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英雄的另類面孔 第52節:殺害岳飛的元凶(4)

這種生活狀態,杜甫在長安持續了10年。等杜甫混到一個小官的職位時,已經有點太晚了。他上任不久回家探親,進門聽到的是小兒子活活餓死的噩耗。一代"詩聖"淪落到這步慘狀,"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原來不只是眼見,還是切身之痛。生活的艱難並未使杜甫後退歸隱(當然,他也時時在詩中表露隱逸的念頭,但終未實踐),客觀上,它使杜甫始終處于理想與現實的矛盾之中,從而有可能對社會和人生加深認識。

安史之亂時,"餓"依然是杜甫揮之不去的陰影。在流離失所的歲月里,他拾過橡栗、挖過野芋,輾轉掙紮到四川時,已經一身是病。在杜甫的詩中,流露出對貧苦民眾那麼真切的同情哀憐,又何嘗不是他本人的付出太過沉重了。

杜甫的死也與饑餓有千絲萬縷的聯系。離開四川後的杜甫客居湖南,由于被突然的洪水所圍困,連續餓了9天。當地縣令用小船把杜甫救了回來,以牛肉白酒招待他,難得饕餮一回的杜甫當晚就因為醉飽過度而辭世了。

傑出詩人卻落得如此下場,大概令後人感到不安,于是人們對杜甫的死因做了種種解釋,並推斷出溺死、病死等各種說法。然而,縱然真是這樣,種種推論對詩人本身的痛苦也沒有任何補益。杜甫以他的顛沛痛楚見證了盛世唐朝的沒落,他那些偉大詩篇,就是他一生悲苦的哀鳴,也是一個輝煌時代走向終結的哀歌。作為中國曆史上最為傑出的詩人並非像人們所想象的那樣美好,時間的隔離給了我們想象的空間,但曆史的真相卻不能夠掩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