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蹄踐踏的無辜靈魂 第67節:殺俘虜的曆史(1)

殺俘虜的曆史

自古至今,對于戰爭的參與者來說,他們的命運無非有三種,即勝利凱旋者、戰死者和被俘者。對于戰爭的勝利者而言,戰爭的結束意味著幸福與榮耀的到來;對于戰爭的陣亡者而言,勝負已經沒有意義,他們的一切其實早在生命逝去的那一刻就已經融為戰爭的一部分;但對于那些戰爭中的俘虜而言,戰斗的結束也許標志著苦難的開始,從他們在戰場上被迫放下武器的那一刻起,他們的生命就被畫上了人生的另一種符號——等待他們的不是鮮花,也不是榮耀,而是無休止的肉體折磨和精神屈辱,甚至是比陣亡更為悲慘的死亡。戰俘的種種境遇可以說是人類戰爭史上最悲慘的一面。自從有戰爭以來,戰俘的血淚曆史就沒有結束過。在中國古代的曆史上大規模的殘殺俘虜的事件主要有四次:第一是秦將白起在長平"坑趙卒四十萬",第二是楚霸王項羽坑投降秦軍二十萬。第三是唐朝名將薛仁貴活埋鐵勒軍十三萬。第四是拓跋珪活埋投降燕兵五萬。

白起坑殺四十萬趙軍

戰國時期,諸侯爭霸,戰亂不休,出現了戰國七雄爭衡天下的混亂局面。其中地處關中的秦國,經過商鞅變法成為七雄中最強大的國家。秦國的國勢強大起來之後,就開始進攻自己的鄰國,對外擴張。

公元前269年,秦派大將胡陽率精兵數萬越韓境上黨進攻趙國的閼與,反被趙奢所統領的趙軍精銳突騎所擊敗。公元前268年起,秦國首先出兵攻打魏國,迫使魏國歸附了秦國。接著秦國又出兵攻打韓國,韓桓惠王聞訊異常恐懼,派使者入秦向秦國請和,表示願意割讓上黨郡給秦國。但是韓國的上黨太守馮亭卻不願意獻地入秦,拒絕執行王命,為了促成韓、趙兩國聯合抗秦,他想將上黨十七縣獻與趙國。趙國統治集團內部,關于是否受地問題發生分歧,以平陽君趙豹為首的主和派認為馮亭獻上黨是引秦趙相爭的嫁禍之計,不可受地。以平原君趙勝為首的強硬派認為不戰得上黨十七縣,控山西形勝之地機不可失,趙應迅速接收上黨以防被秦國占先。趙孝成王采納平原君之議,派兵接收上黨。趙國虎口奪食置秦國霸權于不顧,深深激怒了強秦。悲壯慘烈的秦趙長平大戰,就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拉開了帷幕。

趙王貪利受地,引起了秦國的極大憤怒。公元前261年初,秦國進行全國總動員,發傾國之師攻趙。秦軍兵分兩路,一路出宜陽攻韓國堠氏以防韓魏援趙,用以掩護大軍側翼。秦軍主力由左庶長王乾率領出安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直取上黨。由于實力懸殊,上黨陷落,韓趙上黨軍民退守趙境長平。秦軍主力迅速向長平推進。趙國見情況危急,緊急征發大軍由老將廉頗統率星夜馳援長平。秦趙兩國重兵集團之間的曆史性大決戰,由此展開。

長平之戰,戰爭規模空前。秦國是當時軍事上最為強大的國家,秦軍有奮擊之士百萬,車千乘,騎萬匹。趙國有帶甲之士六十萬,車千乘、騎萬匹,秦趙雙方總共投入百萬以上的軍隊。到公元前260年春,戰爭達到了白熱化的程度,趙軍副將統率的前鋒部隊,在長平以南與秦軍激戰,全軍覆沒。趙軍幾次出戰都以戰敗結束。鑒于這種情況,老將廉頗及時改變了戰略方針,決心轉攻為守,率趙軍主力四十五萬退守長平以北,成囤居之勢,依托有利地形,築壘堅守,避不出戰。廉頗的這一手段起了作用,秦軍的進攻勢頭被抑制了,兩軍在長平一帶相持不決。在趙國邊境相持,趙軍給養充足,而秦軍則是勞師遠征,長久相持則大大的不利。四月至七月,王乾率秦軍猛攻趙軍營壘。雙方激烈交戰,秦趙兩軍均損失慘重。趙軍前後六名尉官陣亡,丟失了兩處要地,至七月,趙軍西營壘被秦軍攻占。在數戰不利的形勢下,趙軍憑借地形,繼續堅壘不戰。秦軍在之前的攻堅戰中,死傷大半,攻勢也逐漸減弱。雙方在戰場上,逐漸進入相持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