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第34節:雜譬喻經(1)

雜譬喻經(失譯附後漢錄)

雜譬喻經

(失譯人名附後漢錄)

卷上

(一)巧乳母養子喻

菩薩度人,譬若巧乳母養子。有四事:一者,洗浴使淨;二者,乳哺令飽;三者,臥寐安穩;四者,抱持出入,恒使歡喜。以此四事,長養其子,令得成就。

菩薩亦複如是。有四事育養眾生:一者,以正法洗浴心垢;二者,以經法飲食,使飽;三者,禪定三昧①,隨時興立;四者,以四恩饒②益一切,恒令歡喜。以此四事勸誨一切,長育眾生,使得至道-

注釋]

①禪定三昧:禪定。參閱本書第一經第六篇注釋⑧;三昧,梵語sama^dhi之音譯。又作三摩地、三摩提、三摩帝,意譯為等持、定、正定、定意等。即將心定于一處的一種安定狀態。

②饒:憐愛-

今譯]

菩薩濟度人,如同聰明的乳母撫養孩子。做四件事:第一件,洗浴使孩子乾淨;第二件,哺乳讓孩子吃飽;第三件,讓孩子睡得安穩;第四件,抱孩子出入,總讓孩子歡喜。做這四件事,撫養其子,使他長大成人。

菩薩也是如此。做四件事養育眾生:第一件,以佛法洗浴心靈的汙垢;第二件,以佛法為精神食糧,使其得飽;第三件,引導眾生隨時禪定,隨時有所建樹;第四件,用四恩憐愛、恩惠眾生,永遠讓他們高高興興。菩薩以這四件事勸勉、教誨眾生,培育眾生,引領他們悟得真正的佛法-

點評]

以乳母撫養孩子比喻菩薩勸誨眾生,都是四件事,可以對比,便于領悟。這種寫法別開生面,我想,有不信佛陀者,無不信此理者。

(二)有善惡二知識喻

世間有二知識①,常與人為因緣,令人得大罪,亦令人得大福。何謂二知識?一者惡知識②,二者善知識③。

譬如賊帥④造惡逆,殺害君父,破亂天下,眾生被毒,殃無不加⑤。與之從事,令人得大罪。

如釋迦文菩薩⑥,發意求道,救護眾生。四等四恩⑦,接護一切;三界五道⑧,靡不蒙度也。所謂善知識,與之從事,令人得大福-

注釋]

①知識:朋友。

②惡知識:惡友、惡師、惡師友。

③善知識:善友、善師、善師友。

④帥:原本作“師”。

⑤殃無不加:禍患無所不加。

⑥釋迦文菩薩:釋迦牟尼修行尚未成佛時的稱號。

⑦四等四恩:參閱前經第一篇注釋⑨。

⑧三界五道:三界,參閱本書第一經第一篇注釋(29);五道,見本書第一經第三篇注釋⑨-

今譯]

世間有二種朋友,常與人們結不解之緣,讓人犯大罪,也讓人得大福。這兩種朋友是誰呢?第一個叫“惡友”,第二個叫“善友”。

比如,盜賊頭領,做惡行逆,殺君害父,破壞饒亂天下,眾生受害,禍殃無以複加。與這種人一起做事,會讓人犯大罪的。

如釋迦文菩薩,他發菩提心,求佛道,拯救濟拔眾生;四無量、四恩引導攝受、維護一切眾生,三界、五道之中沒有不被他濟度的。這就是所謂“善朋友”,與他們一起做事,讓人得到大福-

點評]

佛教重視交友。據智顗之《摩訶止觀》卷四下載,善知識有三種:

(一)外護,從外護育,使能安穩修道;

(二)同行,指行動與共,相互策勵;

(三)教授,指善巧說法。

《長阿含》卷十一《善生經》舉出六種惡友:

(一)方便生欺(說種種欺詐);

(二)好喜屏處(喜好隱秘之處所);

(三)誘他家人(誘拐他家之人);

(四)圖謀他物(謀取他人之財產);

(五)財利自向(圖利自己);

(六)好發他過(好指摘他人缺點)。

並指出惡友常常交于飲酒、博戲、淫逸、歌舞的場合。

“善友”、“惡友”說與中國古代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庶幾近之。交友不當,必誤終生。

(三)老母流離喻

昔南天竺有一國,名私呵絜①,處海渚之上,其城縱廣八萬余里。時他國有一老母,名阿龍,遭難荒亂,流離在此國。孤單無所歸依,乞丐生活。詣長者②家,欲求寄附。時長者歸③見之,問訊老母。老母具自陳說窮厄之意。長者愴然湣之,語老母言:“可住我家耳,當相資給。”老母喜曰:“吾無以上報,當以小小作使,所作眾務,不敢憚勞也。”

便停止住,意有悲喜:昔日供侍眾僧,隨意所設;今日忽爾窮厄,施心不達,內自感傷。前禮道人,問訊已④訖:“不審僧朝中得⑤供未也。”道人答曰:“朝來入城乞丐,了無所得,是以便還所解⑥耳。”老母即念,欲得飯眾僧,而自了無所有。白諸道人:“我今入城視之,若得供辦者當還白之,若無者亦當使知消息”。于是眾許可,各各解住樹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