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第26節:第一章 清代兵制的特點(1)

奉天門外,禁衛軍拱衛司設五輅,中為玉輅,左為金輅、革輅。右為象輅、木輅。典牧所在文樓、武樓南各設三只禦馬,東西相向。

丹墀左右布黃麾仗凡九十,分左右,各三行。左第一行十五:一面黃蓋,兩面紅大傘,一面華蓋,一面曲蓋,一面紫方傘,一面紅方傘,四把雉扇,四把朱團扇。第二行十五:二面羽葆幢,二面豹尾,二面龍頭竿,二面信幡,二面傳教幡,二面告止幡,二面絳引幡,一面黃麾。第三行十五:五面戟氅,五面戈氅,五面儀锽氅。右前第一行十五:一黃蓋、二紅大傘、一華蓋、一曲蓋、一紫方傘、一紅方傘、四雉扇、四朱團扇。第二行十五:二羽葆幢、二豹尾、二龍頭竿、二信幡、二傳教幡、二告止幡、二絳引幡、一黃麾。第三行十五:五戟氅,五戈氅,五儀锽氅。以上都由禁衛軍校尉擎執。

丹陛左右,禁衛軍拱衛司陳幢節等仗凡九十,分左右,列四行。左前第一行,十二響節,三金節,三燭籠。第二行,一青龍幢,三班劍,三吾杖,三立瓜,三臥瓜,三儀刀,三鐙杖,三戟,三骨朵,一朱雀幢。右前第一行,十二響節,三金節,三燭籠。第二行,一白虎幢,三班劍,三吾杖,三立瓜,三臥瓜,三儀刀,三鐙杖,三戟,三骨朵,一玄武幢。也都由禁衛軍校尉擎執。

下編清朝禁衛體系

一、清代兵制的特點

八旗兵制是清太祖努爾哈赤在女真牛錄制的基礎上創立的一種兵民合一的制度。牛錄是女真部族中很早就實行的社會組織形式。生活在東北白山黑水之間的滿族主要以游牧漁獵為生,部落民眾進行生產活動時,以10人為基本單位,設一位頭領,滿語稱為牛錄額真。這種組織形式,在部落之間交戰時,便成為軍事單位。作為女真後裔的滿族,在努爾哈赤成為首領時複興,于公元1583年起兵對抗明朝。努爾哈赤在用兵的過程中,利用並發展了牛錄制。

八旗甲胄公元1601年努爾哈赤編定了本民族新的社會軍事組織:一牛錄擴充為300人,首領稱牛錄額真;五牛錄1500人為一甲剌,首領稱為甲剌額真;五甲剌7500人為一固山,首領稱為固山額真,下設左右梅勒額真為副職。固山漢譯為"旗"。每個固山以不同的旗幟為標志,當時總計四個固山,即四旗:黃旗、白旗、紅旗、藍旗。

固山四色旗是從滿族狩獵的方位旗發展而來的:北方汗旗總領四方,以黃色為標志,稱為中纛旗;東方為白色旗,西方為紅色旗,南方為藍色旗,這三方旗統稱為貝勒旗。

努爾哈赤以四旗制代替牛錄制後15年,將四旗制擴充為八旗制:在原四旗基礎上增設四旗,以鑲邊為標志——紅旗鑲白邊為鑲紅旗,黃旗、白旗、藍旗鑲紅邊,分別稱為鑲黃旗、鑲白旗、鑲藍旗。

清太宗皇太極在滿洲八旗之外,又組建了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滿洲八旗當時有93000人,蒙古八旗23600人,漢軍八旗32000人。二十四旗總共約15萬人。

滿清入主北京後,攝政王多爾袞按照漢制改定了八旗官制的稱謂,固山改稱為旗,固山額真改稱為都統,梅勒額真改稱為副都統,甲剌額真改稱為參領,牛錄額真改稱為佐領。

自清太宗皇太極開始,皇帝親領滿洲兩黃旗。皇太極在權力之爭中擊敗三貝勒莽古爾泰,收奪了三貝勒親領的正藍旗。從這以後,皇帝直接統領八旗中的三旗——正黃旗、鑲黃旗、正藍旗。順治皇帝即位初年,攝政王多爾袞將皇帝親領的正藍旗奪為己有,加上其控制的兩白旗,軍事實力無人敢比。順治皇帝親政後,清洗了多爾袞私黨,並收奪其原有的正白旗。由此,皇帝親領的三旗就是正黃旗、鑲黃旗和正白旗,這三旗便稱為上三旗。八旗中的另五旗由皇帝所任命的諸王、貝勒分領,稱為下五旗。

滿、蒙、漢各八旗,共計二十四旗駐防在京師。在以往的古代,凡是駐防京師的軍隊都是禁衛軍,但是清朝的八旗駐地並不是簡單的軍營,而是兵民合一的組織。

作為兵民合一制的八旗,每旗的首領官員稱為都統,設都統衙門,掌管政令的執行、稽查本旗戶口、教養旗眾、排定旗內成員應得的官爵,核算旗員的軍賦。都統之下有參領、佐領。佐領是八旗的基層親民官,與以往朝代的保甲長類似。滿、蒙、漢二十四旗共設有佐領1150人,這個數目是固定的,最初每名佐領下轄300名旗眾,人口大幅增長後,佐領並不隨之增設。佐領掌管著轄內的男女老幼的田產、戶婚、譜系、俸餉等事務。其所轄的成年男性是待征的軍士,清初是三丁抽一,隨著人口的增長,漸減為五丁抽一或更高比例地抽取。抽中的男丁構成京師各個軍伍:驍旗營、前鋒營、護軍營以及健銳營、火器營、善撲營、虎槍營等。因此每個佐領下,計有侍衛親軍(上三旗內)、驍騎、前鋒、護軍、步軍、匠役等從軍人員共76人,這便是每佐領之下額兵。後增設的禁衛軍營官兵,也都按比例從各旗抽取。二、八旗勁旅布防京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