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第61節:機關算盡傷聰明(1)

第十章機關算盡傷聰明

誰是那個木匠

柴榮死了,留下了龐大的帝國,他年幼的孤兒寡婦,以及無數個亟須解決的問題。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就是由誰來取代他。

他七歲的皇太子柴宗訓嗎?

可憐的孩子,其實以我們中國傳統的計歲方式,這位已經被確認為後周帝國合法繼承人的孩子的真實年齡(生于公元953年),至此公元959年,其實只有五六歲!可後周的那些驕兵悍將們連當初已經三十四歲的柴榮都不服……

于是柴榮活得勞累,想死也無法安甯,他得拖著將將垂死,筋疲力盡的病體,給他年幼的兒子做出種種安排。

概括起來,有以下幾個重點:

第一, 冊立皇後。

他的皇後本是大將符彥卿的女兒,可惜死于顯德三年(956年),比他還要先走了一步。他非常懷念,一直沒有再立皇後。但是現在不行了,孩子太小,沒有母親怎麼行?他思來想去,最後冊立了皇後的妹妹,也就是符彥卿的另一個女兒為後周皇後。

想來她會對自己親姐姐的兒子們痛愛一些吧……同時也會得到符彥卿的全力保護吧!

第二, 確立幼子的皇嗣地位。

在得病之前,柴榮為示公允,從不提給自己兒子加封的事。但現在一口氣封柴宗訓為梁王,領左衛上將軍;封柴宗讓為燕公,領左驍衛上將軍;並立柴宗訓為國儲。哪怕自己死了,帝國也至少有兩個繼承人。

第三, 柴榮要托孤了。

文臣方面,他選擇了三位宰相——范質、王溥、魏仁浦。他們都是深受柴榮恩寵的大臣,尤其是魏仁浦,此人沒有科班資曆,不是進士出身,是柴榮一手提拔起來的(可是後來證明,此人完全辜負了柴榮)。在武將方面,柴榮就讓人看不懂了。

無功無過,他居然罷免了後周軍銜第一的張永德的官職。不僅免去其殿前都點檢之職,而且外放,讓他去做澶州節度使。這等于是把張永德徹底排斥出了權力內核。

這太反常了,要知道,這時皇帝病危,正是張永德這樣常年統兵,深具威望的皇親國戚出力的時候,柴榮為什麼要自斷臂膀?而且翻閱新舊《五代史》,完全找不到張永德在這段時間內做過什麼錯事的記載。那麼到底是為了什麼?

很簡單,稍微懂點宋史的人都知道,那是一塊長約三尺,藏在一個皮囊中的木條在作怪。它就出現在柴榮北征幽燕的途中——"世宗在道,閱四方文書,得韋囊,中有木三尺余,題云'點檢作天子'"。

木條很平常,皮囊更常見,只因為木條上的這一行字——"點檢作天子"。非常不巧,後周殿前都指揮使司大內都點檢正是張永德。而且更不巧的是,這發生在柴榮一生事業的最頂峰,也同時面臨著最大挑戰的時候。

關鍵的時候有人拆台,柴榮為了保持全軍的士氣,當時把這塊木條隨便扔在了一邊,不予理會。但是他深深地記在了心里,他一直在暗中追查,這件事到底是誰做的。

猜猜看,那個做木條的木匠到底是誰?

誰鶴誰蚌


站在不遠處得意微笑的人應該是李重進。無論怎麼分析,他的嫌疑都最大。

因為按照犯罪動機的基本分析原理——誰犯罪,誰受益來看,張永德的倒台,無論是從心理上,還是在職位上,都會讓李重進大為享受。這不僅僅涉及了兩人私下里的恩怨,更牽扯到了殿前都指揮使司與侍衛馬步軍指揮使司的權力爭奪。

這實在沒有辦法,這是後周的先先帝郭威一手造成的。

嚴格地說,在郭威之前,世上根本沒有殿前司,只有侍衛親軍司,五代時完全由它來掌握全國的禁軍。郭威當初之所以能黃旗加身、澶州稱帝,完全是在侍衛親軍司的支持之下才做到的。可是郭威事後越想越後怕,才平空創造出了一個殿前都指揮使司,把禁軍軍權一分為二,各自互不統領,相互牽制,直接向皇帝負責。

那麼由誰來具體的領導這兩司呢?

再沒有比張永德和李重進更合適的人選了。請看,這兩人一個是郭威的女婿,一個是郭威的外甥,兩人能力相當,數歲接近,就連資曆都差不多,不是他們又是誰?何況非常奇妙的是,出了名的老實人張永德還有一個特殊的小毛病,注定了會讓這兩個不該成仇的人迅速交惡,達到郭威的目的……

張永德有好幾張臉,他對上司非常恭敬順從,堪稱忠心不二;他對下屬也仁慈寬厚,非常有德有量;可是對與他平級,資曆威望權力都相差不多的人,他就變得心胸狹隘毫厘必爭了。

李重進的條件是多麼的理想啊,簡直是事事都符合,條條都達標,再也沒有這麼般配的了。于是,張永德利用所有可能的機會,一直在柴榮的耳朵邊打小報告,就算在淮南江北之地與南唐傾國交兵的時候,他都沒讓李重進好受過。

最嚴重的一次,在公元956年11月,他居然派使者攜帶"密表"進京上奏柴榮,說李重進有"歹心"。這讓柴榮怎麼辦?得讓馬兒跑,又不能讓馬兒互相咬。難哪,柴榮最後的反應是既不相信,也不追究,更不做調解。

他以一種強者的姿態讓兩方面都明白,老實點干活兒,別鬧事。但就算是想鬧事,本皇帝也不在乎,只要你們敢!

可戰場上的氣氛還是變了,戰士們各自擁護主將,變得人人敵對。這時候李重進表現得很是男人,他把部下們都留在軍營里,自己單人匹馬來見張永德,在張永德的地盤里兩人喝了一頓酒,才算把危機勉強渡了過去。

但不管怎麼說,李重進都不會善良到健忘的程度,有仇不報,那會影響心理健康的!!

機會終究會來的,李重進要干就干了個狠的。"點檢作天子",除了張永德外沒有第二個人,而且最奇妙的是,柴榮絕不會因此而詢問張永德,張永德就算知道了有這回事,而且柴榮很生氣,他都不敢主動去解釋……就等著柴榮什麼時候氣不順,來一次全面大總結吧。

這個機會還真的讓張永德自己給爭取來了。這實在沒辦法,怪不得任何人,事後張永德如果要後悔的話,只能說——好人難做,自己找死吧。

那是在柴榮因病退兵的時候,路過了他最初的發祥之地澶州。柴榮一反常態,把自己單獨關在行宮,默默想自己的心事。可時間一長,外面的大臣們都慌了,他們不知道病中的皇帝是死是活!

這時候,只有張永德能進柴榮的行宮里問安,大臣們就托他給皇帝帶個話——天下還沒有完全平定,四面八方全是敵人,這里離開封太遠了,如果出了事("如有不可諱",這是說柴榮如果會死),天下就不一定是誰的了!(奈宗廟何!)

張永德想了想,覺得這些大臣說得對,想得很周到。于是他就進去把這些話都對柴榮說了。

柴榮靜靜地聽完,然後才問——這些話是誰讓你說的?(誰使汝為此言?)

老實人張永德覺得皇帝這是聽高興了。本來嘛,這些都是為皇帝著想的好話嘛!而他不能掠他人之美,于是就直接承認了是所有大臣共同的想法。(永德對以群臣之意皆願為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