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英美封殺  賤價賣星光行(3)

事實上,經過1967年的地產低潮之後,當時在香港,霍英東仍然可以說得上是手頭資金最為充裕、實力最為雄厚的地產商之一。也就是說,他從那時起,逐漸淡出地產市場,“非不能也,是不為也”。

相反,當霍英東逐漸淡出香港地產界之時,香港一些華資地產商卻乘勢而起。“六七”後,一些英資財團對香港前途缺乏信心,沒有作長遠發展的打算,因而未能充分利用其擁有的龐大土地和雄厚財力自行發展,而是傾向于將土地出售。一些華資商人,如郭得勝、李兆基、李嘉誠、胡應湘、鄭裕彤等,乘機大戰地產市場,並大有斬獲,業績斐然,財富劇增,成為香港地產行業的中流砥柱;連同原有的華資集團,到了70年代初期,華資地產商已強大到足以與英資分庭抗禮。而霍英東,卻只能眼巴巴地看著郭得勝、李嘉誠、李兆基等人,興建一個又一個屋村,大發其地產財。

不少人因此感歎說:“若不是港英政府與政府聯手施‘政治迫害’,則當今香港十大地產商之首,極有可能是早在五六十年代就執地產業牛耳的霍英東!”

港府不讓霍英東發展貨櫃碼頭

除了在地產業等限制霍英東不斷坐大之外,港府似乎還想在其它有發展前景、經濟效益很好的行業上,限制霍英東的發展。

據霍英東自己所述,他曾經是香港最早介入貨櫃碼頭經營的人士之一。

“那大概是1968、1969年,那時,世界貨櫃運輸業剛剛興起,香港也順應這個潮流,要在葵湧發展貨櫃碼頭,于是劃出葵湧的幾幅海邊地皮來發展。我和董浩云那時對此都有興趣,但顧慮也是有的。我擔心把碼頭搞起來後,沒有船來停泊,而他卻擔心搞貨櫃船之後沒有碼頭停泊,所以最初他不想把自己的貨船改為貨櫃船。”有一次,在對我談起與董浩云的關系時,霍英東主動提起這段並不太為人所知的往事。

“那時,港府推出葵湧一、二、三、四號四個貨櫃碼頭項目,最大的那個碼頭,也就是現在的一號碼頭,最早是由我一個人獨力投得的。我雖然沒有貨櫃船隊,但我當時計劃以私人公司形式經營公眾碼頭,我沒有船,但可以讓所有的貨船來停泊,就像機場公司一樣,自己沒有飛機,航空交通就交由航空公司,我只提供碼頭場地……”

“那後來為什麼又不做了?”我問。

“不是自己不想做,困難雖然有,但自己當然有信心,比如我和政府簽合同供應全港的海沙,幾十年來,從來沒有出現過沒有沙的情況。港府當時節外生枝,要我擔保,每年至少要有20萬個貨櫃箱在碼頭停泊,才能讓我做。其實,當時,整個香港也沒有20萬個貨櫃箱。”

“港府為什麼會提出這個要求限制你?”

“我當時對港府說,就當我是向政府買幅地蓋房,蓋了房之後,有無人住是我的事。又如我蓋寫字樓,你無理由要求我要保證有多少人來租用才給我發展。我是一個投資者,我投資建起了碼頭,有無貨櫃箱,是我自己的事,蝕本也是我自己蝕,不關政府的事。”

“說到底,政府是不想給你發展?”

“這是沒理由的,港府是出一些難題,不讓我做。所以,我干脆放棄了,後來港府轉給了幾個做貨櫃船的公司經營……”

而霍英東得而複失的葵湧第一號貨櫃碼頭,後于1972年5月建成啟用。

貨櫃運輸業發展迅速,並很快就成了世界運輸業的主流;香港也正是憑著擁有噸位大、服務一流的貨櫃碼頭等優勢,在20世紀70年代一躍成為世界海運中心之一。

貨櫃運輸業自興起之後,在短短20多年間,雖然幾經滄桑,其間又曾受到海運業出現大蕭條的世界性危機的嚴重沖擊,但貨櫃碼頭經營至今仍然呈現出蓬勃發展的勢頭。

霍英東因港府的歧視,失去了發展貨櫃碼頭的機會,也可以說是失去了一盤可能讓他財源廣進的大生意。

如果不是因為港府的歧視,說不准,霍英東在繼五六十年代成為香港“地產大王”之後,又有可能再成為貨櫃碼頭行業的巨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