東為什麼對家族集團之旗艦做出如此異乎尋常的改組和部署?其最終的目的是什麼呢?

雖然,1967年2月,主要是由于受內地時局的影響,“文革”式的工潮在香港已偶有發生,香港隱現了時局不穩定之征兆。但一般而言,若時局不穩定,前途不明朗,投資者會對商業活動持謹慎、觀望的態度,而犯不著對自己的公司大動干戈,更換股東和重組股權結構。故而霍英東有此一著,應該與時局沒有太多關系,倒是有可能與他當時的處境及由此生發的心境有關。

港英方面對霍英東在朝鮮戰爭時期的商業活動有看法,始終是他的一塊心病。1955年傳被遞解出境,使霍英東從此對自己的前途有一種揮之不去的憂慮,自己可能遭不測的陰影一直困擾著他。1965年競投海軍船塢應得而失,使霍英東更清楚看到港英當局對自己的歧見之深,也明白到港英當局不滿他在香港工商界坐大,且要限制他的發展。既然有了這種心境,那霍英東改組公司、對公司權益進行調整,只不過是遲早的事情。

那麼,顯而易見,霍英東在1967年2月對霍興業堂之改組,其目的是為家族生意和家族財產安排一個妥善的退路;也就是說,那時,霍英東已做了最壞的打算:若自己一旦遭遇

不測之禍,其家族生意和家族財產就可以因其公司已不在自己名下,而不受任何影響。這也

可視為霍英東淡出商界的第一步。

由此可見,那時,霍英東于商界隱退的想法已十分強烈。

果然,兩個多月之後,他又做出了隱退江湖的第二步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