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第12節:舊雜譬喻經(8)

可以把行善與歸佛視為一體。歸佛是形式,行善是內容。形式是內容的保證,可以把宗教理解為信仰,信仰為了清潔身心,為了行善,也為了得好報——留名(儒家)、成佛(佛教)或上天堂(基督教)。

(六)沙彌為龍作子喻

昔有羅漢①與沙彌②,于山中行道。沙彌日日至道人家取飯,道經曆堤基上行,崎嶇危崄,常躃③地覆飯,汙泥土。沙彌取不汙飯著師缽中,取汙飯澡洗食之,如是非一日。

師曰:“何因澡棄飯味?”答曰:“行乞去時晴,還雨,于堤基躃地覆飯。”師默然禪思④之,知是龍⑤嬈⑥沙彌,便起到堤上,持杖叩擻之。龍化作老翁來,頭面著地。沙門言:“汝何因嬈我沙彌乎?”答曰:“不敢嬈,實愛其容貌耳。”龍言:“何以日見其行?”師曰:“行乞飯。”龍言:“從今日為始,願日日于我室食,畢我壽命。”沙門默然受請,還語沙彌:“汝往乞,止彼食,勿複持飯來。”沙彌日日于彼食。

後見師缽中有兩三粒飯,香美非世間飯,問和上⑦曰:“于天上飯乎?”師默不應。沙彌便伺師,知于何許飯,便入床下,持床足。和上坐禪定意⑧,床相隨俱飛到龍七寶殿⑨上。龍及婦、諸彩女⑩俱為沙門作禮,複為沙彌作禮。師乃覺,呼出:“正汝心勿動,此非常之像,何因汙意?”

飯已,即將還,語之:“彼雖有殿,舍七寶、婦人、彩女,故為畜生耳。汝為沙彌,雖未得道,必生忉利天⑾,勝彼百倍。勿以汙意。”語沙彌言:“此百味飯,入口即化成蝦蟆,意惡吐唾,逆反已,乃卻飯,不複入。二曰婦女端正無比,欲為夫婦禮,化成兩蛇相交。三曰龍背有逆鱗,沙石生其中,痛乃達心胸。龍有此三苦,汝何因欲之。”

沙彌不應,遂晝夜思想,于彼不食,得病而死。魂神即生,為龍作子,威神致猛。其父命盡,得脫生人中。

師曰:“人未得道,不可令見道及國王內也。”-

注釋]

①羅漢:梵語Arhat,阿羅漢之略。為聲聞四果之一,小乘佛教中的最高果位名。參閱前篇注釋①。

②沙彌:梵語s/ra^man!eraka或s/ra^man!era,巴利語sa^man!era。原意為“止惡行慈、覓求圓寂”。指佛教僧團中,已受十戒,未受具足戒,年齡在七歲以上、未滿二十歲的出家男子。出家女子稱沙彌尼。

③躃(bi):仆倒。

④禪思:即禪定。

⑤龍:梵語叫做伽,八部眾之一,有神通力,能變化云雨。

⑥嬈:同“擾”。

⑦和上:同“和尚”。

⑧坐禪定意:坐禪,靜坐修禪(禪者,梵語禪那的簡稱,華譯為靜慮);定意同“定心”,修禪行而遠離亂意(定,一心不亂)。

⑨七寶殿:用寶物裝飾的殿堂。《法華經》以金、銀、琉璃、瑪瑙、珍珠、玫瑰七寶貝合成;《般若經》以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琥珀、珊瑚為七寶。

⑩彩女:宮女。

⑾忉利天:梵語忉利,意譯三十三,欲界六重天的第二重。系帝釋天所居之天界,其宮殿在須彌山頂,他有三十二個天臣,分居忉利天的四方,連他自己的宮殿,共成了三十三個天宮,故又叫三十三天。此天一晝夜,人間已經一百年-

今譯]

古代,有一個羅漢與一個沙彌,在山中修行。沙彌天天到僧人家取飯,路過堤壩,在堤壩上行走,堤壩崎嶇不平十分危險,所以常常跌倒,飯撒在地上汙染上泥土,沙彌把乾淨的飯放到師傅的缽中,把汙飯洗了自己吃。每天都是如此,非止一日。

師傅問:“為何洗掉飯的味道?”

沙彌回答說:“去的時候晴天,回來的時候下雨,在堤壩摔倒把飯撒在地上。”

師傅沉默無語,進入禪思,知道是龍在攪擾沙彌。于是起身來到堤壩上,用手杖敲擊堤壩。龍化作老翁現身,磕頭謝罪。師傅說:“你為何攪擾我的沙彌?”龍回答說:“不敢攪擾,實在是愛他的容貌啊!”龍又問:“為什麼沙彌天天走過這里?”師傅說:“去乞食。”龍說:“從今日開始,請天天在我家吃飯,直到我命終。”師傅欣然應允,回去對沙彌說:“你出去乞食,就地吃,不要再帶回來了。”沙彌天天在外面吃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