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第13節:舊雜譬喻經(9)

後來他見到師傅缽中有幾粒米飯,香味入鼻不似人間飯食,就問師傅:“您是在天上吃飯嗎?”師傅沉默不語。沙彌想知道師傅在何處吃飯,就偷窺師傅行蹤。他鑽到師傅床下,抓住床腿。師傅坐禪入定,人與床一起飛至龍宮七寶殿。龍、夫人、宮女先向師傅行禮,又向沙彌行禮。此時師傅方知沙彌也來了,讓他出來,對他說:“你要端正心思,莫要胡想。這里是非常像狀,小心被玷汙。”

吃完飯,師傅帶沙彌回去。師傅對沙彌說:“雖然龍有宮殿、七寶、婦人、彩女,它仍是畜生。你雖然是未得道的沙彌,但是你將來必定要轉生到忉利天,勝它百倍。千萬不要玷汙自己的心意!”又說:“這種百味飯,龍吃到嘴里變為蛤蟆,討厭它把它吐出來,吐淨了就拒絕進食,不再吃。二是龍宮彩女無比美麗,要與她結為夫婦,會變為兩條蛇交配。三是龍背上有倒生的鱗片,沙石生長在鱗片里,疼痛鑽心。——龍有此三苦,你還羨慕它嗎?”

沙彌沒有回答師傅的提問,他日夜思念龍的生活,不思飲食,終至病死。他轉世投生到龍胎,做了龍子,威嚴和神力,勇猛無比。他的父親龍死後轉生為人。

法師說:“當一個人未得道的時候,不可以讓他看見道內和宮內的生活啊。”-

點評]

這是一篇耐人尋味、寓意深長的寓言故事,對今人有很強的教育作用。世界對我們人類並不是完全敞開的。我們必須確定這樣一個規則:做我們應該做的事情,不該做的事情不要做。

不應該做的事情未必是壞事,只是條件不成熟時不適宜做。中國古代的禮就是決定取舍的標准。“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論語·顏淵》)並非有意限制人的自由,而是為了看應該看的,聽應該聽的,說應該說的,行應該行的。

現代社會湧動著一股個性解放的潮流。很多人只注意到這個潮流中好的一面,忽視了消極的一面。有人羨慕美國,只見其好的一面,不見壞的一面,不知美國人因為自己的民族曆史短、文化少而無限懊惱。像早戀、婚外戀、性自由、出賣身體、忤逆父母、自由持槍、蔑視師道、為所欲為、無必要的整容等行為頗像向往變龍的沙彌,只看到一時痛快的一面,沒看到終生痛苦的一面。

(七)月女與乞兒喻

昔有國王、夫人生一女,父母名為月女,端正無比。王與衣被、珍寶,輒言:“自然也。”至年十六,王恚言:“此是我與汝,何言自然?”

後有乞兒來丐。王言:“此實汝夫。”月女言:“諾,自然。”便追去。乞人惶怖,不敢取。女言:“汝乞食,常不飽。王與汝婦,何為讓?”便俱出城。

晝藏夜進,行到大國。國王時崩,無太子。夫婦于城外坐,出入行人問曰:“何等人?汝何姓名?何國來?”答曰:“自然。”如是十余日,時大臣使梵志八人于都城門,行人出入,以次相之,唯有此夫婦應相耳。是時,舉國群臣共奉迎之為王。

王夫婦以正法治國,人民安甯,諸小王來朝,月女父王在中。飲食已去,月女特留父王。月女以七寶作魚機關帳,牽一魚百二十魚現;推一魚,戶則開。下為父作禮,白父:“今已得自然。”父①曰:“夫人行然,臣不及矣。”

師曰:“月女與乞兒宿命夫婦,俱田作。令婦取餉,夫遙見婦與沙門相逢于岸水邊,止,從乞婦食,則分飯上道人,道人止飯。夫遙見兩人,不謂有惡,持杖往見。道人飛去。婦言:‘卿分自在,勿恚。’夫言:‘兩分者,我與共食也。’”

師曰:“夫有惡意,故墮貧家作子。後見道人歡喜,自悔責,故同受此福耳。”-

注釋]

①父:原經文中無此字-

今譯]

從前,國王與夫人,膝下有一女,名叫月女,女子長得端莊美麗。國王給她衣服、珍寶,她總是說:“自然啊!”十六歲那年,父王發怒了,說:“東西都是我給你的,怎麼能說自然得來的呢?”

後來,一個乞丐來乞討,國王說:“這就是你的丈夫!”月女說:“是的,自然啊!”說罷跟乞丐走了。乞丐驚慌失措,不敢娶她。月女說:“你討飯為生,常吃不飽。國王送你一個妻子,干嗎不要?”于是他們一起出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