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第45節:雜譬喻經(12)

天帝對佛說:“請您說一下事情的本末緣由,解除大家的疑惑。”佛對天帝說:“從前維衛佛時,到現在已經九十一劫。當時維衛佛召集大會說法,有一個醉漢到會聽經,聽到佛經很歡喜,摘下耳朵上的花,撒在維衛佛身上,行禮而去。他壽終之後,在九十一劫中轉生在天上、人間享受福分,不曾墜入三惡道。想知道那時的撒花人,就是今天這位比丘啊。在佛身上撒一朵花的功德,延至現在悟得佛法,還沒有完結。”天帝對佛說:“往日的醉漢沒有受戒,也沒有行六波羅蜜;只是一度往佛身上撒花,竟然獲得九十一劫的福分,至今還沒有完。何況福德更多的呢!”佛還告訴天帝:“要知道,全能的佛就是這樣恩惠于眾生的。”

所有與會者聽到這樣的話,都非常歡喜,都發無上正等正覺道心-

點評]

花,在佛教中的地位很高。花是佛教中的六種供物之一,它表示萬行成就,故常用花莊嚴佛果。

之所以花受重到視是因為佛觀察到花的特殊性質——它有柔軟之德,能緩人心;它能結果,是因果的天然譬喻。正如禪宗初祖達磨所說:“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所以不僅給有功德的僧人戴花,而且給短小精悍的經論冠以花名,稱其為“散花”;稱貫穿于經文中的偈頌為“貫花”。

(十一)諸沙彌共戲喻

昔佛始得道,教化天下,莫不承動,唯舍衛國王不時信解。佛之精舍與王園觀①隔壁相近,皆臨江水。精舍中有沙彌有三百余人,每給三尊使令。時維那使諸沙彌,各持瓶②于江上取水。諸沙彌至江岸,便脫袈裟,作屋戲③。

時王波斯匿④與⑤夫人在樓觀上坐,遙見沙彌等共戲如是,即謂夫人:“我之不信瞿曇⑥,良以為是。瞿曇之等自稱清淨,無有陰蓋⑦。彼今戲樂,與我無異,那得言真?”夫人答王:“譬如海中龍蛇,摩訶衍法亦複如是。有得道者,有未得道者,不可一論也。”夫人語未竟,諸沙彌等著衣服,各各取水正往向精舍所在,以神足挑三百瓶,著虛空中。各各飛逐,皆入精舍。夫人便指大王所言:“王意未盡者,今現神足何如也?”

王見大歡喜,即下觀,與群臣百官共詣佛所。稽首作禮,歸命悔過。佛為說法,王及夫人一切眾會,皆發無上正真道意-

注釋]

①園觀:花園。

②瓶:水瓶,又作澡罐,貯水之器具。比丘隨身攜行十八物之一。

③屋戲:疑是當時的方言,今不詳其意。從上下文看,應作“游戲”、“嬉戲”。

④波斯匿:古印度舍衛國國王。與佛同日生,佛號日光。

⑤與:原本無此字。

⑥瞿曇:釋尊所屬之本姓,瞿曇之苗裔。又作裘曇、喬答摩、瞿答摩。參閱本書第一經第三十五篇注釋⑤。

⑦陰蓋:指煩惱。指妨礙實現覺悟的一切精神作用-

今譯]

從前,在佛剛剛悟道的時候,教化天下眾生,沒有不為所動的,只有舍衛國的國王沒有立即信奉與解悟佛法。佛安居的精舍與國王的花園相鄰,都瀕臨江水。佛的精舍中有沙彌三百余人,每天都供佛、法、僧役使。當時維那派這些沙彌,各持水瓶于江上取水。各位沙彌來到江岸,脫下袈裟,游戲起來。

其時國王波斯匿夫人與夫人坐在樓上觀望,遠遠見到沙彌們一起游戲,就對夫人說:“我之所以不相信釋迦牟尼,正因為這個。釋迦牟尼之輩自稱清淨,沒有世俗煩惱。他們現在這樣快樂地嬉戲,與我等俗人無異,他說的哪里是真話啊?”夫人回答國王說:“如同大海中有龍有蛇,大乘佛法也如此。有得道的,有未得道的,不可一概而論。”夫人話還沒有說完,沙彌們穿上衣服,各自取水,正向精舍所在處,施展神足通,一人挑三百瓶水,瓶飄在虛空中。沙彌們飛騰追逐,都進入了精舍。夫人便針對大王的話,說:“國王以為他們俗心未去,你看看他們的神足通何如呀?”

國王見此大喜,就走下樓,與群臣百官一起到佛那里。稽首行禮,皈依佛門,悔過自新。佛為他們說法,國王及夫人及其他所有人,都發無上正等正覺道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