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法醫與偵破》轉帖(三)

11.極有偵破價值的早期尸體現象

一、肌肉松弛

練氣功最講究的是入靜,做到全身上下各關節、各肌肉群都松弛。其實絕對的松弛,是任何活人都做不到的,只有死人才可能做到。人死後,通常出現的第一個尸體現象,就是肌肉松弛,那是絕對松弛,一點都不緊張。

法醫上的肌肉松弛,也叫肌肉弛緩,是指人死後,由于神經活功停止,肌張力喪失而出現的全身肌肉松馳、變軟的現象。其最主要的和首先的表現,就是面部表情喪失,瞳孔散大,眼微睜,口微張,皮膚失去彈性,全身肌肉普遍松弛,各個關節容易屈曲,四肢能作被動運動,以及小便、精液可能外溢等。

肌肉松弛現象一般可以持續1~2小時,待尸僵出現以後就結束。民間常說:“人都死便了!”就是指的死者經過肌肉松弛後,尸體出現尸僵變硬的狀況。凡是經過肌肉松弛階段的尸體,姿勢都基本相同。如果尸體處于仰面平臥狀態、則尸體姿勢通常是上肢微彎曲,頭微傾于一側,下肢伸直,足尖略向外翻,拇指向掌心彎曲並被其余四指覆蓋,手呈半握拳狀態。尸體背面如肩部、背部、臀部、小腿後面等柔軟而凸出的部位與尸體的襯墊硬面接觸後,因死後肌肉松弛而被壓成扁平狀態,並且不容易恢複原來的凸度。如果凸出部位與花紋的硬面接觸,則尸體接觸面的皮膚上便可形成與接觸物硬面相應的壓痕,如草席紋等。這些壓痕即使在變動尸體位置後也往往不易消失,只有到尸體腐敗時才消退。以上這些在法醫學鑒定上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可以邦助我們判斷是否死後移尸,查明死亡時的原現場,從而幫助我們偵破案件。

肌肉松弛的人死亡後的一種普遍的尸體現象,但是也有例外,也有一些尸體不發生肌肉松弛現象。例如,人在死亡的那一瞬間,災然發生尸體痙攣。由于在這種情況下全身肌肉立即發生強直收縮,關節不能屈曲,因而不發生肌肉松弛。

二、尸體溫度的下降

有人對北京1030名正常人體溫進行統計,結果是:口腔溫度平均值為37.19℃,正常范圍為36.7~37.7℃;直腸溫度平均值為37.47℃,正常范圍為36.9~37.9℃;腋窩溫度平均值為36.79℃,正常范圍為36~37.4℃。

人體的正常體溫,是由體內的產熱散熱而保持動態穩定的,一般在37℃左右。人死後由于新陳代謝停止,體內不能繼續產生熱能,而尸體內部原有的熱能卻仍然通過輻射、傳導、對流和水分蒸發等方式不斷向外界散發。達就使得尸體溫度降低,逐漸變冷,直至與外界溫度接近或略低于外界溫度。這種尸體現象稱為尸體冷卻或尸冷。

尸體冷卻速度的快饅,常常要受到尸體的各種因素及外界環境因素的影響。

尸體本身的因素,主要是指死者的年齡、身體狀況、死亡原因等。在一般情況下,兒童和老年人的尸體冷卻快,青壯年較慢,剛生下來的新生兒,在死後5~10小時,即可降到與周圍環境相等的溫度。由于脂肪有保溫作用,散熱慢,因此,肥胖的尸體比瘦弱的尸體冷卻得慢。慢性消耗性疾病、大出血、溺死、大面積燒傷死者的尸體冷卻速度快,而猝死、機械性室息死、一氧化碳中毒死的尸體冷卻速度就要慢些。此外,有的尸體在一定時間內,尸體溫度不但不下降,反而處于上升狀態,所以有人開玩笑說,人死了也會發高燒。例如,腦炎、流行性腦膜炎、流行性感冒並發肺炎等患者死後,由于細菌、病毒的作用,體內的分解增強,產熱活動增加,所以尸體溫度暫時可以處于上升狀態。又如,日射病患者死後,由于臨終時顱內溫度升高,神經系統功能發生障礙,其尸體溫度要持續一段時間而不立即下降。再如,破傷風、癲癇或者士的甯中毒者,由于死亡前有較長時間的痙攣,體內產熱增加,所以死後尸溫也會持續上升。

外界環境的因素,包括周圍環境的溫度、衣著或覆蓋物的厚薄等情況。

尸體周圍環境的溫度越低,尸熱發散越快,尸體冷卻也就越快。普通成年人的尸體,在通常室溫環境中(16~18℃)在死後的10小時內,平均每小時大約下降1℃,10小時以後下降速度減慢,經過24小時左右,尸溫就降至與環境溫度基本接近。在冰庫或冰雪中的尸體,大約經過1小時,即可完全冷卻,時間稍久即可發生冰凍,體內液體能結成冰塊,四肢、腦軀干完全凍硬,眼球內液體因冰凍、體積膨脹,致使眼球稍有外突。這種尸體若要進行解剖,應當先進行解凍。在溫度高達40~50℃的環境中,尸體溫度不冷卻,甚至有可能上升,就不發生尸體冷卻現象,因而也就不能利用尸溫的變化來推斷死亡時間。尸體的衣著和覆蓋物對尸體冷卻也有一定的影響。裸露的尸體則冷卻較快,而衣著或覆蓋物較多、較好的尸體則冷卻較慢。曾經有這樣一個案例:有人在12月自縊身死,身著羊皮袍子。在其死亡後對其尸體進行檢查,發現其胸部、腹部皮膚尚有余溫,而裸露在外面的手、面部等己與外界溫度接近。

在尸體冷卻的過程中,尸體各部位的冷卻速度並不是同步的。尸體的尖端邊緣部位都比軀干部位冷卻得快,尸體的表面又都比內髒冷卻得快。在一般情況下,耳殼、指(趾)端、鼻尖最先冷卻,然後是四肢、軀干,最後是腋窩。

在各種情況下研究和檢驗尸體冷卻的過程中,有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測定尸體溫度的方法問題。這是談論尸體冷卻的前提。方法不同,結果定然迥異。由于直腸的溫度比較穩定,測量直腸溫度的操作方法也比較簡便,所以一般都是從直腸里面測定尸體溫度。在環境不變的1和3小時後測量直腸溫度,用測定冷卻的方法確定尸體溫度的下降速度,可取得良好的結果。

在法醫學上一般不用尸體冷卻這一尸體現象來確定死亡,因為法醫學上認為體溫降至20℃或20℃以下可確定死亡,而即使在最有利于尸冷的條件下,尸體溫度要降至20℃或20℃以下,一般也要需要10~12小時。在這樣長的時間里,其他能確定死亡的尸體現象,如尸斑、尸僵早已出現。

當然這並不是說尸冷這一尸體現象在法醫學上沒有意義,相反,尸冷下降的規律對于我們推斷早期尸體死亡時間具有重要的價值。例如,尸檢時,首先測定尸溫和環境溫度,取得兩者溫差;然後取得當地氣象部門的支持,查清在發現尸體前24小時的溫度、風力變化情況,再結合影響尸溫下降速度的多種因素,最後根據一些現成的統計表、公式等求得尸溫下降可能經過的時間。這可以作為推斷死亡時間的一種依據。

需要特別強調的是,影響尸冷速度的因素是多種多樣的,所以,利用尸溫下降的規律來推斷尸體死亡時間,應當結合其他尸體現象和因素作出綜合判斷。

三、尸體上的圖案——尸斑

人死後,在尸體低下部位皮膚出現的紫紅色斑塊,稱為尸斑。尸斑的形成,是由于人死後血液循環停止,心血管內的血液缺乏動力而沿著血管網墜積于尸體低下部位,尸體高位血管空虛、尸體低下位血管充血的結果,尸體低下部位的毛細血管及小靜脈內充滿血液,透過皮膚呈現出來的暗紅色到暗紫紅色斑痕,這些斑痕開始是云霧狀、條塊狀,最後逐漸形成片狀,即為尸斑。

尸斑的分布位置,與尸體的姿勢直接相關。如仰面平臥的尸體,尸斑出觀在枕部、頂部、背部、腰部、臀部兩側和四肢的後側,有時也見于尸體側面,甚至上面的傾斜區如鎖骨上部。俯臥的尸體,尸斑分布在顏面、胸部、腹部和四肢的前面,此時兩側眼結膜也往往呈瘀血狀。處于立位的尸體,如懸吊的尸體,尸斑出現在下肢、下腹部和上膠的遠端。因此,法醫檢驗尸體時,往往根據尸斑的分布位置來判斷尸體停放的位置。尸斑是較早出現的尸體現象之一,通常是在死亡後2~4小時出現,經過12~14小時發展到最高度,24~36小時固定下來不再轉移,一直持續到尸體腐敗。它的形成和發展分為下面三個時期:

1.墜積期。

人死後,血液下墜于尸體低下部位血管中,此時血液還僅限于血管內,尚未擴散到血管外。這個時期是尸斑墜積期。在這個時期,如果用手指按壓尸斑,則被按壓地方毛細血管的血液即向周圍流動,尸斑暫時消失;但放開手指解除壓力後,血液流回原處,尸斑又重新出現。不僅如此,在墜積期內,如果翻動尸體位置,則原來的尸斑逐漸不明顯,甚至消失,而在尸體新的低下部位又重新出現新的尸斑。切開墜積期尸斑處的皮膚及皮下組織,可見血液從血管斷面流出。此時流出的血液易被紗布擦掉,但擦去後還能流出血液。

尸斑墜積期一般在死後2~4小時開始出現,但也有早在死後半小時或遲至6~8小時出現的。極少數瀕死期遷延的病人,由于循環衰竭,在死亡前便可見到少許尸斑。

2.擴散期

人死後,除了血液循環,組織液也同樣向尸體低下部位墜積,沉降于血管周圍的組織中,透過血管壁而進入血管內,與血液相混合而促進死後溶血,然後被組織液稀釋,並被血紅蛋白染紅的血漿向血管外滲出,這就是尸斑擴散期。尸斑發展到擴散期一般需要12小時,進展快的也需要8~10小時,擴散期是墜積期的延續。在這個時期,用手指按壓尸斑稍有退色,變更尸體的位置後,原有尸斑不易消失,新的尸斑也不易形成。切開擴散期尸斑處的皮膚,則在切開的血管斷處慚漸流出血滴,從組織中有少量談紅色液體溢出。

3.濕潤期

從擴散期開始,被血紅蛋白染色的液體就滲入組織間,至第二天後更加明顯,不僅滲入組織間隙,而且滲入組織細胞內,使組織著色,這就是尸斑發展過程中的浸潤期。浸潤期是擴散期的延續,持續時間較長,以後由于細菌的作用而轉為尸體腐敗。在浸潤期內,壓迫不能使尸斑消退,更不能形成新的尸斑。用刀切開尸斑處,可見組織呈紫色或淺紫色,血管中無血液流出。

上面談的是尸斑出現和發展的一般情況。此外,尸斑出現的速度和程度還要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其中主要的有外力壓迫、血液性狀、血量及皮膚色澤等。

在法醫尸體檢驗的實踐中,常常有在尸體低下部位見不到尸斑的情況。這主要是受壓的緣故。尸體低下部位受壓處,如與硬面接觸被壓成扁平狀的胛部、背部、骶骨部、臂部及腳後跟部等,由于毛細血管內的血液被壓到其他地方而沒有尸斑形成,檢驗中見到的往往呈蒼白色,若襯墊物的硬面不平,則尸體受壓處的皮膚可留下與襯墊硬面相一致的蒼白區,而沒有受壓的地方仍有尸斑。這樣,暗紫紅色的尸斑與蒼白色的印痕相映,更加清晰。此外,褲帶結紮的地方,衣服折疊的地方,或者皮膚皺褶的地方等,也因壓迫而無尸斑的形成,並可留下與壓迫物相一致的印痕。溺死的尸體由于毛細血管受冷水刺激發生收縮,加之尸體在水中浮動翻轉,所以,尸斑常常出現得較慢,而且比較弱。

尸體的血液性狀是死因決定的,它對尸斑出現的速度和程度也有直接的關系。窒息死或者急死的尸體,因其死亡是極短時間的事情,血液呈暗紅色流動性,所以尸斑出現的速度快,程度強,多呈暗紫紅色。這類尸體尸斑常出現于死後1~1.5小時,早者30分鍾即可出現,8~10小時就可發展到擴散期。由于尸斑出現的速度快、程度強,這類尸體的尸斑處還常見斑點狀出血。與此相反,死者若是死于嚴重貧血和急性失血,則因其血量少,故尸斑出現速度慢程度弱,顏色也淺,甚至可以不顯現。

皮膚色素的深淺,對尸斑的顏色也有影響,膚色淺的尸體,尸斑顏色就要鮮明些,膚色深的尸體,尸斑顏色就要暗淡些。

尸斑的顏色取決于血液和皮膚的顏色。我國人的尸斑通常是紫紅色,一氧化碳中毒的尸體,因為血液中含有大量鮮紅色的一氧化碳血紅蛋白,故其通過皮膚透出的尸斑呈櫻紅色。凍死、氰化物中毒的尸體,因其體內氧利用不足,血液中含有較多的氧合血紅蛋白,故其透過皮膚呈現出來的尸斑呈鮮紅色。在水中或處于冷凍條件下的尸體,因氧氣滲透入皮下血管內,形成氧合血紅蛋白,故其尸斑呈紅色或淡紅色。燒死尸體因生前吸入一氧化碳,未燒焦部分的尸斑呈櫻紅色。氯酸鉀和亞硝鹽中毒時,因形成高鐵血紅蛋白,故尸斑呈灰褐色。白色人種和黑色人種膚色不同,尸斑的呈現程度也不同。黑色皮膚可以掩蓋尸斑顏色。隨著死後變化的發展,尸斑的暗紫紅色逐漸轉為淺綠色和綠色,與腐敗尸體的顏色相融合。

在法醫檢驗實踐中,還經常遇到把尸斑誤作皮下出血引起糾紛,要求鑒定的情況。血斑是生前皮下血管破裂出血或患有如血友病、出血性紫癜、壞血病、敗血症等疾病,血液聚集凝固于皮下組織內,從皮膚表面觀看呈暗紅色或青紫色的斑塊。法醫檢驗時,必須把尸斑、血斑這兩種本質不同的觀象嚴格地區別開來。一般說來,尸斑與血斑至少有下列幾點可供區別。從成因上看,尸斑是因血液墜積而成,而血斑是因打壓而成;從分布位置看,尸斑分布在尸體低下而末受壓迫的部位,而血斑可以在身體的任何部位形成;尸斑的邊緣界線不清楚,而血斑的邊緣界線十分清楚,尸斑在墜積期和擴散期被壓迫可以退色,而血斑在任何時候被壓迫都不退色;尸斑表面有表皮剝脫及腫脹等損傷的特征,而血斑有時伴有表皮剝脫及腫脹等暴力損傷的特征;切開尸斑皮膚觀察,組織呈均勻的紫紅色,而血斑皮內或皮下有凝固或流動性血液,其界線清楚;顯微鏡下觀察,尸斑無組織和細胞的破壞,而血斑則有明顯的組織和細胞的破壞。

關于尸斑與血斑或者說皮下出血的區別,我國古典法醫學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洗冤錄集證》中早就論述了這點,而且有精確的鑒別法。《洗冤錄集證》的“驗尸”節內記載:“驗傷,須用手指,按其青紅處,是傷堅硬,指一起仍然青紅,……便是真傷。如系發變處,將指一點,起指即是白色。……發變是人腹內之血,死後發散于外,不能聚結,故浮泛。傷系生前受打,氣絕血聚成傷。”“凡死人,項後、背上、兩肋後、商臂上、兩腿後、……兩腳肚子上下,有微赤色,系本人一面仰臥停泊,血墜所致,不是別故身死。”“自縊”節內記載:“吊後血脈不行,身上紫黑,如云凝結,有類發變,謂之血障。與毆傷青赤浮腫,則血障或少。”這里的“發變”、”血墜”、“血障”,都是指的尸斑。

尸斑在法醫學上有其重要的意義:明顯的尸斑可以作為診斷死亡的確證;尸斑的分布位置、反映壓迫物的花紋,能夠提供死亡時尸體的位置、姿式、停尸物表面形狀的情況,還可以判明尸體有無變動和變動的時間;根據尸斑發展的規律,可以比較准確地判斷死亡時間;尸斑的顏色、濃談、程度,可以為死亡分析提供依據;根據尸斑的范圍、濃淡,可以判斷尸體內的血液量,等等。

四、人已經死硬了——尸僵

人死後全身肌肉很快發生松弛,如面肌松弛,失去生前有表情的面貌;咬肌松弛,使下頜垂下:瞳孔平滑肌松弛,使瞳孔呈中等大小,生前瞳孔的縮小或散大都在死後不久消失;肛門擴約肌松弛,烘便流出;尸體受壓部位因肌肉松弛,可形成與壓迫物相對應的壓痕。但是這種肌肉松弛的現象很快就會過去。經過較短的時間後,肌肉逐漸變得強直、堅硬,並伴有輕度收縮,使各關節固定下來,如口不能開,頸不能彎,四肢不能伸屈。這種死後肌肉強直的現象,稱為尸僵。

關于發生尸僵的原因,現在我國法醫學界正在探討之中,尚無統一定論。多數人認為,人死後之所要發生尸僵現象,是由于死後機體組織缺氧,體內有氧代謝停止,肌肉中三磷酸腺苷的合成下降乃至終止,而分解仍有繼續,使其含量不斷減少。因為肌肉只有在足量的三磷酸腺苷存在時,才能保持彈性柔軟狀態,如其含量減少乃至消失,則使肌肉收縮並變得僵硬。到尸體腐敗開始的時候,肌動凝蛋白分解才使得僵硬的尸體得以緩解。

在通常情況下,尸僵在死後1~3小時出現,也有的早在死亡10分鍾以後或者晚到7~8小時出現的,但一般不會早于10分鍾或晚于7~8小時。在特殊的罕見的情況下,也有在死後16~8小時出現尸僵的。尸體肌肉強直一般先出現于數個肌群,經4~6小時擴散到全身,形成尸僵。戶僵的發展順序有上行次序和下行次序之分。在一般情況下,尸僵是從咬肌開始,逐漸發展到頸部、上肢、下肢,這是下行次序;在少數情況下,與此相反,尸僵由下肢向上發展,稱為上行次序。在氣溫適宜,尸體不致很快腐敗的情況下,尸僵經過24~48小時或者更長些時間後開始緩解。尸僵緩解的順序與尸僵形成的順序相同,即先發生尸僵的肌群先緩解。尸僵的完全緩解多數情況下都發生在死後3~7天。

在尸僵還沒有完全形成以前,即在死後4~6小時以內,如果用強力破壞已經發生了的尸僵現象,則不久又會重新出現尸僵,如果是在尸僵完全形成以後,即在死後7~8小時以後,再破壞尸僵,消除僵硬狀態,則尸僵不會再重新出現。因此,對于搬動過的尸體,通常要檢驗下頜關節是否強直,以判斷尸僵是存在或緩解。為什麼要檢驗下頜關節而不檢驗其他關節呢?因為尸體各處的尸僵強度是不一致的,其中最強的是下頜關節。

尸僵的出現,消失以及強弱,是要受到尸體內外各種因素影響的。首先要受到周圍環境溫度的影響。周圍環境溫度高,則尸僵出現早,消失也早,反之,則尸僵出現遲,消失也遲。其次要受到自身身體狀況的影響。老年人、小兒、體弱者的尸僵因其肌肉不發達,故出現較早,消失也早,程度也不強。嬰兒有時在死後10~30分鍾即可發生尸僵。成熟嬰兒的尸僵較明顯,末成熟嬰兒的尸僵較弱,持續的時間也短,所以有時不易察覺。成年人肌肉較發達的人,其尸僵出現得較慢。維持時間較久。其三,要受到死因的影響。痙攣性藥物中毒、破傷風、刎頸、槍傷、觸電、敗血症或消耗性疾病能促進尸僵的發展,尸僵發生早、消失也早。磷中毒和蕈中毒以及水腫、肌肉麻痹者,因肌肉變性,尸僵出現慢,程度弱。

尸僵在法醫學上具有重要意義。由于尸僵是較早的尸體現象,只要有一處出現尸僵也可確定死亡。因此,這常常作為判斷死亡的一個標准。由于尸僵能固定死後的姿式,因此,它又有助于判斷死亡時的狀態。尸僵的發生和發展是有規律的,因此,又可以借此估計死亡的時間。根據尸僵部分被破壞和所固定的姿式,可以推斷是否死後移尸。

五、固定了的死亡姿式——尸體痙攣

尸體痙攣是一種極其特殊、少見的肌肉僵硬現象。它是人死後沒有經過肌肉松弛而在臨死時的一瞬間,肌肉立即強硬收縮,並迅速形成尸僵,將肢體固定在臨死時的姿式。


尸體痙攣可以是局部的,也可以是全身的。局部尸體痙攣保存生前最後一瞬間的身體局部某些肌群收縮狀態。這種局部尸體痙攣比較多見。例如,某些拿刀刎頸、持槍自殺者,死後手中還緊握著致死工具:自勒死者,雙手還抓緊勒繩;生前溺死者手呈鷹爪狀,手中緊握水草、泥沙;某些中毒死者,還可以留下臨死時的痛苦表情,等等。全身尸體痙攣使尸體固定死亡前的全身姿式。在戰場上,有的士兵雖已死亡,但仍保留倚在樹上,手中端著槍,作射擊姿式;或者緊抱對方,與對方向歸于盡的姿式。在出現尸體痙攣的場合,大多是局部尸體痙攣,只有極少數呈全身尸體痙攣。

尸體痙攣的形成原因,現在尚未完全弄清楚。一般說來,它的發生機理與尸僵相似,不同的只是它的速度更快並不經過肌肉松弛階段而已。法醫學上研究尸體痙攣對于判明死者臨死時的狀態和確定自殺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因為這種尸體現象是他人無法偽裝的。

在實踐中,尸體痙攣這種尸體現象比較常見。魏巍的散文《誰是最可愛的人》中所反映的志願軍戰士死後仍死死抱住敵人,咬住敵人耳朵的情形,從法醫學角度看,就是屬于尸體痙攣這種尸體現象。又如,某婦女在洗澡中腦出血而死,發現尸體時,她仍坐在浴缸中,一只手緊握海綿,另一只手半舉及面。又有一戰士戰死後仍坐在戰馬上不倒。此外,戀人們由于各種原因而服毒自殺者,也時有傳聞。這些戀人們死亡時常常是緊緊擁抱著,不能分離的。

六、尸體局部干燥

人死後體表水分不斷蒸發,尸體重量不斷減輕。據測定,一般情況下,尸體重量每日每公斤減輕10~18克。夏天,尸體重量的減輕速度更快,新生兒尸體的重量比**尸體的重量減輕快。由于這些水分的蒸發、重量的減輕,這就使得嚴體出現了各種局部干燥的現象。常見的有:

1.角膜混濁

正常人的眼角膜是呈透明狀的,其表面光滑無皺褶。人死後的眼角膜,因水分蒸發,失去光澤,而發生混濁,不透明,呈白色,無法透視瞳孔。這種現象,稱為尸體角膜混濁。法醫檢驗時,根據角膜混濁的程度,可以估計死亡時間。

研究表明,死後12小時,即可通過肉眼觀察到角膜輕微的形態改變。18~24小時,可見角膜表面出現皺褶,可見局部的或彌漫性的混濁,但仍可透視到瞳孔。在第二天內,可見角膜混濁,角膜內表面與晶體相連。在第三天內,可見眼瞼覆蓋的部分角膜腫脹,有乳白色斑塊形成,其余部分則干燥。變成黃棕色,表面與晶體粘連,很難透視到瞳孔。第四天內,可見眼球由于腐敗而輕度外翻,角膜非常混濁,己不能見到瞳孔。因此角膜是否混濁及混濁的程度,是判斷死亡時間的重要依據之一。法醫檢驗時,應當仔細觀察,詳細記載。

2.鞏膜黑斑

上面講的尸體角膜混濁,既可發生在尸體眼睛閉著的場合,也可發生在尸體眼睛睜開的場合。如果人死後眼瞼是睜開著的,則由于水分的不斷蒸發,鞏膜干燥變薄,鞏膜下面脈絡膜的黑色素透出,在眼球結合膜上出現三角形、卵圓形或圓形的黑色斑狀,這就是鞏膜黑斑。鞏膜黑斑多出現于靠近眼球的內側或外側,是一種不太常見的尸體現象。需要注意的是,在法醫實踐中應當嚴格區別鞏膜黑斑和生前損傷,絕對不能使二者混淆,否則將對偵查和審判工作產生極為不良的影響,甚至導致錯案的發生。

3.皮革樣化

人死後水分通過體表蒸發,而在皮膚較嫩薄、濕潤的部位,如陰囊、**等質皮的粘膜、口唇、皮膚皺褶處、嬰兒頸項部等處,水分更易蒸發,這就會發生局部干燥變硬,外觀如皮革或羊皮紙狀,故稱皮革樣化或羊皮紙樣化。在實踐中,常常將陰囊皮膚皮革樣化誤認為是生前損傷,也常常將口唇粘膜皮革樣化誤認為是腐蝕劑所致,這都要求法醫工作者在檢驗尸體時應注意辨明。

生前表皮剝脫,或者死後搬動尸體時所形成的擦傷,同真皮暴露于空氣中,局部水分蒸發較快,而使真皮干燥變成黃色或黃褐色,呈羊皮紙樣是有區別的。法醫檢驗時仔細研究這種現象,特別是死後移尸過程中形成的傷痕的位置、形態、方向,對于判斷有無移尸過程以及在移尸過程中形成所傷物體的形狀等,有著重要意義。

七、自溶

人死後組織細胞失去生活能力,在其本身所釋放的酶的作用下發生分解,而使各器官組織變軟或液化。這種現象就是自溶。尸體的自溶過程同細菌無關,是自發進行的。只是自溶後,由于細菌的作用而發生分解,進入尸體腐敗。這是理論上的說法。實際上,人體死亡後,存在于體內尤其是腸管內的細菌也是要迅速發揮作用的。它所產生的酶,必然要迅速參加到組織溶解過程中去。所以,法醫在檢驗尸體時,還應當考慮到細菌的作用。有實驗研究表明,暴露在空氣中的離體髒器的自溶速度要比留在腔內的髒器的自溶速度快,而且其自溶往往是從邊緣部位開始的,這就是因為空氣中的細菌參與了組織自溶的過程。在人體的各種髒器中,胰腺是最早發生自溶的髒器之一。實驗表明,在死亡的第5個小時內,離體胰腺的腺泡上皮細胞核尚無明顯改變。到死後12小時則核已腫大,顏色也變得透亮,染色質凝聚成小顆粒狀。到死後24小時,染色質便已突破核膜,分散到細胞漿中,但這個時候細胞的境界還是清楚的。到了第36小時,組織中央部分的細胞核完全消失,而周圍部分上皮細胞形成孤立存在的圓形團塊。這時胰島早就模糊不清,胰島管也早已崩解。間質腫脹,但還能辨明出血管的輪廓。

脾髒在開始自溶時,紅髓內血液呈均勻同質,組織被血液溶解後的產物所浸染,白髓與紅髓的細胞數減少。到第36小時,組織邊緣部分所有細胞成分包括淋巴細胞在內,都已完全消失,呈片汙穢紫色。

離體心髒在死亡後第12小時,肌漿腫脹,嗜酸性,呈塊狀,橫紋不清。到第24小時,有的細胞核發生濃縮,有的變得腫大而透亮。到第36小時,組織邊緣部分的肌細胞核消失,組織中央部分的肌細胞核尚未消失,但已變得腫大而透亮。到第48小時,組織中央部分的肌細胞也消失。

離體肺髒在死後12小時內,血管內的血液有溶血現象;到第24小時,少數肺泡中隔細胞核出現溶解或碎裂;到第36小時,肺泡中隔細胞數減少,到第48小時,肺組織已成淡紅色一片,己不能辯認出細胞核了。

腎髒的自溶現象較為特別。人死後不久,腎近曲小管上皮細胞腦漿呈嗜酸性,腫脹,管腔變窄甚至消失。到第24小時,個別腎曲管上皮細胞核染色質凝聚成小顆粒,沿核膜排列,有的已突破核膜,分散在細胞漿中。到第36小時,上述現象更加明顯,並有相當一部分細胞核完全消失。到第48小時,近曲管上皮細胞核幾乎完全消失,個別殘留者也僅是殘缺不全的核碎屑而已。

肝髒的自溶比心、肺、脾、腎髒都要慢,在死後的第48小時才可見到肝細胞核染色質的凝聚現象。

腎上腺在死後36小時以內無明顯改變,到第48小時,便無法辯認其正常結構,呈淡紅色的模糊圖象。

尸體自溶的發生和發展同樣要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首先,周圍環境的溫度可以影響自溶的速度。一般來說,較高的溫度可以促進組織白溶,而較低的溫度則可以延緩尸體自溶。所以,衣著多的尸體較之于裸露的尸體,其自溶速度要快些;冷藏的尸體,其自溶速度變慢或停止。其次,死者的死因對尸體自溶速度也有影響。由于急速死者的身體組織內還存在著大量有活性的酶,而這種酶在如慢性消耗性疾病死者中是缺乏的,加之急死者,特別是機械性窒息死者的尸溫下降慢,可以促進自溶的發生,所以所有的急速死亡,包括急死、機械損傷性死亡、機械性窒息、非防腐毒物的中毒和電擊死者等,其組織自溶都很快。下面這個對比是很能說明這個問題的,在季節等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勒死者的尸體,在其死後13個時進行剖驗,發現胰脾已高度自溶,而一例結核病人的尸體,經過24小時,胰腺結構仍然很清晰。

在法醫檢驗實踐中,由于尸體自溶與組織壞死有著共同的變化過程和相似的形態,因此,有時不好區別。如果單就一個細胞來說確實無法區別這兩者,但是只要金面檢查、全面分析,正確區分它們也是不難的。

首先,可以從分布特點上區分,如果將要檢查部分固定起來,則固定部分的自溶是從中間開始的,未固定而又離體的部分的自治是從邊緣開始的,這是規律。生前形成的壞死,則沒有這種分布規律。

其次,可以從速度和程度上分。各處器官、內髒、組織、細胞的自溶速度和程度,如前所述,是有一定的順序的,而壞死則不具有這種順序性。法醫在尸檢時,如果發現胰髒尚無明顯自溶、而心、腎、肝、腦等組織就有細胞核濃縮、碎裂或溶解,則首先應考慮生前形成的病變。以此類推。

第三,可以從形狀上分。自溶通常是彌漫性的,而壞死則往往是局部性的。

第四,可以從病理變化上分。組織壞死的,在壞死灶周圍一般都有炎症反應,而自溶灶周圍則沒有這種病理變化。

第五,可以從條件上分。自溶的發展一般都可以從當時的氣溫、死亡時間、死因等方面找到原因,而生前病變則常有臨床資料可供參考。

此外,有些髒器的自溶有其獨特性,如果不符合這些特性,則可以排除其是自溶。

正確認識自溶這一尸體現象,對于法醫判斷死亡時間,確定死亡原因等具有重要意義。但有時尸體的自溶也會給案件的偵破等帶來麻煩,因此法醫工作者有時也要采取措施防止自溶。在這些措施中最主要的是爭取早解剖、早取材、早固定。在固定中應當注意,所取組織的厚度不要超過0.6厘米。並且應當用定量的固定液。此外,還可以采取冷藏和注射福爾馬林溶液的辦法防止自溶。

12.談談晚期尸體現象——尸體腐敗

尸體腐敗,是指人死後組織蛋白質因腐敗細菌的作用而發生分解的過程。它是早期尸體現象的繼續,是最常見的晚期尸體現象。尸體腐敗通常是在死後的第24小時或第48小時、72小時才開始出現,而要充分的發展就需要更長的時間了,有的要一年甚至更久。尸體腐敗發展的結果,便是尸體毀壞,直至僅剩白骨。

尸體腐敗後的形象是十分可怕的:

1.腹部膨脹

由于尸體的腸道內有大量的腐敗細菌,因此在陸地上,尸體腐敗通常是由腹部開始的,最早出現的征象就是腹部膨脹。這是由于腐敗細菌的作用產生腐敗氣體,引起腸道脹氣的結果。

2.腐敗綠斑

腐敗氣體中的硫化氫與血紅蛋白結合成綠色的硫化血紅蛋白,在皮膚上呈現汙綠色的斑塊,稱為腐敗綠斑。陸地上的尸體,盛夏季節約在死後12小時以後,春秋季節約在死後24~48小時,冬天約在死後72~120小時,就會出現腐敗綠斑。腐敗綠斑最初為淡綠色,以後逐漸變為深綠色,中間部分較周圍部分顏色更深,邊緣界線一般不甚明顯。隨著尸體腐敗的發展,腐敗綠斑逐漸發展到全腹部以至全身,顏色由綠色變為褐色乃至黑色。

3.口鼻流出血水

腐敗後的尸體,常有淡紅色或者暗紅色血水從口鼻流出。這種情況特別容易發生于翻動尸體的時候。高度腐敗的尸體,由于腐敗氣體大量進入血管內,口鼻腔可能流出泡沫樣血水。這與溺死戶體的蕈狀泡沫有明顯的差別。口鼻腔流出血樣液體這種現象,在尸體腐敗或死後自溶的情況下都可以發生,不能誤認為是顱底骨折的征象。

4.腐敗血管網

隨著尸體腐敗的發展,腐敗氣體大量產生,胸腹腔的壓力增高,血液由于受壓而流向外表,充積在皮下靜脈內,並通過血管壁染紅周圍組織,在皮膚上呈現出暗褐色的網狀條紋,這種網狀條紋以後逐漸變成綠色,這種現象稱為腐敗血管網或腐敗靜脈網。這種因腐敗氣體壓迫而使血液沿著血管流動的現象,在法醫學上稱為死後循環。

一般情況下,腐敗血管網最先出現于胸上部和胸腹兩側,其後可逐漸擴散到全身。

5.腐敗水泡

人死後循環血液流向尸表,血漿滲出血管外在皮膚的表皮與真皮之間聚集,形成腐敗水泡。腐敗水泡內充滿惡臭的液體,有時也有氣體。腐敗水泡內的液體顏色淡紅或淡綠,在其脹破後,表皮剝脫,淡紅色、褐色或者淡綠色的皮表顯露出來。法醫在進行尸體檢驗時,應當特別注意將腐敗與燒傷、二度燙傷所形成的水泡區別開來。


最先出現腐敗水泡的部位是腹部兩側,隨後是腋窩和胸部兩側,並多出現于腐敗發展較快的尸體。其出現的時間可能與腐敗血管網同時,也可能稍後一些。

4.腐敗巨人觀

高度腐敗的尸體,由于其全身軟組織充滿腐敗氣體,極其顏面腫脹,眼球突出,嘴唇變厚且外翻,舌尖伸出,腹部膨隆,腹壁緊張,陰囊膨大呈球形,整個尸體腫脹膨大成巨人,難以辨認其生前容貌。這種現象稱為腐敗巨人觀。

腐敗巨人觀的出現,要受環境溫度的影響。一般來說,陸地上的尸體,夏天需48~72小時,春秋天需72~120小時,冬天需10~15天,即可出現腐敗巨人觀這種尸體現象。

由于腐敗氣體使腹腔內壓增高,心髒受壓而擠出心血,肺髒受壓而使集聚在支氣管和氣管中與腐敗氣體相混合的血性液體流到喉頭並經口鼻溢出;胃腸受壓迫而使胃內食物溢出口腔之外,或者進入喉頭、氣管之內,稱為死後嘔吐;小骨盆底受壓迫,使直腸內的糞便溢出,甚至使肛門脫出,女性的子宮和陰導也可因受壓而脫出;如果是懷孕女尸,子宮內的胎兒也可因受壓而娩出,稱為死後分娩、棺內分娩。

7.軟組織液化

尸體腐敗進一步發展,使尸體各部位的軟組織腐爛液化成半流動液體,逐漸毀壞消失。毛發、指甲亦隨之脫落,直至僅存尸骨。陸地上的尸體,在夏天的氣溫下,經過1~1.5月時間,軟組織即可全部或大部分液化消失。

當然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有條件,尸體腐敗也要受到來自內在和外在的各種因素的影響。一般地說,尸體腐敗的發生及進展的快慢,與地區、溫度、環境、體格、死因等因素有密切的關系。這些因素的差別,可以在極大程度上影響尸體腐敗的發生與發展。

首先,尸體腐敗主要是細菌作用的結果。因此,凡是對細菌繁殖發育有利的條件,都能促進腐敗的發生與發展,而細菌繁殖發育的最好條件,是適當的溫度、濕度和空氣。

環境溫度在25~30℃時,最適宜于細菌的繁殖。在這種條件下,尸體腐敗進展迅速。過高或過低的溫度不適宜細菌的繁殖,因此尸體腐敗也就變慢。在溫度低于0℃或高于50~60℃時,細菌繁殖停止;尸體也不腐敗。

適應的濕度是細菌繁殖的重要條件,也是尸體腐敗得以進行的重要條件。尸體中水分含量70%時,特別適宜于細菌繁殖,尸體腐敗最易進行,而過于干燥放過于濕潤的環境,都可使尸體腐敗變緩,甚至停止。

空氣流通的環境,能促進腐敗的發展,而水中的尸體腐敗較漫,埋在地下的尸體則更慢。有人實驗,在溫度相同的條件下,尸體在空氣中腐敗1周的程度,相當于水中腐敗2周,土內腐敗8周的程度。

其次,尸體本身狀況,也是尸體腐敗進展的一個重要因素。新生兒體內細菌少,故腐敗較慢;幼兒體內水分多,故腐敗較快;衰弱的老人體內,特別是其肢體缺乏水分,腐敗較慢;肥胖者水分散發較慢,尸體腐敗較瘦弱者快。在死因方面,燒傷、機械性損傷致死者,由于細菌從皮膚傷口進入于體內促進腐敗,因此腐敗較快。敗血症、膿毒血症、急性傳染病、窒息死等腐敗也較快,尤其水中撈起的尸體腐敗更快,而死前有嘔吐腹瀉,水分減少者,以及大出血死者,腐敗較慢。

研究尸體腐敗在法醫學上具有重要的意義。法醫在檢驗尸體時,可以根據腐敗的發生和發展,推測死後經過的時間以及某些死因。尸體腐敗可以使沉入水中的尸體浮起而有利于揭露犯罪。但是尸體腐敗也能破壞生前的損傷和病變,給法醫學鑒定工作帶來難以克服的困難。為了爭取盡量獲取證據,應當爭取盡早進行尸檢或將尸體冷藏保存,切不可等到尸體腐敗破壞以後才進行檢驗。但是,法醫工作者即使在尸體腐敗以後,亦應進行尸檢和剖驗,以發現有鑒定價值的材料。例如,在高度腐敗,只剩下骨骼、毛發、指(趾)甲以及牙齒的尸體,仍然可以檢驗出金屬毒物、血型、骨損傷、骨髓內的矽類等,並可作性別、年齡、個人特點等觀察。所有這些,對于案件的偵破和證據的收集,對于揭露和證實犯罪都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13.千奇百怪的異常尸體現象

人死後尸體現象的正常發展,應當是經過腐敗而破壞和消失。但是,也有少數尸體由于自身和周圍環境的特殊性,使腐敗過程減慢,甚至停止而形成保存尸體。這是不正常的尸體現象,有的學者將其稱為異常尸體現象。異常尸體現象保存的尸體有時是完整的尸體,有時是尸體的某段肢體或某個部位。異常尸體現象保存尸體的時間長的,可達數百甚至數千年。異常尸體現象有下列幾種:

一、干尸

古埃及流傳著這樣一個美麗動人的傳說:在很久以前,有一位很有本事的法老名叫奧西里斯。他因為教會人們種地、做面包、釀酒、開礦而受到人們的崇敬。但是,他的弟弟塞特卻存心不良。

有一天,塞特請哥哥共進晚餐,還找了許多人作陪。進餐時,塞特指著一個美麗的箱子對大家說,誰能躺進這個箱子里,就把這個箱子送給他。奧西里斯受人慫恿去試一試。但是,一等他躺進去,塞特就關上箱子,加了鎖,扔進了尼羅河。

奧西里斯的妻子非常悲痛,四處尋找,終于找回了尸體,塞特知道後,又在半夜里偷走了尸體,並把他剖成14塊,扔到各地。奧西里斯的妻子又從各處尋找丈夫的尸體,就地埋葬了。

奧西里斯的兒子從小就十分勇敢,長大以後,他打敗了塞特,報了殺父之仇。他又把父親的尸體從地下挖出來,拼湊在一起,做成木乃伊。後來,在神的幫助下,奧西里斯複活了。不過不是複活在人間,而是複活在陰間,並做了陰間的法老,專門審判死人,保護人間的法老。

這個神話從民間流傳到埃及法老的耳朵里後,便被法老利用來欺騙人民了。法老說自己有神的幫助,活著是統治者,死後也是統治者。誰要是反對法老,則他不僅活著的時候會受到懲罰,死後也會受到審判而繼續受苦。

從此每一個埃及法老死後,都要把奧西里斯的神話重演一遍。首先是舉行尋尸儀式,然後舉行潔身儀式,隨即解剖尸體,將內髒和腦髓取出,制成干尸木乃伊。其方法是,先把尸體浸在一種防腐液里,溶去油脂,泡掉表皮。70天後,把尸體取出晾干,腔內填入香料,外面塗上樹膠,然後用布把尸體嚴密包紮。這就制成了經久不腐的木乃伊。第三步是為木乃伊開眼、開鼻、開耳、開口,把食物塞進它的嘴里。據說,這樣木乃伊就可以象活人一樣呼吸、說話、吃飯了。最後是安葬儀式,把木乃伊裝入石棺,送進他的永久住處墳墓里去。這個木乃伊的永久住處,後來就演變成了舉世聞名的埃及金字塔。

古埃及的木乃伊,用現代法醫學的術語來說就是干尸。干尸除了可以象古埃及人那樣人為地進行制造而外,還可以自然形成。干尸的形成,是尸體在空氣流通干燥的環境內,或者埋在高溫干燥疏松的地方,體內水分迅速蒸發而變得干癟的結果。埃及等于熱沙漠地區,符合干尸形成的條件,所以干尸形成較多。溫度較低,但不妨礙水分從尸體中蒸發,並能使腐敗減慢或停止,有時也能形成干尸。

干尸多開始自手、腳、頭面等露出部分,然後逐漸發展到全身,包括內髒。干燥後的尸體的皮膚及軟組織干燥收縮,呈淡褐色乃至黑色,硬如皮革。全身器官也干燥縮小,顏色變成暗褐色或褐色,全身體積縮小,體重減輕70%以上。脫水瘦弱的幼兒,最容易形成干尸。干尸能長久保存損傷及個人特征,所以具有一定的法醫學和人類學意義。

二、尸蠟

尸體長期處于水中或埋葬在空氣不足而濕潤的土壤里,由于空氣不充足,限制了腐敗細菌的繁殖,腐敗進展緩慢,同時體內水分浸入皮下,皮下脂肪逐漸分解為酸脂和甘油,甘油溶于水中流失,脂酸則與水中的鈣、鎂、銨等離子結合發生皂化生成脂酸鹽,脂酸鹽形如石蠟,難溶于水而使尸體固定保存下來。這種尸體現象稱為尸蠟。

尸蠟先在皮下脂肪組織形成,而後擴延到其他脂肪組織。**尸體在1~1.5年期間,可完全形成尸蠟,嬰尸6~7月即可形成。從發現的尸蠟實例中,全身尸蠟少見,大多數是尸體的一部分形成尸蠟。一個成年人的肢體形成尸蠟,至少需要6~7個月的時間。

在法醫學上,單憑尸蠟不能准確判斷死亡時間。但是,尸蠟能在較長的時間內保存尸你上的傷痕、系溝、雞皮疙瘩和生理、病理特征,這對于識別死者和揭露犯罪具有重要意義。

三、泥炭鞣尸

尸體在酸性的沼澤或土壤中因酸性物質的作用,腐敗停止發展。這種尸體現象稱為泥炭鞣尸。這種尸體的皮膚鞣化呈暗色,致密如鞣皮,髒器及肌肉脫水,體積高度縮小,部分蛋白質溶去,骨骼、牙齒因脫鈣而變軟,容易曲折和切開。這種尸體可長期保存數百年甚至更久。西北歐一帶至今己發現約2000年前的泥炭尸體100具。1952年,丹麥掘出一具30余歲男性尸體,據各種技術鑒定和分析,約系2000年前即古羅馬鐵器時代死亡的。該尸的全尸裸露、毛發與皮膚受沼澤液體浸染呈暗紅色,皮膚保存良好,指紋清晰,內髒縮小,骨骼極度脫鈣,可以屈曲,宛如軟骨,顱骨等被泥炭壓扁。1957年,我國浙江省吳興縣楊家埠發掘出一具軟尸,其形態特征與泥炭鞣尸相同,但不是在泥炭中形成的,而是發掘于墓穴棺材之中,但其形成原理是一致的,都是酸性物質作用的結果。

與其他保存型尸體一樣,泥炭鞣尸由于可能將生前的一些特征固定下來,因而法醫學研究它也是具有一定意義的。

14.動物對尸體的破壞

人死後尸體除了要受到細菌作用發生腐敗現象而外,還要受到某些動物的毀壞。動物毀壞尸體所造成的齧痕,有時很難區別是生前傷還是死後傷,給法醫學鑒定帶來一定的困難。

一、昆蟲對尸體的毀壞

蠅蛆、螞蟻、蟑螂等多種昆蟲都能毀壞尸體,其中最常見的蠅蛆和螞蟻。

蠅蛆對尸體的毀壞,在法醫學檢驗中比較常見,而且蠅蛆生長迅速,對尸體軟組織的破壞很快。在夏季,如果沒有防蠅設備,蒼蠅即能在死者口角、鼻孔、眼角、外耳道、肛門、外明部、創口等處產卵。這些卵經10~30小時,即可蜉化成蛆。蛆蟲能分泌一種溶解蛋白質的液體,使尸體軟組織溶解消失,而蛆則從中吸取營養逐漸長大,變成蠅蛹,進而成長為蒼蠅。蠅蛆對尸體軟組織破壞的速度是驚人的,在夏季,嬰兒尸體在6~8日內,成年人尸體在3~4周內,就被蠅蛆吃盡軟組織,而只剩下骨骼。

蠅蛆毀壞尸體有蛆蟲或蛹殼可見,容易鑒別。另外,根據蒼蠅的生活史還可判斷死亡時間。這將在後面詳細講述。

螞蟻蛀食尸體多發生在表皮剝脫或皮膚柔軟的部位。有時形成皮膚咬傷,有時形成大小不等的圓形、橢圓形或近似方形的組織缺損,切開皮膚,有時可以見到螞蟻群集。

二、鳥獸對尸體的毀壞

在法醫檢驗中,鼠和犬對尸體的破壞比較常見。老鼠咬傷尸體的特點是:多在眼睛、嘴唇周圍,耳廓和其他暴露部位亦可見到。其損傷一般創口不大,創緣不整齊,有鋸齒狀齧痕,通常較淺,可達皮下肌膜。

犬咬食尸體破壞性較大,有的甚至發生肢體斷離。被咬傷的尸體呈撕裂狀,創面肌肉纖維不整齊,骨質上可遺留犬齒咬痕;在尸體上可見條狀犬爪搔痕,衣服上和現場上可能遺留有犬毛。

此外,烏鴉和鷹等鳥類亦可毀壞尸體。烏鴉和鷹等啄食尸體,可造成皮膚、肌肉缺損,邊緣不整,深淺不一,有扭轉、撕扯傷痕,有時可見鳥類爪痕。

水中的魚、蟹類動物,多咬食尸體的突出部位、軟組織,可形成邊緣不整齊的死後損傷。


15.對死亡時間的神奇推斷

在法醫實際工作中,大多數死者的死亡時間,可通過其家屬和知情群眾容易弄明由的,不需要專門的推斷。但是,在無名尸體、江河中的浮尸、殺人碎尸、殺人移尸以及其他死亡時間不明的案件中,准確地推斷死亡時間,便往往能為分析罪犯作案的時間、確定偵查范圍提供科學依據。

在國內外的法醫學研究中,死亡時間的法醫鑒定,一直是一個極其重要的課題。其研究方式已從肉眼觀察逐步發展到組織學、組織化學、生物化學和生物物理學等先進的技術檢驗。但是,由于尸體變化要受到自身的和來自客觀外界的各種因素的影響,因此不可能有一個完全統一的標准,采用各種方法推斷出時間也只是一種大致時間,不是絕對精確的。另外。由于單獨使用任何一種方法進行鑒別,都有較大的誤差。不能得到較為可靠的結果,因此,死亡時間的鑒定,應采用多種方法進行綜合分析。目前主要有:

一、根據超生反應推測

人死後,軀體的組織、器官對刺激還能發生一定反應。其種類很多,可用作推測死亡時間的超生反應有:

肌肉的超生反應:人死後2小時內,幾乎所有肌肉受機械刺激後均可發生收縮反應,尤以肱二頭肌為甚,並且不受環境氣溫高低的影響。死亡2小時後,則多半只能引起打擊處肌肉收縮。死亡超過5小時,一般即不再發生明顯的肌肉收縮。

死後皮下出血:在進行上述機械刺激試驗過程中,被打擊的部位可形成皮下出血斑。其出現率隨死後時間的延長而迅速下降。

瞳孔的超生反應:人死後在一定時間內,眼內滴入或注入藥物,可引起瞳孔反應。死後4小時,在結膜囊內滴入依色林或阿托品等藥物,可發生相應的縮瞳或散瞳反應。如將藥物直接注入眼房內,則死後20小時,仍可是陽性反應。

汗腺的超生反應:汗腺在腎上腺素、阿托品等藥物作用下,死後30小時內,可有發汗反應。

二、從眼和眼底變化推測死亡時間

眼壓變化:正常人的眼壓在14~21mmHg之間,死後10分鍾可降低為10mmHg,20分鍾可降低為7mmHg。開放性顱腦損傷的尸體,眼壓下降較快,眼球變軟。

角膜變化:死後數小時角膜出現斑塊狀混濁,12~24小時呈半透明狀,36~48小時高度混濁,難以透視到瞳孔。尸體的眼睛關閉時,角膜變化要慢得多。角膜變化還在較大程度上受溫度和環境條件的影響。在冰雪里的尸體,角膜可長時間保持透明狀態。

用水或生理鹽水數滴濕潤角膜,然後用眼底鏡觀察眼底變化,亦可推測死亡時間,但此法僅適用于死後一天之內。

三、根據尸體現象推測死亡時間

面部及四肢發涼、尸斑、尸僵開始出現,其死後經過時間為1~2小時。

尸斑呈片狀分布,尸僵大部分出現,其死亡時間經過3~4小時。

尸斑融合成大片,尸僵全身出現,角膜微濁,嘴唇開始皺縮,用縮瞳劑、散瞳劑滴眼,瞳孔仍有反應,其死後經過時間為5~6小時。

尸僵高度發展,指壓尸斑能完全退色,角膜高度混濁,眼結合膜開始自溶,其死後經過時間約12小時。

尸斑能全部壓退,羊皮紙樣斑形成,角膜高度混濁,鞏膜黑斑出現,口腔粘膜及眼結合膜自溶,其死後經過時間約24小時。

上述幾種尸體現象出現的時間,是以春秋季節為基礎的,夏季則加快,冬季則變慢。

腐敗性腹部膨脹,在春秋季節于死後8~10小時,夏季于死後4~5小時,冬季于死後48~72小時開始出現。

腐敗綠斑,在春秋季節約于死後24小時,夏季約于死後12小時,冬天死後72~120小時開始出現。

腐敗血管網,在春秋季節于死後48~72小時,夏季于死後1~2天,冬季約于死後7天開始出現。

頭發易于脫落和腐敗水泡現象,在春秋季節于死後3~5天,夏季于死後1~2天出現,冬季一般不出現腐敗水泡。

腐敗巨人觀,在春秋季節于死後3~7天,夏季于死後2~3天,冬季于死後15~30天開始出現。

在盛夏季節,尸體軟組織液化消失僅存尸骨,需一個月左右的時間,在有蠅破壞的情況下,時間更會縮短。

如果所檢尸體在水中,則還有些尸體現象供推測死亡時

手腳皮膚泡軟膨脹,呈白色皺縮狀的現象,若出現于手掌、腳掌處,則死亡時間在24小時左右;若出現于手背、腳背處,則死亡時間于48小時左右。

手腳皮膚脫落呈手套狀的現象,若是出現于夏天的尸體上,其死亡時間為一周左右;冬天為一月左右;春秋天則為2周左右。

腐敗巨人觀,在春秋季節于死後7~10天,夏季于4~5天,冬季于1.5~2月出現。

需要再次強調的是,尸體現象的發生和發展受到各種條件制約的,在判斷具體的死者死亡時間時,應當結合具體問題進行分析和推測,絕不能對任何一個數據生搬硬套。

四、根據尸體胃內容物的消化程度推測進食到死亡的時間

胃內食物在法醫學上有其獨特的意義。法醫工作者既可以根據胃內食物的種類和成分,推斷死者的進食地區、生活習慣和經濟狀況等情況,為偵查破案提供線索;還可以根據胃內食物的消化程度和排空程度情況,推斷死者最後一次進食到死亡的大概時間,為推斷死亡時間和死者生前的活動范圍提供科學依據。

實踐表明,胃內食物消化和排空程度,取決于食物的性質。以米飯、蔬菜類食物為例,如果飯粒、蔬菜外形較完整,乳糜減少,只有少量食物進入十二指腸,則一般應當是在飯後1~2小時內死亡的。如果胃內食物全部成乳糜狀,只有極少的飯粒、蔬菜殘渣,食物已進入大腸,則大約是在飯後4小時死亡的。胃內食物已全部排空,或者僅殘存如青菜頭粗皮纖維、海帶皮等硬質蔬菜皮,則在飯後4~6小時死亡。如果胃內容物是肉類或油膩重的不易消化的食物,則進食至死亡的時間的推斷應當相應延長。

運用胃內容物消化和排空程度來推斷進食到死亡的時間。應當充分考慮兩個因素:一是不同的人的消化能力和腸道推進食物的速度是有差異的;二是人死後胃腸蠕動和消化酶的作用還要持續一段時間,使食物繼續推進和消化。這種情況在尸溫下降緩慢時更為明顯。

五、根據膀胱內尿液的多少推測死亡時間

在夜間死亡的人,還可以根據膀胱內尿的充盈程度來推測死亡時間。按照常人的習慣,睡覺前要排尿,如果尸檢時見膀胱內尿量甚少,則可能是睡後2~3小時內死亡;如果尿量甚多,則可能是半夜死亡。只是這種情況偶然性較大,所以只能作為參考,而不能僅憑此來判斷死亡時間。

六、根據蠅蛆的生活史推斷死亡時間

蠅蛆的生活史,是指蒼蠅從產卵、孵化成蛆,蛆蟲生長成熟之後變成蛹,成蠅後破殼而出在現場遺留蛹殼,完成一代蠅蛆的過程。由于蠅蛆各個生長階段具有規律性,因此在蠅蛆破壞尸體的情況下,是可以運用蠅蛆的生活史判斷死亡時間,特別是晚期尸體死亡時間的。

蠅蛆生活的各個階段所需時間受多種因素的制約,其中可以進行定量分析的主要是季節、氣溫和濕度。西南政法學院部分法醫教師和重慶市公安局的法醫工作者經過長期研究,總結出一個“尸體上蠅蛆生長發育與死後經過時間關系表”,可以作為參考的(見附表)。

此外,隨著蠅蛹成熟時間的增長,其蛹殼的顏色亦由黃白色、黃色、褐紅色、褐色到暗褐色,由淺入深。因此,在推測死亡時間時,還可以參考蠅蛹的顏色和蛹殼破碎殘存的情況等。

推斷人死亡時間是法醫學的重要內容之一。但是,由于決定人死後尸體變化的情況是複雜的,因而推斷死亡時間,特別是精確推斷高度腐敗或者僅剩尸骨的尸體的死亡時間,具有相當大的難度,而且所推斷的時間幅度都較大。在法醫檢驗實踐中,必須根據每個尸體的具體情況,考慮多方面的因素,結合案件其他證據,進行綜合分析,才能保證結論的准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