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第15節:舊雜譬喻經(11)

有一個問題稍做一下解釋:作為十大弟子,阿難為什麼看不出來,須要佛陀指點才知道三個醉漢將來的果報?這是因為阿難雖是釋迦牟尼的堂弟,但阿難在佛陀在世時並未開悟,本文他與釋迦牟尼在一起時他還是肉眼凡胎。佛陀入滅後他接受大迦葉的教誡,發憤用功而開悟,並于首次經典結集會中被選為誦出經文者,對于經法之傳持,功績極大。

(九)狗聽經喻

昔有沙門,晝夜誦經。有狗伏床下,一心聽經,不複念食。如是積年,命盡得人形,生舍衛國①中作女人。長大見沙門分衛②便走,自持飯與,歡喜如是。後便追沙門去,作比丘尼③,精進④得應真道也-

注釋]

①舍衛國:梵文S/ra^vasti^的音譯。意譯為聞物、無物不有、好道。本文中為城市名,中印度北憍薩羅國都城,古代印度有以首都代國名的習慣。傳說有人來到此城,問:“此城有何種貨物?”城中人回答:“無物不有。”故得舍衛國之名。佛陀在舍衛國生活過二十五年。

②分衛:原本作“分越”。乞食者。

③比丘尼:尼姑。

④精進:又叫勤,即努力向善向上-

今譯]

從前有個沙門,日夜誦經。有只狗臥在床下,專心聽經,不思進食。這樣過了幾年,狗死後轉生成人,生在舍衛國做女人。長大後,她一看見乞飯的沙門就很高興地跑過去給他們食物。後來她追隨沙門而去,做了比丘尼,修行精進,得阿羅漢道-

點評]

佛家認為狗也有佛性,儒家、道家大同小異。王陽明認為滿大街跑聖人。道家認為道無處不在,一天有人問莊子道在何處,莊子說在便溺中。看來,各家都不把成聖、成道、成佛看成神秘的事情,事實也確實如此。狗都能成佛,何況人呢?無論有多大的缺陷,都可能成功。

須注意,佛教並非一開始就認為狗有佛性。起初部派佛教不認為佛、菩薩以外的人能成佛,所以他們認為並非眾生都有佛性。但世親菩薩寫的《佛性論》卷一,主張眾生無先天之“性得佛性”,但有後天依修行而得之“修得佛性”,同書卷二又將佛性分為三種:其一,眾生先天具有之佛性;其二,通過佛教修行所引發之佛性;其三,佛果圓滿時顯發之佛性。

讀者可以根據以上情況,判斷自己是否有佛性。

(十)施甘果喻

昔維衛佛①在世時,國中諸大姓各各一時供佛及比丘眾。時有一大姓,貧無以供佛者,白言:“願比丘眾有欲得藥者,某悉當給之。”時有一比丘,身體有疾,大姓以一甘果與之食,比丘得安隱②除愈。大姓後壽盡,生③天上④,勝諸天有五事:一者身無病,二者端正,三者命長,四者得財富,五者智慧。如是九十一劫中,上為天,下生大姓家,不墮三惡道⑤。乃至釋迦文佛時,為四姓家⑥作子,名曰多寶。見佛歡喜,作沙門,精進得道,號為應真。

夫施,高行。沙門一踰波邪⑦,穢濁一國人矣-

注釋]

①維衛佛:即毗婆尸佛,意譯為勝觀佛、淨觀佛,為過去七佛的第一佛。

②隱:安,定。通“穩”。

③生:托生。

④天上:為六道之一。住于欲界(性欲、食欲較強烈者所居之世界)、色界(已離欲望,無男女之別,且無言語之世界)、無色界(無各種形狀,由受、想、行、識等四蘊所成之世界)等諸天之天人,總稱天上。又指天之世界或神之世界。

⑤三惡道:依惡業可往來之處有三所,地獄、餓鬼、畜生。地獄屬上惡,餓鬼屬中惡,畜生屬下惡。

⑥四姓家:古印度四種姓:婆羅門、刹帝利、吠舍、首陀羅。婆羅門是古印度最上位之僧侶、學者階級,為古印度一切知識之壟斷者,自認為印度社會之最勝種姓,是奉事大梵天王而修淨行的種族;刹帝利是和婆羅門同樣被人尊敬的王族,地位僅次于婆羅門,是王族、貴族、士族所屬之階級,系從事軍事、政治者,釋尊即出身此階級;吠舍是指一般工農商階級;首陀羅為印度四姓中地位最低之奴隸階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