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力博弈中的無間道 第41節:登峰造極的特務制度(2)

傳說有一次明朝的開國重臣宋濂,秉性老實忠厚,年紀雖老,辦法卻還算得力,讓皇帝滿意。有一天下朝回家,大概因為總是早起上朝,加上年紀大了,體力有些不支,過于勞累,就順口賦詩一首:"四鼓咚咚起著衣,午門朝見尚嫌遲。何時遂得田園樂,睡到人間飯熟時。"第二天上朝,朱元璋一見宋濂便說:昨天做得好詩!可是我並沒有嫌你遲呀,還是改成"憂"吧。嚇得宋濂趕忙拜倒謝罪。當朝宰相只不過在自己家中偶爾感歎一下,沒想到第二天就傳到了皇帝的耳朵里,可見錦衣衛勢力之大。

錦衣衛另一項著名的職能就是"執掌廷杖"。廷杖是皇帝用來教訓違紀的士大夫的一項酷刑。一旦哪位官員觸怒了皇帝,被宣布加以廷杖,他就立刻被扒去官服,反綁雙手,押至午門行刑。在那里,司禮監掌印太監和錦衣衛指揮使一左一右,受刑者裹在一個大布里,隨著一聲"打"字,棍棒就如雨點般落在他的屁股上。行刑者為錦衣衛校尉,他們都受過嚴格訓練,技藝純熟,能夠根據司禮太監和錦衣衛指揮使的暗示准確地掌握受刑人的生死。如果這兩人兩腳像八字形張開,表示可留杖下人一條活命;反之,如果腳尖向內靠攏,則杖下人就只有死路一條了。杖完之後,還要提起裹著受刑人布的四角,抬起後再重重摔下,此時布中人就算不死,也去了半條命。廷杖之刑對士大夫的肉體和心靈都是極大的損害,但皇帝對此樂此不疲,錦衣衛也就對它情有獨鍾了。

猖狂的東廠西廠

除了錦衣衛之外,明朝還有另外兩個特務機構,那就是東廠和西廠。東廠的建立者是明成祖朱棣。在發動"靖難之役"奪取了侄子的皇位後,朱棣一直擔心帝位不穩,一方面,建文帝未死的流言不時出現,另一方面,朝廷中的很多大臣對他並不十分支持。為了鞏固政權,朱棣迫切需要一個強有力的專制機構,但他覺得設在宮外的錦衣衛使用起來還不夠用,于是決定建立一個新的機構。在朱棣起兵的過程中,一些宦官出過很大的力,如著名的鄭和、道衍等人,所以在他心目中,還是覺得宦官比較可靠,而且他們身處皇宮,聯系起來也比較方便。

就這樣,在明成祖遷都北京之後,建立了一個由宦官掌領的偵緝機構,由于其地址位于東安門北側,因此被命名為東廠。東廠的職能是"訪謀逆妖言大奸惡等,與錦衣衛均權勢",起初,東廠只負責偵緝、抓人,並沒有審訊犯人的權利,抓住的嫌疑犯要交給錦衣衛北鎮撫司審理,但到了明末,東廠也有了自己的監獄。東廠的首領稱為東廠掌印太監,也稱廠主和廠督,是宦官中僅次于司禮監掌印太監的第二號人物。除此以外,東廠中設千戶一名,百戶一名,掌班、領班、司房若干,具體負責偵緝工作的是役長和番役,役長相當于小隊長,也稱檔頭,番役就是我們俗稱的番子。

東廠的偵緝范圍非常廣,朝廷會審大案、錦衣衛北鎮撫司拷問重犯,東廠都要派人聽審;朝廷的各個衙門都有東廠人員坐班,監視官員們的一舉一動;一些重要衙門的文件,如兵部的各種邊報、塘報,東廠都要派人查看;甚至連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柴米油鹽的價格,也在東廠的偵察范圍之內。東廠獲得的情報,可以直接向皇帝報告,相比錦衣衛必須采用奏章的形式進行彙報,要方便得多。

東廠府衙,大廳左側供奉著岳飛的雕像,右側刻著胰式芏案的故事。曆屆東廠廠主的牌位,供奉在大廳西側的祠堂里,堂前還有一座"百世流芳"的牌坊。可惜東廠人員的所作所為與這些擺設實在相差太遠。東廠番子每天在京城大街小巷里面活動,並非完全為朝廷辦事,更多的是為自己牟私利。他們常常羅織罪名,誣賴良民,之後就屈打成招,趁機敲詐勒索。到了明中後期,東廠的偵緝范圍甚至擴大到了全國,連遠州僻壤,也出現了"鮮衣怒馬作京師語者",搞得舉國上下人人自危,民不聊生。在與錦衣衛的關系上,東廠則是後來居上。由于東廠廠主與皇帝的關系密切,又身處皇宮大內,更容易得到皇帝的信任。東廠和錦衣衛的關系,逐漸由平級變成了上下級關系,在宦官權傾朝野的年代,錦衣衛指揮使見了東廠廠主甚至要下跪叩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