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通天血路 第47節:名將對決(1)

名將對決

太平軍後隊被張國梁連番襲擊,苦不堪言,決定集中最後數千人徹底打垮張國梁再行增援長沙。太平軍在攸縣丹陵橋設下埋伏,張國梁沒到,經文岱率領清軍千人先至,經文岱先已發現埋伏在田里的太平軍,派參將德亮在松林里隱蔽,自率前隊佯裝中伏。太平軍果然中計,兩千余人從斜旁殺出,結果遭到德亮攔腰截斷,首尾不得顧,情勢危急,只得又派出預備隊數千人加入混戰。這時他們所期待的張國梁和常祿、王錦繡等人來了,張國梁的部隊極其凶悍,擅用火器,先以噴筒、火罐襲擊太平軍,再沖入砍殺,太平軍不能抵擋,陣亡數百人,退守譚家村。張國梁掘開河堤,放水淹譚家村,太平軍無一生還。

七月初七日,永興援軍先頭部隊五千與曾水源會師城南。曾水源實力大增,決定發動突襲,一舉殲滅蔡公墓一線防守的清軍秦定三和江忠源。江忠源的兄弟江忠濟從郴州一路尾追永興來的太平軍援軍,此時也抵達長沙,通知江忠源做好惡戰准備。清軍集中兵力,迎頭痛擊曾水源。秦定三在仰天湖和偷襲的曾水源部遭遇,被曾水源以兩倍優勢殺敗,江忠源率楚勇來援,被刺落馬下,得兄弟拼死救回。江忠源性格極為剛烈,雖大腿受傷流血不止,仍坐轎指揮戰斗,楚勇士氣大振,將曾水源殺退,守住蔡公墓高地。

七月十四日,洪秀全、楊秀清到達長沙。洪秀全與負責長沙防務的同鄉駱秉章隔城相望,雙方感慨良多。洪秀全與駱秉章同是廣東花縣人,卻各自走了兩條極端不同的路。駱秉章今日所擁有的一切,正是過去洪秀全所企盼而未能如願的。駱秉章1832年中進士,列第二甲第二十七名,是廣東考生的頭名。科舉夢破滅的洪秀全失落、癲狂、異夢、游曆、傳教時,駱秉章官運亨通,平步青云;當洪秀全第一次在金田披起龍袍時,駱秉章被任命為長沙巡撫。在此後的許多年,駱秉章作為湘軍的後台老板,將與同鄉洪秀全持續戰斗下去,直至太平天國滅亡。如果當初洪秀全科舉得意,也許就是另一個駱秉章。而現在這對同鄉卻一個站在城上,一個站在城下,以一種異常深邃的目光相互凝視。美國人史景遷說,在長沙城的這場同鄉的較量,實際上是兩種意志的角力,一種浸漬著儒家傳統道德的成功實踐,另一種則堅信與天父上帝的心靈感應。

楊秀清、韋昌輝、石達開接手長沙太平軍指揮,結束太平軍胡打亂攻的局面。此時清軍也有左宗棠、江忠源、張國梁、向榮等將才坐鎮。長沙圍城戰,從鬧劇式的械斗,變成名將對決的慘烈搏殺。

長沙圍城太平軍,張德堅記為十萬,恐怕言過其實。按李秀成自述,太平軍攻長沙前總共招得五六萬人,江忠源則說蕭朝貴帶來的戰士不過數千,楊秀清可用士兵不過萬余人。由此可以推斷太平軍號稱十萬,實則五萬上下,能戰士卒不到兩萬。清軍的數量也約與此相當,雖然有的書記載清軍有二十萬外,十萬,或者五萬的,但清軍與太平天國交戰以來,尚未有任何一戰動員超過四萬人,何況清軍此時多數部隊尚分散在長沙附近戰場。曆史學家酈純對此作出翔實的考據,認為清軍數量也不過兩三萬之間,合計當地團練也不超過五萬人(詳細考據見酈純《太平天國軍事史概述》)。

由楊秀清、韋昌輝、石達開統率能征慣戰的早期太平軍與左宗棠、江忠源、張國梁搏殺,太平軍湘南精銳對決數量相當的清軍王牌楚勇、捷勇。長沙圍城戰後期,成為太平天國戰爭史上最為驚心動魄的三場大戰之一(其余兩場為陳玉成安慶血戰曾國荃、鮑超,石達開與左宗棠、李續宜寶慶會戰)

楊、韋、石經過研究磋商,提出四條很高明的戰術:以土營士兵數千人,隱蔽在魁星樓、金雞橋一帶民房內開鑿地道,作為主要攻城手段;在清軍兩萬人仍滯留郴州等地的情況下,楊秀清、韋昌輝指揮太平軍主力圍城打援,力圖吃掉駐紮城外的清軍;按照楊秀清一貫的戰術,在長沙城外修築土城、挖掘壕溝,構築防禦陣地,以圍困清軍;石達開強渡湘江,打通交通、糧道,開辟外圍戰場以分敵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