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蹄踐踏的無辜靈魂 第62節:戰爭殺人(3)

七月初一,兩軍會戰,當地的"鄉軍"雖集合了十幾萬人,但都是平民百姓,熙熙攘攘,擁擠堵塞,屬烏合之眾,毫無紀律,更談不到組織和戰斗力了,李成棟雖只有不足五千兵力,但均為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精兵。一開戰,李成棟以騎兵沖擊,鄉兵即四散奔走,自相踐踏,被打得落花流水,大敗而回。李成棟以大炮攻城,"終夜震撼,地裂天崩,炮硝鉛屑,落城中屋上,簌簌如雨"。初四嘉定城破,李成棟下令屠城,放部下大肆劫掠屠戮,大屠殺持續了一日,約三萬人遇害,"自西關至葛隆鎮,浮尸滿河,舟行無下篙處"。

白色恐怖並未嚇倒民眾,李成棟一走,四散逃亡的民眾又再度聚集,一位名叫朱瑛的反清義士率50人進城,糾集民眾,又一次控制了嘉定。"鄉兵複聚,遇剃發者輒亂殺,因沿路燒劫,煙焰四路,遠近聞風,護發益堅"。李成棟遣部將徐元吉鎮壓,因嘉定居民聞風逃亡,這一次的目標主要是城郊,"數十里內,草木盡毀。時城中無主,積尸成丘……民間炊煙斷絕"。尤其是外岡、葛隆二鎮,因為組織鄉兵進行了抵抗,幾乎被燒殺殆盡。此為嘉定第二屠。

第二次屠城也未能削弱民眾的反抗意志,抵抗的余波還在繼續。八月二十六日,原南明總兵綠營把總吳之藩造反,此人本是吳淞守軍將領馮獻猷部下,隨馮投降了李成棟。吳之藩率余部反攻嘉定城。城內清兵猝不及防。城內民眾紛紛奔至吳軍前,"踴躍聽命"。然而,吳軍乃烏合之眾。清兵反撲之時,"一時潰散"。清兵擁入城內,李成棟惱怒,嘉定也再遭浩劫,城內外又有兩萬多人被殺,這是嘉定第三屠。

自閏六月初嘉定人民自發起義抗清,兩個月內,大小戰斗十余次,民眾犧牲兩萬余,史稱"嘉定三屠"。三次屠殺,死者無數,繁華都市,化為廢墟。

當時,清朝是滿族建立的政權,而中原地區是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的國家,中原漢族政權曆來視少數民族為"夷狄",清朝入主中原在一些漢族文人心目中等于"亡國"。清軍入關之初又實行屠城、圈地政策,並長期對漢人進行民族壓迫與歧視,這無疑在漢人心目中烙下深深的印記,但是曆史上漢族政權與少數民族政權之間都曾發動過對對方的非正義戰爭,給雙方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這一曆史教訓應當讓我們更加珍視現在民族團結的局面。滿族並不是異族,滿族入主中原並不是侵略和殖民。滿族的發祥地早在戰國時期就被納入了中原政權的版圖乃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的一員。中國五千年的文明史是漢族和各個少數民族(包括已被同化和消失的民族)共同創造的。作為現代人,應該看到民族大融合給中國帶來的積極意義,而不應該長期沉溺于曆史的恩怨與傷痛中不能自拔,更不能再用狹隘的大漢族主義觀念去看待清史。

刑法殺人

中國古代的刑法可謂千奇百怪,手段極其殘忍。從名目上來講就有笞杖、鞭撲、枷項、宮刑、刖刑、割鼻、斬首、腰斬、梳洗、剝皮、烹煮、絞殺、凌遲、車裂等多種名目。在這些刑法之中,笞杖、鞭撲等只會使人受些皮肉之苦,一般不會危及性命;有些刑法會使人致殘;有些刑法可以使人痛痛快快地死去;而有些刑法則會先把人折磨得求生不能、求死不得,才讓其死去。在以上的這些中國古代刑法中,以宮刑、刖刑、斬首、腰斬、絞殺、梳洗、烹煮、剝皮、凌遲、車裂等酷刑為最,有中國古代的十大酷刑之稱。而其中又以凌遲、車裂等刑法最為殘酷。

千刀萬剮

凌遲也稱"陵遲",俗稱"千刀萬剮"。就是把活人一刀一刀地割死。據說早在南北朝時期就有了這種刑法,但將凌遲作為正式的刑罰、作為法外之刑,則始于五代。據陸游記載:"五季多故,以常法為不足,于是始于法外特置凌遲一條。肌肉已盡,而氣息未絕,肝心聯絡,而視聽猶存。"南宋時期凌遲被明確地列入刑法,成為同斬刑、絞刑等同級別的死刑名目,並一直為後來的王朝所沿用至清朝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