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序 不一樣的曆史(十二)

波瀾壯闊的海面上,一支懸掛著金色騰龍旗,由四十多艘戰列艦,六十多艘巡洋艦組成的龐大艦隊乘著東南風,向北快速航行著。

北大西洋上,五月分就刮起了東南風,確實非常反常。

難道,這是一個不好的征兆?

旗艦艦橋上,一名身著海軍藍將領服的中年人抬頭看了眼桅杆頂端的“風兜”,目光再次回到了前方霧氣籠罩的海面上。

三天了,整整三天,仍然沒有追上!

中年將領的神色極為嚴峻,對于瞬息萬變的戰場來說,三天的時間足夠改寫曆史。可是,他卻率領艦隊在大海上浪費了這寶貴的三天時間!

“將軍,快看!”

大霧中,一艘只有一層火炮甲板的三等巡洋艦(按照帝國海軍對戰艦的分化,裝備能夠發射五十斤炮彈,且火炮數量超過八十門的為戰列艦,裝備能夠發射三十斤炮彈,火炮數量在六十到八十門之間的為一等巡洋艦,四十到六十門之間的為二等巡洋艦,二十到四十門之間的為三等巡洋艦,少于二十門的為驅逐艦。一般情況下,三等巡洋艦只有一層火炮甲板)快速穿出,朝著艦隊方向駛來。

“是‘甯波’號!”

中年將領微微點了點頭,雖然還有好幾里的距離,但是他早就認出了那艘巡洋艦,正是昨天派出去的,尋找敵艦隊行蹤的“甯波”號。

按照當時帝國海軍對戰艦的命名原則,戰列艦中,一等戰列艦都以帝國曆史上的名人,特別是海軍將領的名字命名;二等戰列艦以帝國各省省會,或者重要地名命名。巡洋艦則主要以帝國的大中型城市命名,其中又以東部與南部沿海地區的城市為主。

隨著旗艦減速,“甯波”號巡洋艦迅速靠了上來。

一名年輕軍官等不到巡洋艦放下帆板,直接抓住纜繩,從巡洋艦蕩到了旗艦上。看起來,情況相當緊急。

“稟將軍,發現敵艦隊!”

中年將領的眉頭微微一皺。

“主力艦隊?”旁邊的副官更是焦急。

“主力艦隊,就在前方約莫三十里處,大約有五十艘戰列艦,上百艘巡洋艦與驅逐艦。”

“可否見到遠征艦隊?”

“沒有……我們也不太清楚。”

“將軍……”副官抬起頭來,朝中年將領看了過去。

“你先回去吧!”中年將領朝傳令軍官揮了揮手。

“是!”

等到傳令軍官離開後,中年將領才轉過身來,朝著前方的大海看去。

顯然,一切都遲了,來得太晚了!

想到這,中年將領閉上了眼睛,捏緊了拳頭,咬緊了牙關。

“將軍——”副官的神色也差不多,只是現在不是猶豫的時候。

“繼續前進!”中年將領長出了口氣,“以牙換牙,以血還血。不管遠征艦隊是否被敵艦隊殲滅,現在該我們登場了!”


命令迅速傳達了下去,龐大的艦隊重新列隊。

速度較慢的戰列艦組成了戰列艦編隊,位于艦隊前方。速度較快的巡洋艦編隊組成了兩列編隊,分別位于戰列艦編隊的側後方。

北面不遠處,霧氣蒙朧的海面上,另外一支龐大的艦隊也在做著同樣的准備。

兩個小時後,當兩支龐大的艦隊遭遇時,轟隆的炮擊聲響徹天宇。

大明帝國與歐洲國家的第一場全面戰爭,也是海軍風帆戰艦時期規模最大的一場海戰就此爆發。

交戰雙方分別是:

從帝國本土出發的,編有十二艘一等戰列艦,三十三艘二等戰列艦,二十艘一等巡洋艦,二十四艘二等巡洋艦,三十九艘三等巡洋艦,總計五萬七千八百三十四名官兵的帝國南洋艦隊。

聯合了英國、荷蘭、法蘭西、西班牙、葡萄牙等歐洲國家,編有十艘一等戰列艦,二十四艘二等戰列艦,三十三艘三等戰列艦,二十八艘一等巡洋艦,三十二艘二等巡洋艦,五十六艘三等巡洋艦,總計七萬八千八百五十六名官兵的歐洲聯合艦隊。

交戰海域在英吉利海峽南端的根西島與奧爾德尼島之間。

戰斗從中午開始,一直持續到了傍晚。經過夜間短暫的休整之後,次日清晨,戰斗繼續進行,最終持續到了當天下午三點四十五分。

從實力上看,雙方相差無幾。

帝國海軍南洋艦隊的戰艦更加龐大,且火炮威力更大。歐洲聯合艦隊則占據著數量上的優勢,而且其巡洋艦更適合北大西洋的海況。

只是,誰也沒有想到,在交戰第二天的中午,另外一支艦隊突然殺到。

這就是常駐歐洲的帝國“遠征艦隊”。

雖然該艦隊只有八艘二等戰列艦,二十四艘巡洋艦,但是對交戰雙方來說,產生了截然不同的影響。

受到夾擊之後,歐洲聯合艦隊迅速崩潰,艦隊官兵的士氣也受到嚴重打擊。

正在苦苦支撐的帝國南洋艦隊則士氣大振,並且轉守為攻。

接下來,不到四個小時之後,歐洲聯合艦隊潰散,輸掉了這場海戰。同時,聯合起來對抗大明帝國的歐洲國家也徹底的輸掉了這場戰爭。

獲勝的一方並沒有什麼好值得嘉獎的。

是役,帝國海軍總共損失了四十六艘戰艦(其中三十四艘失去航行能力,在戰斗結束之後被艦隊自行銷毀),另外還有二十八艘戰艦在返回帝國的途中損毀。陣亡官兵一萬八千五百四十四名,傷二萬七千三百三十二名。

所謂殺敵一千,自損八百。

雖然帝國海軍徹底粉碎了歐洲國家挑戰帝國,成為世界霸主的夢想,但是帝國海軍也元氣大傷,導致帝國國力一落千丈,對海外殖民地的控制能力也被大大削弱。

導致大明帝國與歐洲國家爆發全面戰爭的基本動力正是——蒸汽機。

工業革命的直接後果是:大量廉價商品湧入市場,不管是大明帝國,還是新興的歐洲工業國,都需要大量資源,以及龐大的海外市場。

也就是說,爭奪海外資源與海外市場成為了戰爭的導火索。

實際上,早在“工業革命”之前,就有人預料,大明帝國不可能永久霸占歐洲市場,更不可能永久控制龐大的海外領地,霸占全世界的資源,隨著歐洲國家的興起,大明帝國與歐洲列強的戰爭將在所難免。

事實也確實如此。


在“明歐戰爭”前夕,大明帝國已經控制了幾乎所有的資源產地與海外市場,包括朝鮮、日本、南洋、南亞次大陸、新大陸(大洋洲)在內的整個西太平洋與北印度洋地區成為了帝國的後院。琉球王國更是舉國內附,成為了大明帝國的一個海外行省。

另外,存在了數百年的奧斯曼帝國也逐漸走向衰落,其周邊地區紛紛獨立,並且成為了大明帝國與歐洲列強的殖民地與海外領地。比如,當時的阿拉伯半島幾乎全在大明帝國的控制之中,北非地區則成了歐洲的殖民地。龐大的奧斯曼帝國只剩下了小亞細亞,外高加索,以及歐洲東南端的一小部分領土。

在此情況下,歐洲列強需要擴大海外領地,就必須得與大明帝國為敵。

此時,蒸汽機成為了推動戰爭的必要因素。

如果蒸汽機沒有誕生,歐洲國家永遠不可能在生產力上超越大明帝國,更難以在國力上與大明帝國媲美,也就沒有資本與大明帝國競爭。

當初,西班牙的慘敗足以讓任何一個歐洲國家感到膽寒。

隨著蒸汽機推廣,蒸汽動力的普及,工業生產效率以難以想像的速度提高,工業產品極大豐富,工業產能也遠遠超過了之前任何人的預料。

工業正是現代化戰爭的基礎。

隨著工業生產能力提高,歐洲各國的軍事實力也隨之提高。

雖然歐洲國家之間有著這樣或者那樣的不可調和的矛盾,但是有大不列顛王國的前車之鑒,幾個主要的西歐國家首先認識到,要想提高歐洲在世界事務中的發言權,就必須團結一致,對抗強大的大明帝國。

英國,法國與西班牙,這三個歐洲元老級別的海上強國首先聯合了起來。

隨後,荷蘭,葡萄牙,以及位于地中海,剛剛完成統一的意大利也加入了這個秘密聯盟。

除了意大利在戰爭前期退出聯盟之外,另外五個西歐國家全頭參與了與大明帝國的全面戰爭。

當然,引發戰爭的只是一起微不足道的小事。

對當時的歐洲國家,以及大明帝國來說,通過戰爭轉移國內矛盾,消耗過剩的工業產能,並且打垮最強大的對手,無疑是一舉多得的好事。

戰爭爆發之後,西班牙首先向直布羅陀要塞發動了進攻,以期奪回扼守地中海出入口的門戶,同時洗刷曆史上的恥辱。

當歐洲國家向帝國開戰的消息傳回來的時候,帝國議政院以最快的速度通過了帝國進入戰時狀態的法案,同時將帝國的軍政大權交于帝國內閣首輔,首輔可以采取一切必要的行動擊敗敵人,獲取戰爭的勝利。

隨即,帝國三大艦隊進行整合。

東洋與北洋艦隊分別抽調部分戰艦加強到了南洋艦隊。並且由南洋艦隊統帥袁飛泓上將(當時,帝國海軍率先確立具有現代化標准的軍銜制度)率領艦隊遠征歐洲。

可是,帝國的行動仍然晚了半拍。

等南洋艦隊跨越重洋,來到佛得角群島(帝國前往歐洲的最後一站)時,設在該島的港口已經被焚毀,大量軍事設施也被摧毀,就連生活在該島上的數千名帝國移民都不見了蹤影,更別說駐紮在此的那支用來對付海盜的小艦隊了。

隨即,南洋艦隊以最快的速度開赴直布羅陀要塞。

結果,迎接他們的是西班牙軍隊的炮彈。因為無法突破西班牙設在海峽西側的防線,南洋艦隊最終放棄了前往直布羅陀要塞的打算,准備北上尋找歐洲艦隊決戰。

這樣,就有了開始的一幕。

按照袁飛泓的推測,常駐直布羅陀的帝國遠征艦隊已經全軍腹膜了,歐洲艦隊肯定做好了迎戰的准備。要擊敗敵人,就得首先擊敗敵人的艦隊,完成海上封鎖,迫使敵人投降。若敵人不投降,再考慮襲擊敵人的港口,並且派遣陸戰隊登陸作戰。

當然,袁飛泓並不知道,帝國遠征艦隊並沒有完蛋,直布羅陀要塞也沒有淪陷。

西班牙進攻直布羅陀要塞的時候,遠征艦隊剛好返回要塞。隨即,遠征軍統帥下令從北非港口調集物資,同時留下了一支二千五百人的陸戰隊堅守要塞。


為了防止被歐洲艦隊封鎖在地中海內,遠征艦隊隨即離開要塞,沖出了地中海。

同時,駐紮在佛得角群島的帝國遠征軍也迅速疏散了島上的軍民。

為了防止敵人占領佛得角群島之後,利用島上的軍事設施對抗帝國援軍,守軍在撤離的時候摧毀了島上所有軍事設施。實際上,直到戰爭結束,歐洲國家都沒有想過遠征帝國本土,也沒有威脅到佛得角群島。

在獲得了初步勝利之後,歐洲國家也就下一步行動產生了分歧。

西班牙堅決主張鞏固本土防禦,認為大明帝國的援軍即將到達,如果不能守住本土的話,任何勝利都將失去價值。

英國則主張向美洲擴張,占領大明帝國在美洲的殖民地。

法國則主張從北非進入印度洋,從而打擊大明帝國在印度洋的勢力。

相對弱小的荷蘭與葡萄牙則覺得應該見好就收,盡快與大明帝國媾和,而不是讓戰爭持續下去。

毫無疑問,五個國家都有各自的打算。

正是如此,在比斯開灣北部集結的歐洲聯合艦隊浪費了足足八個月的時間,都沒有能夠南下,也沒有對帝國在北大西洋,以及非洲西海岸的軍事基地構成威脅。結果,他們不但錯過了殲滅帝國遠征艦隊的機會,還等來了強大的帝國南洋艦隊。

隨後,帝國海軍一舉擊退進攻直布羅陀要塞的法西聯軍,並且重建了佛得角群島海軍基地,開始鞏固在北大西洋的軍事優勢。

海戰之後,曠日持久的“明歐戰爭”並沒結束。

從明曆四百五十三年(公元1821年),西班牙軍隊進攻直布羅陀要塞算起,到明曆四百六十六年(公元1834年),“明歐戰爭”持續了足足十三年。

在這十三年間,雙方海軍交手數十次,雖然每一次的規模都不大,但是卻迫使大明帝國不得不長期保持一支龐大的艦隊在北大西洋上活動。

同時,雙方的軍隊還在歐洲本土、北非、美洲,甚至大洋洲交戰。

十三年的戰爭帶來的是難以估量的破壞。

按照最保守的估計,在這場戰爭中,大明帝國一共損失五十五億金元,歐洲國家也付出了至少一百二十億英鎊的經濟代價。

除此之外,“明歐戰爭”對世界局勢的影響絕對是巨大的。

比如,在爭奪殖民地的戰爭中,隨著大量平民死亡,各地都出現了缺乏勞動力的問題,特別是廣泛分布在所有殖民地的種植園,更是嚴重缺乏廉價的,健康的勞動力。

結果,“人販”登上曆史舞台,大量非洲黑人被販賣到美洲,大洋洲,乃至南洋,歐洲,以及大明帝國本土。

另外,歐洲各國在海軍實力上無法與大明帝國抗衡,只能重新支持“私掠船”。

為了對付歐洲的“私掠船”,大明帝國不但花費重金,建造了數百艘速度較快的新式巡洋艦,還在各個殖民地建立了地區性艦隊。同時,大明帝國也以牙還牙,開始資助本國的“私掠船”。

一時之間,由各個歐洲國家在背後撐腰的“私掠船隊”出現在了世界各地,並且大肆破壞海上貿易。

毫無疑問,這是自馬歡打通東西方航線以來,世界局勢最為混亂的十三年。

當然,這場戰爭產生的影響絕不僅僅如此。